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传播网络流行语的现状特征及其认知对策

2018-04-04 03:10章少哨
关键词:流行语网民大学生

章少哨

(上海理工大学 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 200093)

根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亿[1]。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网络流行语是以网络为载体,被网民广泛使用和传播的语言符号,它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被公众广泛“复制”和“模仿”,并在不同场合与环境中传播和使用[2]。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网民心理的表达,是社会文化的反映。伴随着网络技术成长的大学生对网络依赖性大,是一支庞大又特殊的网民群体。大学生年轻且求新求异,思维活跃且好奇心强,更是成为网络流行语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如何准确把握大学生运用网络流行语的规律,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对大学生传播网络流行语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传播的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运用网络流行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调研设计与实施

(一)语料分析

为了更好地厘清大学生传播网络流行语的现状特征,笔者首先对近五年网络流行语进行了语料分析。按照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分成了以下三类。

(1)新闻事件类。这类网络流行语主要来源于由新闻事件或是新闻报道中当事人的雷人雷语衍生出来的词语,这些网络流行语会加速新闻事件的传播。比如友谊的小船、洪荒之力、小目标、我爸是李刚、欺实马、躲猫猫、我反正信了等。

(2)身份标签类。这类网络流行语多来源于网民对网络群体的划分,属于网民自我的分类,或是根据兴趣爱好等寻找共同点标记的群体,或是对社会阶层凝滞不满进行群体划分。比如老司机、白富美、屌丝、宅男、文艺青年、**帝等。

(3)网民自创类。这类网络流行语多是由网民自己创造或是对旧词赋予新的意义。包括1)缩略类:有字母缩略、表意数字、语码混合、表情符号等。比如槑、PMP(拍马屁)、v587(威武霸气)、∶-P(吐舌头的表情)等。2)曲解娱乐类:这类网络流行语多是迎合网民喜欢搞笑、娱乐的特性,将固定语段拆分或是几个词语组合,使得词义发生了转移。比如蛋白质、白骨精等。3)方言谐音类:这类网络流行语或是为了减少输入操作,或是隐晦表达含义,运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来替代原来的词汇。比如蓝瘦香菇(难受想哭)、有木有(有没有)、杯具(悲剧)、鸭梨(压力)、三克油(thank you)等。

(二)问卷调查

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摸清大学生传播网络流行语的现状特征,设计了“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与态度调查问卷”。调查问卷运用李科特量表的方式,主要从知晓度、认知度和认同度三个维度调查大学生对三种类型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和态度。知晓度主要是调查对选取的网络流行语的熟悉程度,十分熟悉为5分,比较熟悉为4分,一般为3分,不太熟悉为2分,很不熟悉为1分。认知度主要考察大学生对所选取的网络流行语的内涵理解,属于感性认知。认同度主要考察大学生对选取的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态度。

本次调研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问卷回收率为98.33%。参与问卷调查的男生、女生所占比例为45.2%和54.8%。

(三)个案访谈

对20名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或面对面的访谈方式展开。访谈内容主要为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和态度,比如“你会使用网络流行语吗”“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场合是什么”“你认为网络流行语的内在含义有哪些”“在所列举的网络流行语中,能否选取最有印象的网络流行语,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等问题。

二、大学生传播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分析

(一)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知晓度较高

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知晓度较高,均值为3.638 9。但是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知晓度存在一定差异。一是群体结构性差异。从整体情况来看,高年级学生较低年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知晓度要高,这与上网时间更长是成正相关的。二是网络流行语类型差异。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对身份标签类流行语的知晓度最高,均值为4.162 2;其次是新闻事件类,均值为3.532 2;而网民自创类网络流行语的知晓度最低,均值为3.222 4(如表1,见下页)。

(二)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认知度较为理性

从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感官认知来看,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内涵的理解更倾向于“社会问题的反映(34.43%)”和“社会情绪的宣泄(32.12%)”,尤其是新闻实践类和身份标签类。而对于网民自创类的网络流行语,则认为“网民语言的狂欢”的观点较多,达到了67.22%(如图1,见下页)。

表1 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熟悉程度Tab.1 College students’ familiarity with network catchphrases

图1 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认知度Fig.1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network catchphrases

在个案访谈中,案例小郑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网民的语言狂欢作了一番见解。他说:“以‘我勒个去’为例,这个源于《搞笑漫画日和》中文配音的词语之所以能火爆网络是源于草根性,最开始的时候感觉应该是一个骂人的词语吧,但是现在网民都喜欢用这个词,甚至还有很多‘*了个*’的语句。现在这个词语到底是骂人还是赞人的全看不懂了。”

(三)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认同度较为宽容

大学生好奇、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追求个性和时尚,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性决定了他们对网络流行语持宽容的态度。从调查结果上看,65.54%对网络流行语持支持或是愿意接受的态度,10.37%选择了不反对也不偏好的态度,仅有5.14%选择了排斥(如图2)。

他们认为,网络流行语的诙谐性、创新性和简洁性是网络流行语流行的主要因素[3]。从一定程度上看,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还是比较理性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倾向于网络流行语应该在适当的场合和适当的对象使用,应当规范网络流行语,让网络流行语成为促进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

图2 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认同度Fig.2 College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network catchphrases

二、大学生传播网络流行语的主要路径

根据精细化的社会认同模型,大学生传播网络流行语有着认同、工具理性和情绪三条路径[4](如图3)。

(一)认同路径

胡云晚认为:“网络激活了传统价值观念的内部因子,为社会认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构建了一个基于网络特质的以西方强势文化理论为主导的新框架。”[5]

(1)文化认同。大学生崇尚个性化和独特化,喜欢引领时尚热点,争做潮流先锋,而网络的特征给予了他们极大的便利展现自我。网络流行语文化有别于作严肃、庄重的主流文化,它自身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等特点迎合了大学生个性张扬,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满足了整个社会尤其是大学生对“亚文化”的需求。以“美眉”“东东”等网络流行语为例,摆脱了传统语言语法、语义的规范标准,甚至不合逻辑的表达方式,借用或造出大学生群体广为熟悉的新兴词语,显示出自身的独立性和创造性[6]。

图3 大学生传播网络流行语的路径Fig.3 The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spreading network catchphrases

(2)价值认同。在社会心理学中,自我展示有“自我抬高”“哀求”“逢迎讨好”等策略,但是这些策略时常也会遭遇失败。大学生处于自尊心较强的时期,常常会通过自我障碍设置保护或提高自尊心。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中也常常有自我障碍设置。比如在考试前时常会有“裸考”“打酱油”之类的个性化签名,告知他人自己毫无准备,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是因为自己没有准备不是自己能力不足,如果考得很好,可以给他人聪明、有能力的形象。

(3)身份认同。社会学家塔吉尔在阐述身份认同的概念时提到,身份认同就是对自我与众不同的认识,并借此把自身与环境区分开来,把同类与异类区分开来,以此找寻存在感[7]。在网络社会里,网民们通过创作有区别和代表性的文本符号表达相似和差异,尤其是身份标签类的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达到身份认同的构建。但是对于自己的身份界定有较大的随意性,以“屌丝”和“*帝”两个网络流行语为例,即使你腰缠万贯,依然可以将自己划入“屌丝”行列;只要你具有某种特殊状态就可以称自己为“*帝”族。

(二)工具理性路径

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大学生主要处于青春期阶段或是成年早期,他们敏感而自尊,叛逆而渴望独立,却又强烈需要被认同和归属感。在现实的公共生活中,个体难以找到集体归属感,生活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习惯于在网络中追寻群体的共鸣。心理学家勒庞曾指出,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往往会将群体的行为方式强加于自己,力求与群体保持一致,不管群体的这一行为方式与他处于独立状态时是否一致[8]。在群体心理动力的驱动下,一旦出现一些新颖且极具个性的并为群体成员所接纳的流行语,广大网民尤其是大学生就会加入这一群体的效仿中。“从众心理具有社团性,处于同一地区或领域的人会因心理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某种说法,在主观上把异质文化认同为同质文化,随着交流媒介日益便捷,介质的传输也越来越潜移默化,无形中就会使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发生微妙的转变或剧烈的变化,导致对某种新生用语的认可,这就是大众的认同心理。”[9]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为例,大学生对这话的来源和真正含义并不清楚,但是在网民群体享受“盖楼”的压力下,他们便自觉或非自觉的参与其中,似乎如果不跟上这股风,就可能会落后于人。

(三)情绪表达路径

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哈桑认为,“当缺少一个基本原则或范式时,我们转向了游戏、相互影响、对话、会话、语言、反省——总之,趋向了反讽。”[10]近年来,房价过高、就业困难、官员腐败、社会分配不公、社会阶层固化等社会问题突出,社会矛盾也诱发人们表达强烈诉求、宣泄情绪。在现实生活中,语言表达存在着各种禁忌,而网络的隐蔽性和开放性让人们打消了语言表达的各种顾虑。比如网络流行语中诸如“去死吧”“我靠”之类的粗俗语言就占了一定的比重。大学生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往往心理挫折的承受力较弱,容易产生逆反、愤怒等负面情绪,所以情绪表达路径成为他们传播网络流行语的重要动因。从问卷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宣泄情绪的需求、人际交往的需求和填补空虚的需求是大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最能满足需求的前三位。可见,通过简单化的娱乐加工,以诙谐幽默的形式表达,消除来自日常生活的种种压力,达到满足释放受众情绪的需求。网络流行语也常常强调用幽默的手段,戏弄一切严肃正经的社会问题,抨击社会畸形与弊病,揭露社会反面,嘲笑社会权威[11]。如“欺实马”表达的是对公共事件解释及处理不满的反讽,“被就业”表达的是弱势群体对权力者剥夺的无奈和讽刺,“楼歪歪”表达的是对无良商人的痛恨。

三、运用网络流行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信息、文化、价值观会给受众的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正负两方面的。从正面看,网络流行语会促使大学生关注社会、增强社会参与意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道德选择的自主性。从负面看,网络流行语容易激发大学生仇富、仇官的过激情绪,造成道德选择的盲目性,产生网络言行失范等。因此,面对丰富的网络流行语,无需全盘否定,应当充分利用发挥其积极作用,削弱其消极作用。

(一)理性审视网络流行语现象

网络流行语符合大学生成长的生理、心理特点,所以大学生乐于参与到创造和传播网络流行语的大军中。如果我们习惯于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和主观价值给网络流行语贴上标签,将网络流行语现象产生的复杂原因以及发挥的积极因素缺乏深入思考和探讨,对网络流行语所投射出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缺乏体谅和尊重,势必会加大与大学生的心理差距。若一味的强调网络流行语的积极作用,迎合大学生,忽视网络流行语的不良影响,也不利于对大学生正确引导。所以,理性的辩证的审视网络流行语现象是正确引导大学生的重要前提。

(二)让网络流行语有效渗透于传统教育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伴随着网络的产生而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信息传播载体变化的必然产物。纵观网络流行语,并非无理由的产生,即使是天马行空般的制造,也从未脱离传统语言的土壤,反映的是一定社会现实与存在,因此让网络流行语有效渗透于传统教育有一定的可行性。当下传统教育仍然以灌输教育为主,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制约了传统教育的实效性。若合理运用网络流行语,让传统教育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即说实话,又说新话,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改进传统教育模式,势必能增强传统教育的效果。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的是国家的根本意志、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网络文化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网络文化建设,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弘扬真善美的价值取向,为大学生提供文明和谐的成长环境,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加强实践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辨别力和网络素养

网络流行语在特定的情景下产生,往往被使用者赋予一定的含义,背后包含着创造者和传播者的情绪和社会心理。如果创造者的思想积极向上,心理乐观健康,那么创造出的网络流行语也势必是良性健康的;如果创造者的思想偏激,心理情绪负面,所创造出的网络流行语也必定多是阴暗消极的。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流行语,大学生分析鉴别能力尤为重要。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阅历不足,容易被欺骗被误导,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教育,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提高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网络道德自律意识。

参考文献:

[1]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1-22)[2017-03-18].http:∥www.cac.gov.cn/cnnic39/index.htm.

[2]杨萍.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生产的文化景观[J].新闻前哨,2010(4):102-104.

[3]吴喜涛.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5):51-53.

[4]乐国安,汪新建.社会心理学理论与体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胡云晚.网络新词语的文化价值取向及文化行为方式[J].江汉论坛,2009(12):127-130.

[6]赵丽娜,沈向荣.流行语的特点及语言学、心理学解释[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1):73-76.

[7]谢璐,张静怡.谈现代网络语“养成”90后价值观[J].鄂州大学学报,2013,20(7):90-92.

[8]张淑华,李海莹.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5(1):21-27.

[9]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黄碧云.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

[11]王岳川,尚水.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2]李敏芳.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基于传播社会学视角[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流行语网民大学生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巧借 流行语
大学生之歌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