◎李姝宜
从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再结合我的当代初中教育的现状,教师要打造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那么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善于进行教学反思,不断的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力求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且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所以教师要加强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努力研究出最适合学生们的教学模式,从而打造出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那么接下来,我就根据自身在初中语文教学方面多年的经验,来浅谈如何打造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教师要着重于培养学生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初中阶段,学生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健全,学生们大多处在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性格比较叛逆,而且他们的个性都很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面只是单一的讲述知识的话,那么学生们就会感觉到很厌烦,长此以往下去,学生们就不再会学习语文,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当中,如果教师想要打造出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的话,那么,教师就要善于发现新的教学方式,并结合学生们的实际学习状况,精心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
例如:教师在讲解《变色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上课讲解知识之前,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变色龙的视频文件,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变色龙的习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多寻找一些有关变色龙的资料,然后让他们对比与不同品种的变色龙之间的不同习性,从而加深学生们对于课文的理解,而且教师为学生们布置这样的课后作业,也能够增加学生们的求知欲,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样的教育模式也是十分有效的,而且还能够让学生们学习到除了语文课本上面以外的知识,从而增加学生们的知识面,让学生们的见识能够达到扩大,也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语文学科具有其特有的学科特性,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牢牢地抓住其学科特性,除了教材中的知识以外,教师还可以将语文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将一些课外的知识与语文教材进行合理的链接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教师在进行课外拓展的时候,教师也要注重把握好语文课本知识的核心,将课外拓展知识与语文教材知识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语文课程的深广度,拓宽学生视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完课本上面的知识之后,可以组织学生们在课后多多查找一些关于作者杜甫的一些生平事迹,从而让教师通过对古人的生平事迹的了解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教育,而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学习一些作者的其他作品,从而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而且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组织一场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们自行分组,进行小组之间的相互比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而且在小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中,学生们还可以体会到合作的重要,也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在此期间,教师也要时刻的关注学生们的动态,防止他们因竞争而引起不好的影响,教育学生们要进行良性的竞争,还有就是在学生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的引导学生们解决难题,从而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让学生能够全心全意的信任教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听从教师的安排,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全面发展,让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化。
语文教学除了要让学生们学习基本知识以外,教师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在现代人看来,拥有文学气质的人才是最美丽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单词的背古诗、背课文,而在我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有意识的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创作,只有学生们能够凭借自身的能力创作出新的文章,他们才是真正的将语文学科知识学习透了。而对于初中生来说,除了学校,学生们最熟悉的就是他们的家了,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不妨将语文学科知识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消除学生学习的陌生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课堂教育,让学生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在写文章时的美好情感,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和期待。
结语: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如果教师想要打造出高效课堂,那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总结和反思,实时的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动态,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而且初中生们大多都比较好玩,对于学习,如果教师不能够改进教学模式的话,那么,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十分枯燥乏味的,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增加学生对于学习初中语文的兴趣,从而实现初中阶段的高效教学。
[1]张杰伟.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及有效措施[J].甘肃教育,2017(17):48.
[2]席生林.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