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珍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讲课活动中运用的所有语言的综合称呼,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本文把课堂教学语言认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用来实施教学计划,进行相关课上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是老师学生们进行相关交流的重要方式。中学阶段也正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时段,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的特点主要是效仿,所以,有效的的课堂教学语言对学生们的意义重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最能影响学生的语言素质也是最能改变学生语言能力的关键。教师的一举一动也会被学生学习,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也作为学生重视的一个关键方面。因此,整合本身的教学语言,提升课堂教学语言运用水平是每个语文老师的职业目标。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语言水平的重要表现。学生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特点的观察与分析,获得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进而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与研究问题的主动性。教师有趣的教学语言也有助于学生的思维的形成,正确的教学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文化内涵。正规的教学语言能够从整体上展现语文教师的内在素养。如果一个老师有丰富的阅读习惯有着谨慎的教学态度那么他的教学语言就会非常自然。
1.教师的语言基础 教师表达能力很弱,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语言的表达问题进而影响教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学语速不一致,语言表达不够准确。还有教师讲课速度严重超出了一般的正常语速,学生们不能偶很好的理解。上课刚开始学生们就陷入紧张的状态,伴随教学课堂时间的推移学生们最后很难跟上教师脚步这从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还有的老师上课说话语速非常慢,学生们听着就困了,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效果。
2.缺乏相关的词汇 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来回运用一些简单的词语,内容缺少生动的词汇来描述,学生们很不喜欢听。对于这个问题老师要加强语言训练也要多阅读书籍阿里不断增加自己的词汇量使他们的课堂能够更加特别。
3.讲授语非常多 讲授语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语言,这也需要教师的课堂一般都离不开老师的讲授语。他们借助讲授语为学生表达相关内容。能更好的把教师要表达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老师的教学语言自然通畅,学生也能很愉快的学习知识。由于新课改的发展,虽然很多问题也得到改善,不过在课堂依然存在着教师讲授语过多的问题。教师讲授占用太多的时间,学生就很难进行自主表现。
4.学校及学生方面 由于各方面压力的影响,新课改对学校以及老师都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主要使在改变之前落后的教育思想,不过家长以及相关人员还是用以前的标准去评定老师,学校作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因此学校的衡量标准难免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教师也应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们在分数上有更大的提高,可以帮助他们念上好的高中,在很多压力的作用下,教师不能被考试所束缚,教学相关工作以分数为中心。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另外,学校在评选优秀教师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很多语文老师带来困扰。学生课堂积极性也不能够调动,许多学生长时间在传统课堂方式的压迫之下,由于课改,学生变得拥有很多的权利去提出建议,这些都让许多学生不习惯。
首先,预设性和过程性相结合这给语文教师的准备过程带来一定麻烦。教学语言一定要与课堂的多变性密切相关。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预设性和过程性的结合。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们的主要地位,学生的参加这从某种程度上要求老师要认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相关教学计划。在语文课上,不要让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们的思想,不过也要合乎情理,现在更倡导的课上关系已经不是教师一贯的输入知识,而是师生共同研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打开思路,开动脑筋。
其次,以前的教学方法已经与现在课堂教学不一样,更多简化教学方法的教案束缚了教师们在课堂上自我调节的主观性。老师应该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更加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全面考虑到各堂课之间的配合,老师也应提前为学生们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解决的策略,确保在教学可以正常进行。在实际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做到内容多样,让学生们能够产生兴趣。相关语言也要有一定的逻辑性。
再次,启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情况下给学生以启发而不能把直接的答案直接告诉他们,让学生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在语言方面对他们要进行启发,让他们能够认真思考,进而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问题也要具有启发性,带动学生们进行深入的探究,进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结束语:因为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语文课的很多方面都有了新的更多的要求,语文老师是实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因素。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自己的特点与优势,也要认识到自己文在问题,进而不断努力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能够适合学生的发展。并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跟上现代教学的步伐。
[1]李宏伟.怎样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设计好问题[J].才智,2009,(9).
[2]申一营.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文学教育(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