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都市》和明星竞选

2018-04-04 02:25驳静
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辛西娅欲望都市米兰达

驳静

“家住布鲁克林的律所合伙人米兰达·霍布斯(Miranda Hobbes)宣布竞选纽约州州长了。”

当然,千万别信以为真,毕竟米兰达是美剧《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里的虚构人物。真正宣布竞选的是其扮演者辛西娅·尼克松(Cynthia Nixon),一位土生土长的纽约客,托尼奖和艾美奖最佳演员获得者,三个孩子的母亲,曾经的异性恋如今的同性恋;以及,与同性伴侣、教育活动家克里斯汀·玛里诺尼(Christine Marinoni)结婚已有5年,与已故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毫无亲缘关系。

辛西娅·尼克松在个人推特上发布了一条2分钟的视频,提出公共教育和地铁这两项亟须变革的问题,宣布要在此议题上与现任州长安德鲁·库莫(Andrew Cuomo)对阵,争夺民主党的州长候选人。

竞选消息发布后,第一波跟进的媒体报道无一例外將“《欲望都市》女明星”放在标题最显眼处,这倒很能理解,大多数人知道辛西娅·尼克松还是因为米兰达这个角色。能够预见的是,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辛西娅·尼克松这位州长竞选人,都无法与她从前扮演过的角色以及其中的象征意味剥离。

当人们讨论、质疑或支持女明星作为竞选人时,性别因素会在其中产生何种影响?

美剧《欲望都市》曾因讨论女性议题影响一整代人

“这很米兰达”

在这部首播于1998年、终止于2004年的经典美剧中,辛西娅扮演住在曼哈顿的四位女主之一。她们四位性格鲜明突出,女性观众习惯自我代入,对某位角色产生强烈认同感,至于代入其中哪一位,主要判断来自价值观认同。

报纸专栏作家凯莉爱情至上,希望遇到一个好的男人,然后接受他的求婚,从此告别“single woman”这一社会角色。公关经理萨曼莎性观念开放,拥抱身体自由,当爱情与身体自由发生冲突时,她会选择后者。画廊主人夏洛特相对传统,总是宣称“每个女人都需要一个男人”,“女人需要被男人解救”,人生理想就是嫁给一个青年才俊,并在第五大道拥有一间公寓。而律师米兰达则是典型的职业女性,事业在前,男人在后,生活是为自己,而不是围绕男人展开,因此跟三位好友有本质区别。她最大的自我价值认同来自于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在男人或爱情里获得满足。

十几年前,这部剧热播时,观众曾投票选择最喜欢的一个剧中人物,米兰达票数最少,原因就是她的独立。第六季,凯莉终于遇到一位完美的情人,一个俄罗斯艺术家。艺术家要去巴黎办展,邀请凯莉同去。巴黎是重度消费主义者凯莉一直都想去的城市,一切看上去都十分理想。俄罗斯男人还提出凯莉倘若乐意保留她在曼哈顿的公寓,他可以支付房租,理由也相当浪漫主义,“我有很多钱,可我只有一个凯莉”。夏洛特和萨曼莎都为女友感到欢欣,只有米兰达站出来表达了忧虑:为什么要为一个男人放弃自己原有的生活?“What about your column?”(你的专栏怎么办?)米兰达忧心忡忡地抛出了她最关心的问题。闺蜜遇到真命天子,你却只关心她没法儿工作了?深陷爱情的凯莉如何接受得了此类劝诫。

最终在巴黎的剧情反转,恰好论证了米兰达的观点。凯莉以男人为重,当她在巴黎的读者见面会与男友展览的开幕时间冲突时,她选择放弃自己,站在男友身边,可转眼男友就把她遗忘在角落。是不是挺讽刺的?

夏洛特推崇“女人需要被男人拯救”,米兰达“不屑于为男人放弃自我”,两者之间一直都是没有硝烟的价值观之战。时过境迁,现在来让女性观众们投票,胜利者很可能就是米兰达。

10年前,当你被朋友评价“you're such a Miranda”,这多半不是什么好话,翻译过来的语气应当是“你也太米兰达了”,言下之意可能包括但不限于:男人婆,工作狂,女强人,毫不温柔,我行我素。但是现在,当你再将米兰达这个名字形容词化时,使用场景已经发生巨大改变,“it's so Miranda”,口吻俨然是“这很米兰达”,言下之意包括但不限于:努力工作,内心坚强,有主见因而惹人敬爱的小姐姐。这个口吻隐含着发声者的身份,他们主要由互联网一代构成,《欲望都市》对他们来说属于“经典作品”范畴,夏洛特才是那个“出土文物式”的存在,而米兰达,显然自2004年该剧剧终以来已获得形象重生。

倘若说这四位女主角里,能有谁真正称得上是女性主义者,无疑就是米兰达;倘若四位女主角里,能有谁可以竞选纽约州长,也只能是米兰达。

所以,一些《欲望都市》的剧迷听说辛西娅·尼克松的竞选消息,第一反应都是“这很米兰达”。竞选这件事的确符合米兰达的人设:短发、干练,对事业雄心勃勃。而当一位女演员,因为拥有上述关键词的角色而广为人知,两者的形象不可避免地发生交叠,这个交叠,对辛西娅·尼克松的竞选应该十分有利。

3月20日,辛西娅·尼克松在其宣布竞选的视频中搭乘纽约地铁

去“米兰达”化

然而,《欲望都市》给辛西娅·尼克松的竞选之路带来的也不全都是好处。

辛西娅出生在纽约,母亲也曾是一名演员,后来一直在电视行业工作,几乎一手引导了女儿的演员之路。她12岁出道,14岁主演了《小可爱》(Little Darlings),但直到1998年出演《欲望都市》,32岁的她才成为真正的明星。不过在这之前,她作为演员已有不俗的成绩,尤其是在百老汇舞台。1996年,她凭借《可怕的父母》(Les Parents Terribles)中的玛德莱娜一角获得托尼奖话剧类最佳女配角提名,这是她出演的第六部百老汇作品。

《欲望都市》之后,辛西娅·尼克松继续在戏剧舞台尝试不同角色,并在2006年和2017年两次拿到托尼奖话剧类最佳女演员。在演员这个维度上,她的“去米兰达化”无疑是成功的。她在电影《宁静的激情》(A Quiet Passion)中主演了美国传奇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这一角色与风光的纽约律师恰好相反。狄金森一生未婚,生前只有少量诗歌得以发表,该片导演特伦斯·戴维斯(Terence Davies)称赞辛西娅“在19世纪闭门不出的女性和富有情味的诗人之间,分寸拿捏极准”。

竞选州长这条路上,辛西娅·尼克松仍有“去米兰达化”的压力,或者更准确地讲是“去演员化”。她在演员职业生涯里获得的认可显然并不能转化为从政能力。《纽约时报》记者弗兰克·布呂尼(Frank Bruni)在文章中类比说:“你不会希望没有经验的医生为你开刀,肯定希望乘坐的航班由经验丰富的飞行员驾驶,但为何当竞选人毫无从政经验,其竞选重要职位就成了一个屡试不爽的浪漫主义故事?”

竞选策略上,辛西娅·尼克松无意回避《欲望都市》。那个2分钟视频里,她走在纽约街头的样子跟十几年前电视剧里的米兰达几乎一模一样。而社交网络也无需引导,包括推特在内的社交平台上很快就出现了与《欲望都市》有关的笑话。仅这一点就说明,影视明星参与政治竞选时,天然拥有其他人不具备的优势:自带流量。而这一优势倘若利用得当,的确能带来成功。

上世纪80年代,著名导演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也曾在竞选加州卡梅尔市(Carmel-by-the-Sea)市长时获得成功。2003年施瓦辛格宣布竞选加州州长时,的确也有过一些关于经验缺乏的嘲讽,但很快他就被认为是一个合格的竞选者。2007年,喜剧演员艾尔·弗兰肯(Al Franken)宣布参选明尼苏达州参议员,路透社当时对此的评论是:“弗兰肯宣布参选的决定立刻让这位喜剧演员严肃了起来,连带地,整个国家都关注起了喜剧演员这个群体。”

2017年,《学徒》节目主持人加商人特朗普成功了,这回是美国总统。《时代》周刊的观点是“特朗普有毒”,以至于民主党选民因为这一先例而对明星竞选人报以极为谨慎的态度。

3月20日,辛西娅·尼克松参与纽约州长民主党初选的消息激起诸多探讨

女明星们的竞选

现实则是,上述所谓的“新鲜面孔”里鲜有女性。2006年,主演《草原上的小屋》的梅丽莎·吉尔伯特(Melissa Gilbert)曾短暂地出现在密歇根州国会议员选举的视野中,但很快就放弃了。如今对辛西娅·尼克松的质疑普遍集中在她缺乏管理经验上,只因为她是女性。

辛西娅·尼克松的竞选正义性也饱受质疑,《欲望都市》中她曾出现的半裸露镜头正在成为这些质疑的论据。《华盛顿邮报》因此讽刺道:人们判断女性是否合格是基于她过去的表现,而判断男性时却又着眼于他未来的潜力。

当与该女性发生关联的是《欲望都市》这样一部“改变女性文化地位”的电视剧时,其正义性又更有一层不同含义。

《欲望都市》本身是无关政治的,大部分时候她们只讨论时尚、购物和性,这看上去肤浅,但它的女性主义标签其实就是这些看似肤浅的议题叠加出来的。《“欲望都市”与我们》一书的作者詹妮弗·阿姆斯特朗(Jennifer Keishin Armstrong)分析说,一方面,《欲望都市》中有大量诸如“如果我想要一个完美的男人,那我不如自己生一个”这类将两性对立的台词,这使得这部剧顺理成章地成为20世纪早期女性主义观点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女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她们分明只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享有发言权,而这些领域无外乎约会、时尚、性以及购物。在政治权力话语权体系内,她们依旧弱势。

2018年正好是该剧开播20周年。过去20年,女性角色在美国政治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就是希拉里两次以失败告终的总统竞选。

不得不提的是,脱口秀女明星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不久前赢得过一次竞选总统的真假难辨的呼声。好莱坞金牌制作人哈维·维恩斯坦的性骚扰事件开启轰轰烈烈的“#MeToo运动”之后,温弗瑞在2018年金球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以振奋人心的方式流传开来,也正是因为这次演讲,社交网络和民主党集体创作了温弗瑞竞选下一届总统的戏剧故事。如果说民主党是因为党内利益制造了这波声势,社交网络的集体狂欢就显得臆想意味十足。

最终这一事件以温弗瑞宣布无意竞选告终,但这股力量是否会转嫁到同样作为女明星的辛西娅·尼克松身上?目前来看,她身上的纽约故事十分扎实可靠:出生至今都生活在纽约,单亲家庭,从小上公立学校,自己的三个孩子同样上的是公立学校。她很亲民,对纽约地铁非常熟悉,对地铁目前的恶劣状况毫不陌生。2006~2008年,她花了两年时间战胜了乳腺癌,是抗癌人群的代言者。另外,她也是同性婚姻的坚定支持者。作为辛西娅·尼克松的政治资本,上述几项元素在维恩斯坦事件后追求政治正确的美国大环境下,或许可以填补她政治履历上的空白。

猜你喜欢
辛西娅欲望都市米兰达
“严肃”的“戏仿”——从《普特迈瑟故事集》看辛西娅·奥兹克的“礼拜式”叙事
米兰达规则:沉默权和律师帮助权
《欲望都市》开播20年
女性的欲望背后
不请自来的求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