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位和新策略

2018-04-04 01:02田永坡
山东高等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人口毕业生学科

田永坡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方位

我国历来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并通过各种措施加以推动,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2016年增长了12%,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373.8万人,增长了11.2%。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到了20%,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从高等教育构成看,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748.61万人,比2012年增加59.81万人,增长了8.62%;在校生2695.84万人,比2012年增加304.54万人,增长了12.74%。研究生教育招生66.7万人,比2012年增加7.7万人,增长了13.05%;在学研究生人数198.11万,比2012年增加了26.11万人,增长了15.18%。

从高等教育的人才产出看,2016年,高等教育共为社会输送1193万毕业生,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达到了704.18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79.48万人,增长了12.72%。2012-2016年,高等教育在5年间共为社会输送了3400万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因素

(一)人力资本将取代人口数量优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

当前,我国正在进入一个劳动年龄人口逐步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从2012年开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的绝对数量和占人口的比例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1]1672016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含不满60周岁)9074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5.6%,分别比2012年末减少2980万人和3.6个百分点。与此相伴的是,老龄人口逐年上升,2016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6.7%,分别比比2012年增加3696万人和2.7个百分点。

表1 2012-2015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续表

资料来源: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dtjgb/

人口结构变化改变了过去我国所依赖的“人口红利”优势,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将从人口规模向人口质量转变,人力资本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充分显示国家在战略层面对人力资本投资、配置等方面重视。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重要途径,必将在未来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二)技术进步所导致的“互补效应”可能成为拉升大学毕业生需求的主导因素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快速发展的年代,无论是大、云、平、移、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还是生物技术、新材料、环保等技术,都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有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两种。针对这两种效应产生的原因以及孰大孰小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结论也不一致。从这一轮技术进步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看,互补效应似乎正在占据“上风”,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性(skill-bias)比较明显。有两点可以看出以这一端倪。一是2017年十几个省会和重点城市出现“抢夺”大学生的现象,与以往大学生就业难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轮大学生争夺战中,武汉称要为大学毕业生制定最低年薪制,并保障其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房;成都发布“蓉漂计划”,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制度;长沙发布“人才新政22条”,宣布毕业生买房不限购。[2]不难看出,与以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不同,这些政策更强调以优厚的条件吸引大学生到这些地区发展,其背后折射的是,这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强烈需求。尽管我们不能简单得出这是由于技术进步而导致大学生需求的上升的结论,但这至少这是在制定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时值得注意的现象。二是大学毕业生的教育收益率在劳动力市场依然存在优势。J.Yang. and M.Gao使用中国家庭住户收入调查数据(CHIP)1995、2002、20072、2013年的城镇调查数据对教育扩展与城镇工资性收入者教育收益率变化关系的研究表明,尽管1999年的高等教育大扩招扩大了大学毕业生供给,但大学毕业生与其他群体的收入差距依然在扩大,高等教育发展依然扮演着扩大收入差距的角色,其规模还没有发展达到缩小收入差距的阶段。[3]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这种优势,可能来自于本轮技术进步对大学毕业生需求拉升的影响。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

从高等教育的产出看,就业和薪酬在不同学科门类和行业之间依然存在一定差异。在就业结果上,在不同学科门类之间差异较大。《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6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93.6%),其次是工学(93.5%);最低的是法学(84.9%),就业率最高的学科和最低的学科之间相差8.7个百分点。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护理学类(95.4%),最低的是历史学类、法学类(均为86.1%),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和最低的专业之间相差9.3个百分点。

在薪酬方面,北京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不同的行业之间,毕业生的起薪存在较大差异,最高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6220元),最低的是居民服务(3370元),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之间达到1.85倍。[4]

以上两项研究均为抽样调查,撇除样本偏差、调查回答质量以及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等因素之外,这些就业率和薪酬的差异,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结构不平衡的问题,部分学科在这一轮的高等教育大扩张中发展过快,导致培养质量下降,并在短期内迅速改变了毕业生的供需变化,使得其就业难度增加。从外部不平衡看,由于技术进步加快而导致产业结构和岗位调整力度和速度的增加,劳动力市场上对大学毕业生能力的要求也在快速发生变化,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需要一定周期的,需求变化增速加剧了供需之间这种矛盾,使得供需不匹配的现象更为严重。

三、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策略

高等教育发展涉及到经济发展、财政支持、人口结构等多个要素,根据本文的分析,未来高等教育需要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要综合考量经济增速和产业结构调整两个因素,从总量上看,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但是,经济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快速变化,第三产业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高新技术产业方兴未艾。因此,要密切关注技术进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及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对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确定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做到发展速度稳中有进。

二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与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并不矛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内涵式发展有多个维度,最为主要的一个恐怕是质量和效率问题了。因此,要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学科设置,依据人才培养质量动态调整学科投入、招生数量等;优化教育评估机制,以评促建,建立评估的长效机制;加大高等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大力培养高等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等各类人才。

三是建立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衔接的动态机制。借鉴国外资历框架建设经验,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等教育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信息监测和联动机制,及时调整高等教育培养计划和发展措施。探索建立高校师资队伍的“旋转门”制度,鼓励与劳动力市场联系密切专业的教师,通过停薪留职、兼职、挂职等形式,到相关企业、基层等一线岗位交流和学习,鼓励一线管理者、科技工作者和相关领域的优秀劳动者通过学术讲座、兼职、顾问等形式到高校分享知识和经验。

参考文献:

[1]田永坡.劳动力市场发展及测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罗旭.从“就业难”到“香饽饽” 大学生突然抢手原因何在.光明日报,2017-10-6.

[3]J. Yang,M. Gao.The Impact of Education Expansion on Wage Inequality[J].Applied Economics, 2017(6),1-15.

[4]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出炉.光明日报,2017-11-25.

猜你喜欢
人口毕业生学科
《世界人口日》
【学科新书导览】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