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报告提出了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别是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改革开放38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部分年份增长速度两位数以上,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同期增长中名列前茅,我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由2.7%迅速提高到目前的近15%。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形成了有效激励市场主体和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体制机制,使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储蓄率相对较高的要素“红利”和改革“红利”,可以通过国内需求和国际市场需求的持续拉动得到充分发挥。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环境和国内要素条件都发生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一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持续低迷。2008年至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由前10年的年均4.13%下降为2.85%,全球贸易增速由年均11%大幅下降为-0.21%,导致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弱化。二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 —59岁)进入下降阶段,老龄化程度持续提高,从2012年开始平均每年净减少劳动年龄人口数百万,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新变化,工资水平在过去10年年均上涨12%左右,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之间的差距迅速缩小,成本优势逐渐减弱。三是更多新兴经济体加快了工业化步伐,利用其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吸纳制造业投资,加剧了世界市场竞争。四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市场需求结构升级加快,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高端制造品和高质量服务的需求更加突出,但国内供给侧还不能很好满足需求结构的这一变化,导致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需求、高端制造品需求、高品质服务需求等高端需求转向海外市场。近年来我国消费者越来越多地到国外采购消费品和优质食品,到海外留学、旅游、就医等,就是国内供给不能很好满足国内需求的真实反映。
上述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使得我国原有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外需拉动、投资拉动、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越来越受到制约,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我国发展也将展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经济增速从过去9%左右的高速增长逐步下降到目前6%左右的增长。综合国内外主流研究的观点,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总体上处于6%—7%区间。考虑到我国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已达到15%左右的较高水平,且原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快速消失,再综合考虑人口等要素条件、生态环境约束强化等约束条件,创新形成的新动能、新优势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爆发式突破等因素,今后我国经济将难以再现过去那样的高速增长。
第二,必须向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益增长的模式转变。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能够实现潜在增长率,就是比较充分的增长。如果通过短期刺激政策长期化等措施推高增长速度,只会导致债务杠杆率持续提高、产能过剩难以出清、房地产库存继续增加等问题,孕育更大的金融经济风险。从经济周期演变的规律来看,要持续保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必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简单追求速度转向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从微观层面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加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结构的动态均衡。通过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真正使创新形成的新经济动能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要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针对更好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更加注重平衡发展和结构优化,以平衡发展促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提高。
第三,加快推进有利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化改革。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这是发展阶段变化后的历史选择。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赋予企业更大的投资经营决策自主权,更好发挥并激励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从宏观上不断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经济整体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加快实现经济发展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新变化、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整体偏低、国际竞争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提出的战略性举措。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涵和战略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我国经济已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要求就是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彻底改变过去主要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忽视质量效益的粗放式增长,以及由此产生的产能过剩、产品库存,杠杆增加、风险加大、效益低下、竞争力不足等问题,通过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竞争力提升。
第二,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主要工业品生产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但质量效益不高、增长动能转弱的问题变得日渐突出,导致经济增速持续走低,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杠杆率过高问题凸显,积累了金融和债务风险。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有效激励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效率提升,提高供给侧产品和服务质量,更好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尽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整体效率提高。
第三,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作为核心内容。首先,加快建设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任务,必须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作为支持,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独特作用,使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持续驱动力;必须以现代金融为保障,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绿色金融、风险投资、并购投资、保险等金融工具的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便捷、功能多样、成本合理的融资服务,强化金融的实体经济输血功能;必须以人力资源培育为支撑,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提供符合需要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和各类实用型人才,以人力资本提升弥补劳动力资源总量下降的不足。其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一个整体,任何一方面出现短板,都会拖其他领域发展的后腿,从而影响整个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水平。因此,必须注重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和相互促进,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整体发展效应。
第四,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基础和保障,必须加快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市场机制有效,就是要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并最终实现要素配置的优化。微观主体有活力,就是要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好企业经营决策自主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激励企业家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宏观调控有度,就是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形成政策合力,提高政策效率。实施宏观调控也要顺应市场规律,把握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更多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要围绕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这是针对我国经济在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提出的根本解决之道。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供给侧能力过剩,但结构性供求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农产品供给看,高品质农产品和食品供给难以满足国内消费者对安全绿色食品的多样化需求,国内农产品和食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一方面国内大量农产品库存积压,另一方面进口量逐年增加。从制造业看,一方面,我国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已经高居世界第一,大量产品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包括高端装备、集成电路芯片等高端零部件、高端材料、高端消费品在内的高端制成品,由于国内生产水平的局限,不得不依赖进口,有的高科技产品和设备还受到西方国家的出口管制和封锁。从服务业供给看,一方面,国内需求增速很快的医疗健康、教育培训、文化娱乐、旅游休闲、法律咨询等高端服务,不能很好满足国内需求,大量高端服务需求纷纷转向海外,导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逐年扩大;另一方面,大量低端服务供给却无人问津,资源和能力闲置。从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看,尽管我国各领域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和供给能力明显上升,但由于网络化程度不高、相互配套连接不够,基础设施的服务效率不高,浪费比较严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着力推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定,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作为整个“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线。近年来,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开展了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市场成效。从实施情况看,钢铁、煤炭等重点领域的去产能状况取得积极进展,削减产能数亿吨,供求关系有所改善;房地产去库存取得成效,商品房待售面积特别是住宅待售面积显著下降;企业去杠杆初见成效,企业资产负债率开始下降;降成本也随着营改增等举措的推进有所收效;环境污染治理、脱贫攻坚等补短板工作力度明显加大,重点城市PM2.5持续下降,脱贫年度目标超额完成。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形成,顺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经济、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光电子器件等新型产品和产业都获得了年均百分之几十的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取得年均两位数以上的持续增长,增速大大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速度。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为重点,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提质升级存量供给,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供需动态平衡。要坚持质量第一,在各行各业开展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要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要加快制造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增强制造业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和基础零部件制造能力,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品品质和附加值。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跨界融合创新和提质增效效应。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强化基础设施网络间的相互连通和高效衔接,发挥一体化网络效应。
企业家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我国实体经济的主力军,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更好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植根我国长期发展。振兴实体经济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要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要继续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去产能和去库存,通过并购重组和依法破产等方式完善市场化优胜劣汰机制,优化存量资产,增加优质供给。完善房地产调控措施,因城因地去库存,优化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既要保供给、降房价,也要控规模、降库存。要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整体债务杠杆率,特别是要有效控制国有企业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大力提高股权融资比例。要继续综合施策降成本,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和物流成本等方面加大力度,切实降低企业负担。在补短板方面,要围绕环境、脱贫等突出短板,强化重点地区重要污染物排放的防控和治理,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动员全党和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把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把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作为到2035年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因此,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既是推动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顺利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关口的战略举措,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战略支撑,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部署,是党中央在2006年提出的,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可以说,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但同时也存在创新能力不够强的矛盾和问题,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针对这种情况,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重点在以下4个方面采取重大举措并取得新成效。
第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我国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难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第二,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第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强化企业创新倒逼机制,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第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