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总目录

2018-04-04 00:06
关键词:研究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特色新话语:语用结构、表达品质和价值特征——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潘 涌(第6期)

哲学·政治·管理

毁灭性娱乐:当代媒介与美国文化的暴风雨 兰斯·斯特拉特 张云鹏译(第1期)

祖宗、变法与道学——试论朱子的本朝史观 赵金刚(第1期)

形神与气象:《人物志》的心性类型学说及其当代意义 孙焘(第1期)

柏拉图的“一”和“多” 朱清华(第4期)

中国主观社会流动性研究——基于 CGSS 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虹 宋煜(第4期)

共享经济引发的两大变革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公共管理为视角转型 谢新水(第5期)

转型期事业单位成员的组织认同研究 李升 叶霁 苗大雷 (第5期)

基于模块化的中国高铁产业组织研究 于腾群(第6期)

美学·美育

三足酒器在远古中国的文化和美学内蕴——基于对鬶盉-鬶鷷-盉-鸡彝演进历程的探讨 张法(第1期)

关于中国古典生态美学研究的若干思考 祁海文(第1期)

哲学家的身体认知——评舒斯特曼的“金衣人”系列 陆扬(第2期)

从“先验认识论”到“话语事件”——福柯话语理论对康德先验人类学的批判 牛宏宝 舒志锋(第2期)

什么是“审美”——当今时代的回答 刘旭光(第3期)

“沉默”的“震惊”与“麻木”的“愉悦”——阿多诺媒介美学批判中的“感知”批判维度 杨光(第3期)

蔡仪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地位 祁志祥(第4期)

论朱光潜的“趣味”文学观 曹谦(第4期)

论艺术生命的创化与本质表现 聂振斌(第5期)

苏珊·朗格的“现代模仿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象形符号 黄应全(第5期)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感物兴情”论 李健 (第6期)

先秦儒家乐论两境界 薛富兴(第6期)

经济·法律

道路管理者数人侵权案件侵权责任形态研究 邓瑞平 董威颉(第1期)

论法治的时空性与实践性 夏纪森(第1期)

政府系统的结构关系及其法律调整 谈建成(第1期)

社区矫正立法若干问题研究 但未丽(第2期)

成年人监护类型解析 王竹青(第2期)

“隐性不起诉”的救济与监督 王勇 郭小峰(第2期)

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强国理论研究 刘淑华(第2期)

跨国恐怖分子国籍褫夺的域外考察及中国借鉴 冯孝科 马宇飞(第2期)

论德国罚金刑执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李天发(第3期)

司法公信力概念的沿革、辨析与实践 李振勇(第3期)

古罗马诚信观的罗马法转化及对中国的启示 李婧琳(第3期)

信息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经济计算——再论兰格-米塞斯争论 冯科 杨威(第3期)

环境规制的技术进步效应与环境质量——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2000-2016)的实证分析 王镝 李灿(第3期)

会流转的财产——隆林彝族财产继承习惯法研究 李远龙 黄昊明(第4期)

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之理论、效力及制度完善 贾小雷(第4期)

青年志愿者信用信息的采集与应用研究 吴晶妹(第5期)

诚信价值观法律化视野下社会信用立法研究 杨福忠(第5期)

美国科研治理模式的演变及启示 解本远 贺晓慧(第5期)

《网络安全法》与《刑法》衔接问题研究 周洪波 岳向阳(第6期)

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盗用身份证件罪法教义学解构 魏昌东 张涛(第6期)

跨代公平与效率的兼容性选择:不可能性及其出路 杨充霖(第6期)

历史·社会

中国童蒙文化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 金滢坤(第1期)

童蒙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韩昇(第1期)

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徐梓(第1期)

论中国历代启蒙识字书籍的编辑与发展 王三庆(第1期)

中国蒙书在汉字文化圈的流传与发展 郑阿财(第1期)

秦汉童蒙文化的特点与研究视角 张小锋(第1期)

明代童蒙教育的特质 施克灿(第1期)

印度传入佛教密宗的兴盛与雕版印刷术的产生 辛德勇(第2期)

从地图看中国古代的“西域”与“西域观” 成一农(第2期)

丝绸之路交通地理定位与道路网络复原研究 张萍(第2期)

里耶秦简“邮利足”考 王子今(第2期)

盔甲裹诗书:宋代将士文化水平考察 程民生(第3期)

重论中唐诗人王建与魏博幕府的关系——兼谈《李仲昌墓志》的作者 张天虹(第3期)

宋代条例考论 李云龙(第3期)

美日两国政府应对本国国会审议返还冲绳协定的对策及其对钓鱼岛归属争端的影响 崔丕(第4期)

20世纪70年代初朝韩关系的缓和及其影响 梁志(第4期)

论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朝鲜停战政策1953-1960——以美国国家安全文件为基础的考察 冯东兴(第4期)

典签、五品吏、七职考论 汪征鲁(第5期)

唐高祖太宗时期农民政策的内在悖论——兼论当时农民问题解决的局限性 刘玉峰 冯雨晴 (第5期)

略论目录学视野下的警学文献著录及其定位——警察文献学论稿之一 任世英(第5期)

浅谈全球史的史料问题——以明清鼎革史的西文原始史料为中心 董少新(第5期)

释家神异与儒家话语:中古《五行志》的佛教书写 游自勇(第6期)

《献帝纪》与《献帝传》考论 徐冲(第6期)

《宋书》“百官志”、“礼志”的编纂及特质——从中古正史相关志书的演变说起 黄桢(第6期)

文学·语言

扬雄甘泉四赋新解读 龙文玲(第1期)

古代叙事诗之女性视角和声音的复杂性 ——《秦妇吟》再解读 邵文实(第1期)

论林语堂的英语随笔与《中国评论周报》 张宇(第1期)

差异化呈现与参差的对照——论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的“日语创作经验” 马泰祥(第1期)

跨文化语境下的“表演”:叶君健的外语创作 倪婷婷(第1期)

叙述视点异同与互鉴 ——对中国现代话剧与电影关系的一种重新考察 计敏(第2期)

韦恩·布斯的修辞伦理批评——从《小说修辞学》到《小说伦理学》 任世芳(第2期)

现代汉语诗歌的隐喻策略——以“词”为着眼点 范云晶(第2期)

清末民初女性写作的身份表征探讨 杜若松(第2期)

中国近现代女性文学批评初论——基于《妇女杂志》的考察 陈 静(第2期)

汉语文学与民族语文学 朱寿桐(第3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命名新解 宋声泉 (第3期)

回忆的诗学——论张承志的早期小说 李松睿(第3期)

“路遥现象”与文学史中的 “农民”问题 卢燕娟(第3期)

陈明远与层累的“郭沫若现象” 李斌(第3期)

现代战争小说的“非战性”——丘东平小说再解读 包莹(第4期)

左翼文学的自我调整与北方文坛的重振—— 以报刊出版为线索(1932-1935年) 黄艺红 (第4期)

中国现代文学报刊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史建国(第4期)

“影”与“戏”的协商——管海峰《红粉骷髅》与中国早期电影观念 陈建华(第4期)

中国早期古装片与好莱坞之影响 胡文谦(第4期)

重识司各特 宋达(第5期)

《文心雕龙》文学地理批评思想初探 陶礼天(第5期)

王勃《春思赋》“江山异国”说发微 陈允锋(第5期)

明清云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歌的地域书写——以文学景观为考察中心 马志英(第5期)

说“文字” 欧阳中石(第5期)

余上沅抗战戏剧社会教育观的再解读 丁芳芳(第6期)

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宗教”问题 哈迎飞(第6期)

“强制阐释”与“文学”的缺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困境之反省 宋剑华(第6期)

叶嘉莹吟诵理论新探 冯蒸 牛倩(第6期)

汉语儿童早期会话中关联标记“然后”的发展个案研究 邹立志(第6期)

教育·心理

积极语用:提升我国学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潘涌(第1期)

“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交叉学科建设研究 郑文涛(第1期)

教科书研究的内涵、价值与方法 王攀峰 陈洋(第1期)

公立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性质——基于学生视角的实证分析 申素平 王宁可(第1期)

我国家庭教育立法的基本框架及其配套制度设计 罗爽(第1期)

“全面二孩”政策后北京市学龄前人口变动趋势预测 洪秀敏 马群(第2期)

内涵发展时期高等学校内部效率研究 任文隆 李国俊 董现垒(第2期)

“全面二孩”政策下高龄母亲的风险与机遇 李娟 武萌 曹睿昕(第2期)

目睹婚姻暴力和儿童虐待对大学生内外化问题的影响:依恋的中介作用 向小平 张瑞平(第2期)

通过“校内法”保障学术自由——以1912-1937年的北京大学为研究 湛中乐 康骁(第3期)

日常生活与国民塑造——以通俗教育研究会1924年“申禁二生”为考察中心 周慧梅(第3期)

我国独立学院顾客教育服务感知质量实证研究——来自6所独立学院5000名本科生调查 田汉族 王万良 贺伦(第3期)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适切性问题研究——基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规划》的思考 李小波 韩春梅(第3期)

文化心理学的人类学之根——论20世纪美国人类学中的文化心理学研究 李鹏程 罗媛(第4期)

目的与方法的张力:心理学走向分裂的哲学与历史根源 舒跃育(第4期)

融合游戏与绘本 发展情绪社会性——游戏式绘本指导阅读促进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实证研究 席居哲 周文颖 左志宏(第4期)

家庭教育实践的方法论阐释:基于场域的视角 葛敏 缪建东(第4期)

信息技术时代教师从教学者向助学者的转变 闫华(第4期)

回到原点:“教化”传统与当代德国教育人类学的本体性问题 孙丽丽 陈红燕(第5期)

深入心灵结构的课堂德育叙事操作原理探究 李西顺(第5期)

学校内涵发展的特点及推进策略 陆云泉(第5期)

国内高校二级学院院长遴选机制优化研究 吴映强(第5期)

早期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的原理和实践 黄翯青 刘肖岑 张菁(第6期)

谁在受欺凌?——中学生校园欺凌影响因素研究 胡咏梅 李佳哲(第6期)

文化·传媒

《四库全书》是中华民族之宝藏 李铁映(第2期)

论四库馆内外学术的开新 陈晓华(第2期)

鉴定、参订与校阅:明后期刊本中的著作参与方式述论 何朝晖(第2期)

蒙元时期四个都城的规划与建设——兼论都城城市行政管理制度 韩光辉 田海 王洪波(第3期)

人地关系视角下明清时期京津冀平原东淀湖泊群的时空变化 邓辉 李羿 (第4期)

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的缘起、误区及应对 刘沛林 李伯华(第5期)

《烟江叠嶂图》、仇池石与青绿之春:元祐年后苏轼的桃源想象 施錡 (第5期)

媒介生态学视野中的“技术” [美]兰斯·斯特拉特 胡菊兰(第6期)

论近代上海城市转型的历史与文化 钱文亮(第6期)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