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电影台词美学风格研究

2018-04-04 05:58:47赵玉志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王家卫

施 华 赵玉志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王家卫将影片故事置于后现代零散化的语境下,放弃传统的因果联系和时空连贯,以极具个性的大篇幅的独白代替对白,展现后现代人群的精神世界,突显“追寻与拒绝”的主题,这些极具文学美感的台词,引导着故事的走向,塑造着人物的性格,揭示着电影的主题,既推动了情节发展,也让观众流连忘返[1],在影片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他个人化影像风格的重要标志。如《重庆森林》《东邪西毒》《花样年华》等多部影片都是在人物的独自叙述中展开的,通过这些独白,充分反映后现代语境下都市人心理的真实状态,他们内心失落不安,他们精神漂泊不定,其文化心理上的“无根性”得以展现。从他个性化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现代都市人在生活压力下疏离他人保护自己的心态。

一、王家卫电影台词风格特点

(一)诗化的台词——哲理与韵味。被誉为“中国第一编剧”的芦苇说“好编剧需要很好的文学功底”,编剧出身的王家卫便让多数观众开始重新审视台词的重要性,进而成就了相当多的经典台词。这些台词简洁精炼而又意蕴深邃,营造出一种诗的氛围,同时又像是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带有浓重的“文学味”。比如,“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做羹要讲究火候。火候不到,众口难调,火候过了,事情就焦。做人也是这样。”

“碎片化的叙事和隽永的台词,体现了影片写意性的特点”[2],体现出传统文学魅力在香港的延续与传承。而当今很多影视作品却存在着台词过于直白以及低俗化的现象,其庸俗且无脑的语句本身毫无意义。如某影片中:“我父母在我出生前就死了。”一些抗日剧中“这只是我红一方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少帅,时不我待,请立刻发动西安事变。”等等,逻辑混乱,不尊重史实的台词比比皆是,经不起推敲与琢磨,丑化了影片内容的同时,也降低了影视文化水准。

(二)具体的物件——象征与比喻。王家卫电影台词常巧妙地以具体的物件来做比,具有强烈的文艺性。在其执导的十余部作品里,象征及比喻手法的使用从不吝啬,使得其台词含蓄而幽默,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重庆森林》中以凤梨罐头象征爱情,罐头会过期,象征着爱情的易逝与终结;警察663失恋后的一段独白:“我以为可以跟她在一起很久,就像一架加满了油的飞机可以飞得很远,谁知道飞机中途转站。”“加满了油的飞机可以飞很远”比喻长久的爱情,而“飞机中途转站”则预示着爱情的结束。《一代宗师》里的大衣扣子象征着叶问心中的宫二,佛灯则象征着一种武术精神等,不胜枚举。

王家卫是含蓄的,为了恰当地传递出其电影想要表达的感觉,他在影片中选择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具体物件,使抽象的情感也随着物件而具体起来,同时台词中含蓄的爱情表达也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在加深台词寓意的同时,更能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引发观众的思考,体现了王家卫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

(三)人物的符号化——漂泊与迷茫。“影片中的人物与其他的人有联系,即使是任意的,却无法开启持久的关系。”[3]王家卫影片中的人物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边缘人,并且只是一个个代号,例如阿飞、警察223及663等。人物符号化意味着人物丧失了与姓名相关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是完全孤立于整个社会体系之外的独立人。他们更加渴望爱与被爱,而最终因害怕被拒绝而错失情感。所以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往往都是漂泊、孤独且迷茫的。从王家卫电影人物形象的符号化上不难看出,王家卫电影的创作动机和目标,是他对生命感悟的自我表达。

(四)对数字的迷恋——时间与空间。英国著名影评人汤尼·雷恩称誉王家卫为“时间的诗人”。在其影片中,时间元素俯拾即是,且尤为精准。如《阿飞正传》中旭仔与苏丽珍那一分钟的朋友,《堕落天使》中杀手经纪人坐在天使3号的摩托车后面时,觉得“这一分钟好暖”等。稍纵即逝的一分钟何其短暂,却被他们如此在意与铭记,可以看出在其心中,只有当下才最真实可靠,过去与未来都无法掌控。

数字描述的空间则展现着王家卫电影中独特的心理距离感。《堕落天使》中的杀手与杀手经纪人为了自保选择拒绝沟通,明明互相喜欢却要“保持距离”。《重庆森林》里的警察223,因一句简单的“生日快乐”而重获对人生的热情与期盼。

同时,影片中描述时间与空间的数字还为间接体现人物偏执的性格起到重要作用。因为难忘,所以记得,记得那段感情,记得与感情相关的数字。

二、王家卫电影台词的美学意义

(一)串联影像 推动叙事。林奕华说:“我一直觉得王家卫的戏在视觉上很乱,声音则负责拨乱反正—这种方法,很安全也很传统。”[4]在王家卫的电影中,影像的碎片化导致视觉上的混乱,在这种状态下,台词不只是制作电影的辅助手段,更起到了引领叙事、串联起整部影片情节的作用。

影片独白使观众能够直接聆听到人物的心声,理解电影中那些难解的故事和人物奇怪的言谈举止,人物与情节表面上的交织错杂及人物心理的纵横变化得到了融合,叙事得以自然地向前发展。如《阿飞正传》中无脚鸟的故事,《重庆森林》中警察223绕着操场在黑夜中跑步,购买30个即将过期的凤梨罐头以及《花样年华》中错综复杂的回忆。这些情节源于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或伤痛或孤单,台词使其表达更加清晰,不再晦涩难懂。由此,我们感受到王家卫这种由独白串联故事情节的表达方式给其电影带来的巨大魅力。

(二)塑造人物 突显主题。“王导的电影中最不缺的就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5]除了串联影像,推动叙事的作用外,台词在展现其人物的角色内涵进而突显主题方面也有其重要作用。电影中高度凝练的台词与影片中的故事场景及视觉氛围巧妙结合,达到了相辅相成、完美合一的境界。

《旺角卡门》中“Tony认为有钱是老大,华仔认为义气是老大,苍蝇认为尊称是老大”,两位主人公华仔和Tony在英雄观的定位上存在差异,因而每一句台词都带有性格化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展示出了一个英雄的不同“面”。20世纪80、90年代的香港受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各种新兴事物突然出现在港人面前,对此人们开始茫然,选择也变得异常纠结。影片中的华仔、苍蝇和Tony分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年轻一代,华仔代表着坚持自我、坚持正义的年轻人,苍蝇是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者,Tony则代表着拜金主义者,三种不同“面”的人注定无法在同一条路上走到最后。影片选取了当年电影人都热衷的黑社会类型片,但又有不同点,除了情节中大量的兄弟情义、打架斗殴桥段,还将重心偏移到更加宏观的角度,即从社会层面反应出香港现实生活中的动荡不安。

(三)弘扬文——意义深远。“家卫是一个骨子里浸满中国文化的男人。”美国著名影评人约翰·鲍尔斯如此评价道。王家卫的电影台词极富传统文化内涵,其语言所体现的东方文化特征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重庆森林》里警察663的独白:她走了之后,家里很多东西都很伤心,每天晚上我都要安慰它们才能睡觉;一个人哭,你只要给他一包纸巾,可是一个房子哭,你要多做很多功夫。

传统文化中所特有的黄历文化在王家卫的电影中也占据很大一部分,如《东邪西毒》中的几段独白:“那天黄历上写着初四,立春,冬风解冻,就是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初十,立秋,睛,凉风至,宜出行会友,忌行船下水”。“节气台词的运用,不仅将电影划分成不同的段落,有助于叙事表意的完整性,更是将中国传统的元素融入电影语言中的成功实践。”[6]王家卫在影片中熟练贴切地运用这种极具东方色彩的台词,极大地增加了整部电影的神秘色彩。

王家卫电影台词的极高文学性以及传统文化在王家卫台词中浑然一体的运用使得影片极富有深意和内涵,有利于电影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之后的电影编剧来说,值得借鉴与思考。

(四)感悟人生——精神寄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期,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我在最好的时候遇见你,是我的运气。”细细回味那些别具一格的台词语言和独白时,其所蕴含的别样的情感,是值得仔细品鉴的[7]。

2011年,网络上出现“王家卫”体,到了今天,人们仍会乐此不疲地提问:如何用“王家卫体”来描述你此刻的心情?可见,透过台词,观众与影片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共鸣,霓虹闪烁的繁华都市,漂泊孤独的心态,淡漠疏离的人际关系,一句句诗一样美的独白成为了都市人的情感依托。

猜你喜欢
王家卫
王家卫的“缪斯女神”,《繁花》里每个美人都有她的影子
爱上王家卫,理解王家卫
南都周刊(2021年6期)2021-08-04 12:51:03
王家卫:墨镜背后有故事
王家卫的准备
王家卫的准备
王家卫获颁卢米埃尔奖
综艺报(2017年23期)2017-12-07 20:11:44
王家卫混搭周星驰奇怪电影
王家卫携新书做客美国电影艺术学会
综艺报(2016年11期)2016-06-28 02:39:53
王家卫将首拍网剧
环球时报(2016-06-03)2016-06-03 08:19:23
香港武侠电影中的“情圣”形象——从王家卫的《东邪西毒》谈起
电影新作(2014年1期)2014-02-27 09: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