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丁杨
电视机是20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因为有着结合文字、图像和声音的生动呈现方式,电视机诞生之后,便迅速成为千家万户的娱乐中心。如今,电视机不仅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对科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让我们穿越时光,一起回顾100多年来电视机发展历程中的点点滴滴。
电视技术的本质,就是应用无线电电子学实时地远距离传送文字、声音和影像的技术。与电视有关的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1817年,那一年瑞典科学家贝采利乌斯发现了化学元素“硒”—这是一种具有光敏特性的元素。1873年,英国工程师史密斯意外发现了硒的光电属性,即光线照射在含有硒的物质上,能产生电子放射的现象。这一发现,为电视的发明打下了坚实基础,从此,科学家们开启了诸多光电转换的相关研究。
1877年,法国科学家森莱克利用硒在不同强度光线下的电阻差异,设计并制造了一臺靠电流传输图像的仪器,并将它命名为“远程电镜”。这是一台首次实现用电传播图像的仪器,可以说是最早的“电视机”。1884年,德国科学家尼泼科夫在森莱克发明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图像分解图盘装置,成功地实现了图像的分解与结合。在这个装置中,尼泼科夫把每个图像分解成小点,并根据每个小点明暗程度的不同,反射出强弱不同的光,再形成强弱不同的电流,最终实现由点及面的图像传输。
然而,尼泼科夫的图像分解圆盘装置足足沉睡了40年,机械扫描电视技术的发展并无重大突破。直到1925年,英国的贝尔德发明了一台实用的机械扫描电视装置。以今天的眼光看,贝尔德的这台机械设备极其简陋:用一只盥洗盆做框架,把它和一只破的茶叶箱相连,箱内放一台破旧的电动机,用来转动一个用黄板纸做成的四周戳有小洞的“扫描圆盘”,几块透镜也是廉价品,而电线则是杂乱排布的,犹如蜘蛛网。不过奇迹还是出现了,这些以废品为主的质量很差的材料,经过贝尔德的组装,竟产生了图像。
贝尔德的这台电视机就是基于尼泼科夫的图像分解原理制成的。先将发送的场景分成许多明的或者暗的小点,再以电信号的形式发送到接收端重现。
1928年,贝尔德又成功地把伦敦一位姑娘的图像传送给她正在远洋航行的未婚夫,贝尔德的名字便开始在全世界传开。这一时期,贝尔德成立了自己的电视公司,并开始定期推送电视节目,还解决了声音和影像不同步的难题,这一切促成了电视广播事业的诞生。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用贝尔德的机械扫描电视第一次播送出电视节目,标志着人类正式迈入“电视时代”。但在此时,新的电子技术向贝尔德提出了挑战。
就在英国广播公司开始播放电视节目后,人们便感到机械扫描电视的信号质量太差。消费者对高品质电视画面的需求催生了电子扫描电视。
实际上,电子扫描法是有很深厚的技术背景的。早在1897年,德国的布劳恩便发明了阴极射线管。这个射线管能够发出一束很细的电子束,当它打在荧光屏上某一点时,该点便会发光,光点的亮度与电子束的强度成正比。电子束在外加磁场的控制下,在荧光屏上从上到下依次逐行扫描,而电子束的强度正是随着接收的电视信号的强度而变化的,这样,接收到的图像就重现在荧光屏上。就在贝尔德的名字传遍天下之际,光电摄像管和电视显像管先后诞生,终于实现了电子扫描方式的电视信号发送和传输。这是一项根本性的变革,为真正的电子电视的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1939年,美国杜蒙公司终于制造出第一台电子黑白电视机,并开始面向大众销售。同一年,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所设的电视实验电台首次用电视转播纽约世界博览会的实况。以这次世博会为契机,电子电视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从此,电视机开始渐渐走进普通人的家庭。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令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脚步放缓。直到1950年电视相关技术才出现新突破,一个名为“懒骨头”的电视遥控器在美国诞生,标志着电视操作革命的开始。“懒骨头”遥控器通过一根线缆与电视相连,里面装有一个中央处理器,记录着电视机各种菜单密码信息,通过发送不同的密码指令来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操作。1955年,第一款无线遥控器Flash-Matic面世,这款遥控器可以向集成在电视四角的接收器发送光线信号,从而实现开关、声音大小以及换台的功能。不过,周围的其他光线如灯光、阳光,都有可能影响操作。不过,就在接下来的1956年,一种以超声波技术代替光线技术的无线遥控器诞生,遥控器遥控的准确性大大提高。
直到1949年,中国还没有建立电视广播系统。为了与国际接轨,1957年,我国决定开辟自己的电视广播事业。1958年3月17日晚,新建成的电视中心在北京第一次试播电视节目。当时,在实验大厅里摆放着苏联和我国的电视样机,到了晚上7点,我国第一台电视机荧屏上清晰地出现了广播员的图像,同时也传出了洪亮的声音。
1951年,彩色显像管的出现推进了彩色电视的诞生,彩色显像管主要是通过红、绿、蓝三种电子束的相交、配合来生成彩色的画面。然而,最早的彩色电视由于与黑白电视不兼容而胎死腹中。直到1953年,美国RCA公司设定了全美彩电标准,并于1954年推出了第一台彩色电视,彩色电视的新时代才正式开始。
在彩色电视技术问世的最初几年,其图像质量的确令人无法恭维,并且制造成本高昂,看电视的人还是更喜欢看黑白电视。与此同时,有线电视网也很少播放彩色电视节目,只有NBC电视台播放的彩色电视节目最多,这是因为其母公司RCA是当时主要的彩色电视制造商。不过,随着彩色电视相关技术的发展,图像质量的不断提高,到了1964年,有31%的美国家庭拥有了彩色电视机。
日本的电视产业也因彩色电视时代的到来而迅速崛起。1967年,索尼工程师团队的一位年轻成员聪明地解决了彩色电视机一直存在的难题:图像扭曲和光发散。索尼称此项新技术为“特丽珑”。“特丽珑”就是栅条彩色显像管的意思,它摒弃了传统彩色显像管将磷光点聚合成一个三角形的方式,而是将磷光体依照色彩分类以不间断线条的形式来排列,这种方式不仅节省空间,也使图像更加清晰明亮。1968年,索尼卖出了第一台“特丽珑”电视机,很快便在市场上掀起消费热潮。消费者的热情促成了“特丽珑”的成功,“特丽珑”也获得了“有史以来最热卖机型”的美誉。
20世纪60年代,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革。传统的电视信号一般采用同轴电缆传播,这严重影响了电视的覆盖范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1962年,美国发射的第一颗卫星令电视技术进入空间时代。通信卫星作为转播电磁波的中继站,它可以接收地面发来的电磁波,经过放大后再发回地面,从而实现全球的电视联播。1969年,人们借助于卫星系统,向全世界实况转播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壮举。卫星电视广播的诞生,为广播电视的传输开辟了新的途径。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各式各样的新技术也开始在电视机领域应用。1972年,数字技术率先应用于电视广播。1976年,英国完成“电视文库”系统的研究,用户可以直接用电视机搜索新闻、书报或杂志。1977年,英国研制出第一批携带式电视机,这让消费者意识到,电视机除了可以在客厅内使用之外,还能在出差时随身携带。
到了20世纪80年代,电视机对文化、娱乐领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1981年,摇滚乐队The Buggles写出了一首极具影响力和时代特质的歌曲—《录像带杀死广播歌星》。这首歌诞生的背景就是由于音乐电视(MTV)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通过广播电台收听音乐的习惯,它让人们牢牢坐在电视机前,感受MTV帶来的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1999年,数字录像设备TiVo的诞生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电视控制力”,它能帮助人们非常方便地录制和筛选电视上播放过的节目。
我国的彩电行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后。1982年,中国的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在上海电视机厂竣工,这使得我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并很快形成规模。
随着微电子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电视技术正在向数字式、微型化、大屏幕、高清晰度等方向发展。
数字电视的出现给电视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电视是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来传播的电视类型。与传统的模拟信号电视相比,数字电视的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这便为提供高清晰、大容量的电视节目开辟了新途径。数字电视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1972年,英国独立广播公司研制成第一台数字电视制式转换器,开启了数字技术在电视领域的应用。到了1983年,德国的ITT公司利用“Digital 2000”系统研制出第一台数字电视机并且批量投产,人类正式步入了“数字电视时代”。紧接着,高清晰度电视、液晶显示电视、三维立体电视的研究也都取得重大进展,并陆续投放市场,这为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美好的前景。
进入新千年,人们对于“绿色”“健康”等概念越来越关注。2000年,中国的创维集团首次推出了健康1250电视,这款电视克服了模拟电视场闪、线闪、线粗的缺点。
电视的显示器质量对消费者的观看体验影响极大,其材料的技术革新也在一直不断推进。液晶显示器曾经风靡一时,等离子体显示器是液晶之后的新一代显示技术,这种显示器适用于制造大屏幕和薄型彩色电视机。等离子体电视可以在光照较强的环境下得到非常优质的画面,不必关闭周围的灯光就可以显示出清晰的图像。2007年,中国的长虹公司正式启动等离子屏项目,紧接着长虹与彩虹、美国MP公司一道进军等离子屏项目,并于2008年实现量产,等离子体电视便开始大规模进入我们的视野。
多媒体电视是电视功能化的重要方向。2007年,创维集团推出了全球首款支持RM/RMVB格式视频文件播放的酷开电视机。用户们从此抛开了DVD、VCD光盘,直接在网络上下载视频在电视上共享。
“云概念产品”成为进入21世纪后智能家电市场的一大热点,在2011年8月,创维集团推出了全球首款“云电视”。这款产品搭载了云平台和智能安卓操作系统,在电视上就能实现云空间、云浏览、云搜索等多种云端个性化应用,并能随时同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互联互动。云端服务器为后台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源整合,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分享各种视频、照片、资料。可以说,“云电视”的出现是电视智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与互联网技术的紧密结合,也是激活目前电视市场的重要手段。
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的冲击下,未来的电视产品还会有什么新的变化呢?或许在将来的某天,我们不再需要电视遥控器,而是可以随意以自己的意志来控制电视开关机、切换频道。其实,这样的概念电视已经出现了。海尔集团发明了世界首台脑力波电视,这款电视机的遥控操作是通过一个脑波耳机完成的。这个特别的脑波耳机可以检测到用户的脑电波信号,并识别出用户所处的状态并将其转化成电视可以识别的数字信号。当然这个脑力波电视目前还是个极具概念性的产品,量产上市仍需时日。
脑力波电视只是未来电视机发展的一个小方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一定也会给电视带来全新的变化。另外,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薄如蝉翼且可以折叠的电视也将会在不远的未来与我们见面。也有人预测,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发展,电视也许会渐渐成为古董,消失在技术的浪潮之中。不过,就像广播无法替代书籍,电视无法替代广播,我们相信未来的新技术也无法完全取代电视。也许,电视也终将从客厅聚光灯下的宠儿变成家里普通平凡的一员,但我们不会忘记作为家庭娱乐的中心,电视创造的几代人共享的欢乐的回忆和由它引领的不断创新的电子技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