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构建研究

2018-04-04 08:44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素质

刘 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多次召开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制定鼓励和推进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以来,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我国职业教育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诸多现实问题,特别是部分高职院校在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情况下,以学生能否谋求到职业为目标,急功近利,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人文与科技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教育,致使部分学生理想信念迷失,法纪安全意识淡漠,道德情操随嘻,行为习惯粗俗,身心素质低下,如不再重视并加强素质教育,增强时代感和责任感,那将不只是一个教育问题,一个稳定问题,更是一个历史问题。

一、研究背景

相对于学生素质教育,国际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认真研究,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意识到高等教育中科技与素质教育的比例失衡,提出“人的教育”模式[1]。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教育会议认为:“应该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寻求一种更加合理的平衡。因为,如果没有科学文化,人们在当代就会感到自己是被束缚的;反之,如果没有人文文化,我们就会将自己与历史割断,而且将会丧失先辈的智慧。”

国内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这一领域的研究视角是多方面的,一部分人致力于国外素质教育研究,陈雅芳的《追赶国际趋势,改革高校课程体系》,重点研究了英国的素质教育状况;王滨的《美国大学人文教育课程评述与启示》引介了美国一些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胡弼成的《国外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着重分析了美、俄、日、英等国家的一些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另一部分专家学者则立足国内,开展大量的研究,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提出“科学是立事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沈致远院士提出“人文导向,科教兴国”;教育家文辅相提出“科学教育重在认识物质世界;人文教育重在养成人文精神”等等,在人文素质研究领域都有相当影响力和代表性。

众多的研究著述分析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也对某些实质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但时至今日,国内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仍然没有一个得到公允的评价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培养规范,归结起来,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对本科院校研究多,对高职院校研究少;着力于人文素质的研究多,针对科学素质的研究少;理论研究多,实践训练研究少;局部问题研究多,系统体系问题研究少;方法手段研究多,质量监测问题研究少;泛泛而谈多,形成定论东西少。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创新训育手段,就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高职教育是我国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高”,一是“职”。“高”决定了它必须着重进行高智力含量的职业技术教育;而“职”,则强调它的“职业性”,必须具备全面综合的职业素质培养。有介于此,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应当包括人文素质、科技素养、职业情操和创新能力四个部分,人文素质重在“做人”,科技素养重在“干事”,职业情操重在“生存”,创新能力重在“发展”,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素质培养,全面构建高职学生的整体人生。因此,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培训,即应从顶层设计入手,立足人的全面发展[2],创新“训育”手段,构建“大规模、大集成、大育人”的素质教育体系。

所谓“训育”,就是要把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训练和培育结合起来。“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氛围感染,使学生感悟升华、反思提高;“训”,就是通过实践实训的方式手段,强化凝结,固化成果。“育”强于理论,“训”重在实践,二者融合,理实一体,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素质教育效果。

高职学生训育体系的构建,重点强化“综合素质”训育,主要解决学生素质训育的观念理念问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量,以平台建设为基础,通过建设思德、文化、艺术、心理、科学素质等体系,构建和完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主要解决学生素质训育的内容体系问题;从训育方法途径着眼,探索“训育结合,以训为主”的培养模式,主要解决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手段问题;从质量考核方面着力,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训育监控测评体系,制订学生综合素质监控测评标准,把学生训育活动过程和效果,全面纳入体系监控,考评结合,主要解决学生素质训育的质量效果问题,采取理实融合的方法、“训”“育”结合的手段,监控测评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理实脱节、训育分离、质量效果不好且评价无据等系列问题。在“理念设计、系统建设、服务面向、训育手段、质量监测”等方面实现创新和突破;在体系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展现出较大的优越性和实用效果。

三、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构建的途径手段

创新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构建的途径和手段,主要“以内容体系为架构,以队伍建设为引领,以基地建设为平台,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训育结合为手段,以质量检测为保障”,全面推进综合素质训育活动,突出训育效果。

(一)以创新教育教学内容为主线,全力建构素质教育新体系

以“全面育人,提高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积极探索高职学生“素质+知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从理论到实践,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局部全方位、立体交叉式的综合素质训育内容体系。

根据素质教育是“符合于人的健康成长、发展提高的客观规律的教育活动,是把人的原有的优秀品质科学地开启、开发、丰富、提高并使之内化的教育过程”,“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界定,以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学生素质内容的指导思想,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实际,职业教育素质培养内容体系构建应着力于思德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素质等五个方面。

思德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律和道德素质,是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良好思想素质、较强法律素养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的核心。[3]

文化素质主要包括语言、文学、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自然与社会科学、历史传承在内的基础文化知识积累和专业素养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人文养成,重视知识的综合性,是职教学生素质训育体系构建的前提基础。

艺术素质是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表现能力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学生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影视等艺术作品的欣赏、感受、认知的素养和能力,是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培养体系构建的提升,艺术素质的养成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创新性思维,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心理素质是指学生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相结合的心理结构与质量水平。职业院校学生因其文化基础、行为习惯或是自身条件等多种因素,常常具有自卑、自弃等多种心理状态,加强心理疏导,提升心理素质,显得尤其必要,因此,心理素质是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构建的重点。

科学素质是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培养体系中,相对人文素质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在强化人文素质培育的同时,加强科学素质培养是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4]。科学素质主要包括科学常识、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重点在于激发学生认知科学的欲望、端正对待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科学的激情,科学与人文素质构建形成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的两大内容支柱。

思德、文化、艺术、心理、科学五大素质构成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训育活动的内容结构体系,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活动明晰了目标方向。

(二)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引领,全面创构素质教育新格局

师资队伍是学生素质训育活动的引领者,在素质训育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主导和指导作用。职业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在学生素质训育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着力成立专门专职的素质训育师资队伍和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融合学校思政部、学生工作部、团委、班主任或辅导员队伍,构建“1+N”的学生素质训育队伍构建模式,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1”的专职作用和“N”的辅助支撑作用,调动全院教职工参与学生素质训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院、全员、全程”训育的素质教育新格局,为学生素质训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强力的组织保障和队伍支撑。

(三)以强化训育基地建设为平台,开辟素质教育新途径

按照“训育结合、理实一体”和“传统与现代、内容与形式、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原则,一方面,重点建设一批兼具“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功能的专门校内素质活动训育基地,满足校内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训育课程教学和实践训练活动的需要。另一方面,借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充分利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文化传承、文化建设等优势,联合打造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将校内训练与校外实践融合对接,全方位、多角度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四)以深化课程体系建设为载体,开创素质教育新天地

课程是学生加强教育教学活动的蓝本,也是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的基本载体,没有课程的素质教育活动,就会陷入盲目随意、迎合表象的泥淖。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一是要重视课程的载体作用,把素质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二是要分清课程层级,按照文管理工类别、不同年级和一二三课堂要求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指导素质训育活动;三是要完善要素,形成体系,构建形成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素质培训活动方案、课程标准、教材讲义、监控评价等内容在内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学生素质培养活动丰富、清晰的内容架构,明确学生素质训育的方向目标和任务要点,为素质训育活动创设新的天地。

(五)以创新训育手段为突破,创设素质教育新境界

重视“训”在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所谓“训”,就是指用实操实作的方式,对素质教育项目进行对标训练。突破传统素质教育以“育”为主的做法,固化“训育结合,以训为主”的指导思想,加大“训”在学生素质培养活动中的分量,把“训”融入到课程、基地、活动、质量检测各个方面,加大“训”的活动比例和权重,把学生素质培养活动重心由“育”转移到“训”,转移到实操实作上来,强调实践实训,固化提升,把学生素质培养活动落到实处,增强实际效果。

(六)以健全质量监测体系为保障,强力打造素质教育新品牌

我国素质教育活动近40年来,虽经国家、地方政府及各类教育机构的大力支持发展,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但其效果仍然不够明显,究其原因,其关键在于缺失了质量检测手段。因此,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质量检测体系是保证素质训育效果重要的手段方法之一。综合分析,制定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检测评价标准是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质量检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家庭和第三方是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质量检测的三个维度,课程、队伍、基地、活动是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质量检测的四大着力点,因此,在学生综合素质训育活动中构建形成“一标准三维度四大着力点”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质量检测体系,推行质量监测保障全覆盖,确保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置于监测之下,随时检测其推进效果,修整素质培养方案措施,提升素质训育的实际效果,才能促进素质训育活动长足、有效推进,形成素质教育的品牌效应。

四、结语

素质教育是人类教育历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素质教育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一个家庭的幸福安乐,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一个国家的繁荣兴旺[5]。以“内容体系”、“队伍建设”、“基地建设”、“课程建设”、“训育手段”、“质量检测”等几个部分为主体内容,构建科学规范、完善系统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从内容结构上、方法手段上、质量保障上,加以探索研究,有利于规范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行为,指导素质教育活动,提升素质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素质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