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豪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5次提到“一带一路”,明确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而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中,31个省份均将“一带一路”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代表委员们热议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带来了哪些机遇?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更好地推进国际合作?
全国人大代表、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传霖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建筑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已具备成为世界一流承包商的雏形。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2017年世界500強中建筑业企业有13家,其中有8家来自中国且包揽前六,中国建筑业具备的产能优势、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工效优势和全产业链优势已为业界公认。
“可以看出,需求与供给高度匹配、高度互补,中国建筑业大规模、高质量走出去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利好,也是中国建筑业整体走出去不容有失的历史机遇。”王传霖说。
“我们积极地融入‘一带一路,争创对外开放的领头羊。”全国人大代表、唐山港口实业集团副总经理于泳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2016年11月,唐山港分别在山西晋中市和内蒙古包头市、二连浩特市建成3个内陆港,这标志着唐山港内陆港大西北战略全面展开。踏着“一带一路”节拍,唐山港内陆港建设可谓“四面开花”。
“内陆港的概念也可以叫无水港,就是把港口开到内陆地区,实现相关港口功能,拉近了内陆和港口的距离,发挥港口的运输节点优势和内陆资源区位优势的整合。内陆港的建设有利于释放唐山港深水大港潜力,目前唐山港在内蒙古、山西、新疆等地建设了10个内陆港,包括海铁联运项目,实现了货物集中集散的有效运转。”于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从一家木制加工小厂发展为汕头的重点企业,宜华集团正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如今已变成一家大型跨国企业集团。近几年宜华集团在海内外市场不断扩张,尤其是乘着“一带一路”东风,仅2017年就实现产值500亿元,出口创汇20亿美元,上缴税收21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宜华集团董事局主席刘绍喜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搭乘着“一带一路”快车,民营企业国际化的舞台更大了。民营企业还可以、也应该在“一带一路”的大舞台上有更大作为。近些年,宜华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创新对外投资模式,对外合作范围和层次进一步拓展,在海外35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商标,以自有品牌出口和销售。
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清和表示,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能有“等、靠、要”思想,而是要依托国家的统筹规划,肩负起建设“一带一路”的主体责任。
“我们的海外业务恰好是一个漂亮的‘一带一路路线图,随着国际大通道建设的推进,未来合作前景会越来越好。”周清和说,作为“国家名片”的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彰显中国制造的进步与创新。
王传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以前我国改革开放主要通过打开国门,吸引外国的技术和资金,而现在则应主动融入世界经济格局,使更多中国企业带着技术、资金和标准“走出去”,与各国分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果,实现互利共赢。
“贯彻‘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吉林的企业将大有作为。‘一带一路没有距离上的分别,现在到世界各国都很方便,要走出去发展实现共赢。‘一带一路对吉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希望吉林的企业跟上国家走出去发展的步伐。”全国政协委员、鸿达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欣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鑫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具有良好的黄金产业发展基础,对于我国大型国有矿业资源型企业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一带一路”沿线黄金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薄弱、技术发展滞后,与我国黄金产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形成互补。应抓牢“一带一路”机遇,加快行业“走出去”步伐。
全国人大代表、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曙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新形势下,加速中国白酒“走出去”是白酒行业所面临的时代课题,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中国白酒发展的必由之路。“五粮液近年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速构建海外营销网络,加大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强强联合,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同时以投资或并购的方式,整合国际大型酒业集团。要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从国家层面制定中国白酒行业国际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他说。
“过去中国是世界的工厂,现在世界是中国的市场。民营企业注重将‘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落实到具体的经济合作中,在独立经营管理的同时注意一定程度的本土化经营。”刘绍喜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刘绍喜说,民营企业从“一带一路”中受益,同时也展现大国企业的责任担当,切实肩负起既当“民间经贸大使”,又做“民间外交大使”的责任;既重视开拓当地市场,又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
在关注企业借“一带一路”扬帆出海、实现互惠互利的同时,不少代表委员也关注“标准”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科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郑跃文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密不可分,国家一直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企业这些年“走出去”的愿望也很高。过去是人走出去,要人流;后来是产品走出去,就是货物流;现在是资本走出去。“但是一方面由于对海外市场及当地情况的了解欠缺,一方面是国内相关法律和政策仍然有改善空间,国内企业‘走出去仍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问题。”
郑跃文说,目前资本走出去面临很多问题,例如人民币国际化、法律审批、投资后续管理等。目前全国工商联也在建议加快出台关于企业“走出去”的法律保障体系。另外,针对一些特别好的投资项目,应加快审批制度,以免错失良机。
李曙光表示,积极助推中国白酒走向世界,不断加速与世界酒业的融合,不断扩大全球“朋友圈”,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一是技术标准问题,二是政策法律问题,三是文化融合问题。”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白酒是中国独有的烈性酒品种,技术体系一直局限在中国国内,缺乏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这始终制约着中国白酒真正的国际化。
刘绍喜建议,国家给予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在政策、融资、保险、外汇、签证、中介服务等方面创造条件,在立法规范、服务体系建设、金融以及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为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代表委员们不仅期待“一带一路”为企业带来更大的舞台,还希望能有更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均金建议,加快构建面向“一带一路”的金融市场体系,在上海建设人民币的全球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上海离岸人民币市场,打造“一带一路”投融资中心。而全国人大代表、海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廖虹宇提出,持续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建议将海南打造成为泛南海国际航空枢纽,助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在区域联通方面,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立荣也很关注,他表示,一旦上海把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发挥“一带一路”中心枢纽城市作用相对接,必定可以更好地发挥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作用,更好地配置资源。他还建议,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上海要加强做好海铁联运的工作,“如果能更好发展海铁联运,不管是上海周边还是内陆,走出去的发展势头都会更好。”
王传霖提出,希望加快组建国家层面的促进建筑业走出去的指挥协调机制,从政治、经济、产业、投融资、外交、文化等多个维度,协调各方、统一步调、强势推进。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舉例说,比如有关部委牵头搭建建筑业走出去企业的“综合性信息平台”,打造走出去企业相互交流以及获知当地各方面信息的官方渠道;在一些重大项目的推进过程中,由国家层面牵头主导,协调建立设计、金融、施工、设备、运营一体化联合体参与市场竞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太平保险集团董事长王滨建议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推进过程中,为避免多部门参与、信息不对称、工作协调不到位的情况发生,在国家层面成立“一带一路”建设委员会,统筹负责“一带一路”的建设规划设计、重大项目的实施,以及督导检查等工作,确保“一带一路”工作形成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