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司法所工作人员不足、工作任务量大、服务达不到全方位、管理达不到全覆盖的实际情况,自治区司法厅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发力,定制开发了全国首创将生命体征识别技术应用于司法行政工作的司法智能终端。近日,自治区司法厅厅长毕力夫指出,将生命体征识别技术用于司法行政工作的司法智能终端,是自治区司法厅的一项重大创新。司法智能终端将司法所社区矫正、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安置帮教、人民调解、法律服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职能集于一个界面,为基层司法所开展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智能一体化移动执法平台。
司法智能终端具有四大特点。一是采集便捷,与PC同步运行。数据采集可离线也可在线,实现一次采集,共享使用,智能终端和PC同步应用。二是生命体征识别技术,实现精准管控。将指纹、声纹、人脸、呼吸、步数、心跳等生命体征信息应用于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通过生命体征识别技术,精确监测社区服刑人员,分析活动轨迹、心理状态等,防止监管数据造假。三是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支持现场取证、语音录入、电子签名等功能,可形成完整可靠的现场电子卷宗。四是掌上大数据,支撑基层工作。运用大数据研判技术,将各项业务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分析研判,形成数据总览,便于司法所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司法智能终端极大地方便了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缓解了当前人员不足、工作任务多,人员和任务量极不匹配的状况,被基层工作人员亲切称为掌中宝。一是运用生命体征特性识别技术,实现管理对象和管理人员的智能化,打造司法行政闭环式管理模式,有效避免了证据材料不足、工作疏漏等引起的管理漏洞。二是利用最容易实现的手机APP方式对管理对象进行监管,应用生命体征识别技术,精准监测预警人机分离,避免了脱管现象发生,达到全覆盖、全时空、全流程精准管控。同时,避免了使用特殊设备管理社区服刑人员,造成服刑人员的抵触情绪,从而影响教育矫治质量。三是通过司法智能终端语音录入、现场取证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司法所工作人员信息化应用水平低等问题,保证了系统数据的及时性、鲜活性。四是司法智能终端的应用,促进传统的年底抽查、翻阅案卷等考核模式向实时考核、数据考核的模式转变,提高了考核质量及考核结果的可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