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J
几个月前,我去治疗蛀牙,牙医告知我整个过程大概需要3个小时。一听时间这么长,本来就害怕补牙的我,更害怕了,没敢当场就做,而是约了两周后进行。
治疗那天,我非常紧张,老公笑我:“都当妈了还这样。”然后问我,“会打麻药吗?”我说:“应该会的。”老公马上说:“打了麻药就不疼了呀,你害怕什么?”就这样,聊天不欢而散。
来到诊所,我拉着护士说:“我很害怕。”护士笑了:“和真正的手术比起来,您这个就是小菜一碟。”可是,她的回答似乎没能帮助我缓解情绪。最终,牙医来了,他看到我的神色,马上拉了一把椅子坐在我旁边,看着我的眼睛微笑着说:“有点儿紧张是吗?”我点了点头。他又温和地说:“来,我先来和你说说,我们今天要做的是什么。”然后他打开电脑,一步步告诉我烤瓷牙是怎么进行的,还告诉我每一步可能出现的感受。“待会儿我们先在牙床处打麻醉针,一共3针。会有一点儿疼,但马上你就会感觉到牙床发麻了。这里有一个挤压球,你可以捏紧,会缓解紧张。”在这个过程中,我突然发现自己不那么害怕了,之后装牙冠的过程也很顺利。
这次的经历让我联想到平时带女儿的过程。小D是个比较谨慎的孩子,每次看到新事物总不愿第一时间主动尝试。第一次见到不熟悉的亲戚,第一次滑滑梯,第一次参加早教班,她都会呆呆地站在那里,怎么都不动。从她的眼神和表情中可以看到她的害怕和不确定。与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和她同龄的几个孩子,总能第一时间和人打招呼,总能勇敢地爬上滑梯滑下来,总能积极配合老师的要求,并且非常踊跃。我记得每到这时,我总会鼓励她,“不要怕啊,没什么,你可以做到的!”但这招似乎并不奏效。
现在,我意识到,我对女儿说的“不要怕”和我老公、护士對我说的是一模一样的啊。他们不是我,无法感同身受。他们当时对我说的话,看似是鼓励,可非但没帮助我,还让我更加无力,感觉没人理解我,而我是个最的人。
换位思考,女儿当时也是这样的感受吧,我觉得“没什么”的事,对她来说,害怕紧张的情绪就是这么激烈而真实,我却打着鼓励的名义去否定她的情绪,觉得这些情绪都是不值一提的。这根本不是鼓励,而是在打压孩子内在的力量。
我们该怎么做呢?想想我看牙的经历,当时让我不那么害怕的,就是牙医和我聊的那10分钟。他首先认可我的情绪,“有点儿紧张吧?”这句问话一出来,我顿时觉得有人懂我、有人接纳我的情绪了。然后他开始和我讲解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害怕或者紧张,大都是来源于我们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孩子也一样。那个不认识的叔叔是谁?那个高高大大的滑梯是什么?那个不认识的老师为什么要求我做事?因为不了解,慢热谨慎的孩子出于保护自己,就不有所作为,这时大人越鼓励,他就越不动。
因此,我们该做的是,不给孩子压力,不非要让孩子去做,但可以带着孩子在一旁看,给他讲解,帮助他理解这是什么。“你看,这是妈妈的阿姨,妈妈小时候总去她家里玩儿,就像你现在总去姑姑家里玩儿一样。”“这个是滑梯,我们爬上去后坐下,然后‘嗖的一下就滑下来了。你看那个小朋友玩儿得可开心了。”当我们用事实告诉孩子这些是什么,同时引导孩子去观察其他人的情绪时,我们就是在让孩子理解这个世界。有了理解,就减少了不确定性,没了不确定性,孩子就会安心。安心的孩子内心就会产生勇气踏出这第一步。
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100%的感同身受,如果我们无法理解孩子,那请至少少一些评判,多一些聆听,用认可接纳的方式说话,给他切实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