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工学院 外语与国际教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随着高中教育普及化,乃至高等教育也已经走向大众化并导致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分化[1],精英教育是否还应该在高中教育当中占据一席之地,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不同于流行的号召“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观点,马丁·特罗曾指出,精英教育并不会随着大众化甚至普及化阶段的到来而消亡,阶段的转换只是后者对前者的丰富而非替代[2]1-18。但要发展精英教育,却不得不面对来自公平性的拷问:为少部分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这是不是对其他人的不公平?让一部分学校举办精英教育,又是不是对其他学校的不公平?在这方面,美国纽约特殊高中(Specialized High School)通过其独特的招生考试制度,在关于公平的质疑声中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精英教育之路,成为高中教育的典范。多年来,其招生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将“精英”与“公平”二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纽约特殊高中是一批办学质量卓越的公办高中。20世纪70年代初,创办于1904年的史蒂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1922年成立的布鲁克林技术高中(Brooklyn Technical High School)和1938年建校的布朗克斯科学高中(The Bronx High School of Science)获得了特殊高中的身份,成为首批特殊高中。在此后的十余年时间内,纽约特殊高中只有这三所。直到1984年,拉瓜地亚音乐艺术与演艺高中(Fiorello H. LaGuardia High School of Music & Art and Performing Arts)也成为了特殊高中。2002年是纽约特殊高中大规模“扩张”的一年,市立学院附属数理工程高中(High School for Ma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City College)、莱曼学院附属美国研究高中(High School of American Studies at Lehman College)、约克学院附属皇后区科学高中(Queens High School for the Sciences at York College)均被纳入特殊高中的序列。至此,纽约特殊高中规模已达7所,纽约五个区中,除斯坦顿岛区外,其他各区均有了特殊高中。出于对斯坦顿岛区学生的照顾,2005年,纽约市教育局决定将该区的斯坦顿岛技术高中(Staten Island Technical High School)也纳入特殊高中系列。2006年,又增加了布鲁克林拉丁高中(Brooklyn Latin School)。
纽约特殊高中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们在招生方面享有优先权。特殊高中并不打算和当地其他高中“平分”生源,而是利用招生选拔当中享有的优先权,先于其他高中对学生进行选拔。这样,纽约市最优秀的学生,尤其是在科学素养方面潜力深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在特殊高中的招生考试中脱颖而出。
特殊高中享有的“招生优先权”,对提高其自身的办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它们挑选的都是在招生考试中成绩优异的“精英学生”,因此这些学校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精英教育路线,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作为世界闻名的以精英教育为特色的公立高中,纽约特殊高中希望通过为这些具有“精英”潜质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将他们培养成为卓越的人才。有了招生“优先权”作为保障,纽约特殊高中的办学业绩自然是非常突出的。史蒂文森高中在建校之初还只有155名学生和21名员工,但如今却已是全美颇负盛名的科学高中,特别是在体育活动方面连年取得佳绩。而布朗克斯科学高中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甚至连很多国家的顶尖大学也难以望其项背。由于办学业绩突出,纽约特殊高中也就成为了民众心目中子女上学的首选。
纽约特殊高中的数量虽然一再增加,但也不可能满足整个纽约市的需求。史蒂文森高中在创办之初,其突出的办学业绩吸引了大量学生,在建校仅仅16年之后,时任校长范·纳尔多夫(Dr. Von Nardoff)便不得不采取部分学生上午上课、另一部分学生下午上课的“二部制”,应对学生规模不断增加的现实[3]。这一局面从1920年起一直持续到1934年纳尔多夫校长退休之时,都未能缓解。继任校长辛克莱尔·J·威尔森(Sinclair J. Wilson)曾有担任教育局官员的经历,他深知入学选拔考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在他看来,选拔性考试既能控制学校规模,又能为学校挑选出最优秀的生源。因此,在他继任校长的同年,便举行了第一届史蒂文森高中入学考试[3]。这样一个民间的、自发的入学选拔考试很快被布朗克斯科学高中和布鲁克林技术高中采纳。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帮助下,这一考试成为了三所学校共有的招生方式[3],这也使得三所学校在生源选拔中均享有了优先权。
通过考试选拔优秀学生的“掐尖”行为,自然与其“精英教育”理念相吻合。但由于这一考试让三所学校得以先于其他高中挑选生源,必然会引发关于公平性的质疑。考试分数高的“优生”多数会被特殊高中录取,而其他高中则只能接收那些被淘汰下来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三所学校由于有优质生源的保障,其发展自然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而其他高中则只能成为特殊高中前进道路上的铺垫。因此,这一优先选拔学生的考试被一些人视为对纽约市其他中学的发展甚至是全市学校系统整体发展的巨大威胁,要求取消三所学校招生入学考试制度的声音也一度高涨,以至于纽约地方教育部门不得不表态将会“任命一个委员会来审查目前的招生程序,并提出适当的建议”[4]。
不过,官方的“审查”结果并未叫停这一“民间”的考试,反倒是在1972年纽约州立法机构通过了《海克—凯拉得法案》(Hecht-Calandra Act)。该法案明确规定进入上述三所高中必须通过统一的特殊高中入学考试(The Specialized High Schools Admissions Test,简称SHSAT)。这样,这一民间自发的入学选拔考试获得了官方的承认[5],相当于是为这一“有违公平”的考试制度撑起了一把保护伞。虽然反对的声音仍在,但却保证了SHSAT考试的顺利进行。之后新列入特殊高中名单的学校,除拉瓜地亚音乐艺术与演艺高中对学生提出面试或试演的要求外,其余各校都纷纷采取了SHSAT考试的做法,SHSAT考试也因此成为每年近3万名申请者不得不面对的一项挑战。
在今天,SHSAT考试已经不再由学校自行负责,而是由纽约市教育局来组织。纽约全市设置了五个考场,以方便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就近考试。由于考生众多,远超五个考场的接纳能力,因此教育局将考试分为四场,时间安排在每年10月底的一个周末的两个上午和下午,考生任选其中一场参加即可。纽约市教育局对考生来源有着严格的要求。一是特殊高中入学考试主要面向纽约市八年级的学生,只有约十分之一的名额提供给在其他高中就读的九年级(高一)的学生。如果学生已经就读到十年级以上,则不再获得SHSAT考试的资格。二是参加SHSAT考试的学生必须是纽约市居民。虽然布朗克斯科学高中校长瓦莱里·雷迪(Valerie Reidy)解释说,这是因为特殊高中是纽约市居民的税收支持下办的学校,如果招收外地学生则对本市的纳税人不公平[6]。但这一生源限制毕竟带有明显的“排外”色彩,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质疑。
如果说SHSAT考试旨在为纽约特殊高中“掐尖”,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才是特殊高中心目中的“精英”,有资格被优先录取呢?
纽约特殊高中当中,除拉瓜地亚音乐艺术与演艺高中侧重于演艺方面的人才外,其余各所学校重视的均是学生的数理和逻辑水平。这和特殊高中多为科学高中、技术高中有关。因此,纽约特殊高中并不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着意于对学生的数理逻辑进行考查,这从SHSAT考试真题当中可以看出来[7]。SHSAT考试科目只有数学和英语两科。其中,数学包括算术、代数、概率、统计、几何和三角学等知识领域,考试题目全部为多项选择题,考查的内容既涉及抽象的计算与几何图形知识,也涉及数学知识在日常情景中的应用;英语科目虽然属于“文科”,但也并未将语法、鉴赏等视为重要的考点,而是通过句子排序、逻辑推理和阅读理解等题型,从语言逻辑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查。因此,在数理逻辑方面较强的学生更容易获得纽约特殊高中的青睐,而在人文、历史等方面具有潜质的学生则难以在SHSAT考试中胜出。
SHSAT考试的计分方式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纽约特殊高中心目中的“精英”与我们通常的认知有很大的不同。SHSAT考试也实行按考分高低依次录取,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过,和我国中考不同的是,SHSAT考试并非按学生的原始分数高低进行排序,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分数折算方式,为一些具有“一偏之才”、偏科发展的学生留下了一条录取的通道。在SHSAT考试当中,数学和英语两科的卷面分数都是50分,但学生最终拿到的,是经过折算后,单科满分为400分的成绩单。虽然官方从未公布折算标准,但根据一些家长查阅到的试卷可以发现,卷面成绩的1分并不是相对应地折算为8分。在每个考生的单科卷面成绩中,低分段的每一分对应的折算分数都不高,而高分段的每一分对应的折算分数就要高很多。比如说:如果两名考生的卷面分数只是25分和30分,那么在折算后他们的得分最终只相差19分;如果他们的卷面成绩为40分和45分,折算后他们的得分会相差28分;如果他们的卷面分数为45分和50分,折算后他们的得分相差高达80分[8]。可见,在45分到50分这一“高分区间”内,每一分的价值都比25分到30分区间内要高得多。这导致的结果是,在两个学科卷面总分相同的情况下,数学和英语均衡发展的学生的折算分数会吃亏,而偏科发展的学生反而占优势,也就是说,其中一科较强而另一科较弱的学生成绩经折算后总分会高于两个学科相对均衡的学生。比如:两名学生的卷面总分都是90分,其中甲生在数学和英语中各丢5分,而乙生则是一科满分另一科丢10分,那么经折算后,甲生最终丢掉160分,而乙生只丢掉108分,两人的总分竟然相差52分[9]31。这样一种计分方式清晰地体现出,纽约特殊高中最希望招收的,当然是同时在数学和英语上都表现突出的学生。但如果没有那么多学生能够在数学和英语上同时表现优异,那么纽约特殊高中宁愿招收在其中一个学科上能够做到出类拔萃者,也不要在两个学科上均表现得“还好”的学生。这样一种独特的计分方式,为具有“一偏之才”、偏科发展的学生留下了一条录取的通道。
通过“掐尖”的方式选拔“潜在精英”,然后为他们提供精英主义教育,这是特殊高中的共同特色。不过,由精英教育理念引发的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的做法却有必要予以重视。如前所述,SHSAT考试鼓励学生“有侧重”的发展,这对于亚裔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亚裔移民学生在数学上往往有着较好的表现,因此有更大的机会借助这种特殊的计分方式在考试中脱颖而出。2015年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亚裔学生通过SHSAT考试的几率要远高于黑人和拉丁裔学生[10]。
明知SHSAT考试有利于亚裔学生却依然坚持采用,有人指责这表现出一种“竞争性的、个人主义的文化,只强调客观的检测标准,而不考虑群体来源”[11]53。这在副市长丹尼斯·沃尔科特(Dennis M. Walcott)看来,显然就是为了照顾“精英”立场而践踏了“公平”理念。他认为,统计数据已经清晰地显示出黑人子女被挡在特殊高中的大门之外,“看到这样低的百分比我可不会感到快乐”;就连布鲁克林拉丁高中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马西娅·莱尔斯(Marcia V. Lyles)也说:“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局面。”[12]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对SHSAT考试持反对态度。曾就读于史蒂文森高中的马修·布拉姆(Matthew Bram)曾回忆说:“失去了史蒂文森高中,那么我将去那些像杂货铺(the Drugstore)似的差学校。如果真是这样,我宁愿放弃高中而不是顺从地进入那些差学校。”[5]赫金杰(Hechinger)也认为,如果在选拔当中降低了学术标准,将使这批学校下降到普通高中的水平[13]。让他们感到庆幸的是,《海克—凯拉得法案》的出台保障了特殊高中的精英属性。而且多年来,即便面临着大众主义教育的冲击,这一法案也从未取消,而是不断得到修订和完善。在该法案2011年的最新版本中,SHSAT考试的合法性依然得到了维护,这表明在纽约市的公立教育中,让资优学生有机会接受精英教育的决心是非常坚定的。
一个旨在“掐尖”的、并不“公平”的考试制度何以具有长期的生命力?弗洛伊德·海默克(Floyd M. Hammack)认为,这其实不是不公平,而是体现出了一种支持选择机制的公平性理念[14]。这一理念认为,对那些有着更高需求的资优与专才儿童(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而言,将普通学生的需求强加在他们的身上才是不公平的。精英教育并非建立在对公平的践踏之上,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是让不同层次的学校办适合自身水平的教育,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接受符合自身特点的教育。因此,明知有的学校并不具备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宜教育的能力,还盲目甚至刻板地追求“让每所学校都有公平地接收每一个学生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不公平。同样,如果有些学生的资质、水平不适合接受严格的科学、技术教育,而依然以“公平”为名让其进入以科学和技术为特色的高中,这也是一种不公平。这样,SHSAT考试所遵循的精英教育理念与维护公平的主张就不再矛盾,而是被有效地调和在了一起,即公平不是“均等”,而是“适合”。这种观念得到了多数纽约市民的肯定。近年来,纽约当地的很多报纸文章纷纷显示,纽约的绝大多数市民不希望SHSAT考试选拔标准中加入“种族均衡”的因素,因为这样很可能导致特殊高中的教育质量降低[15]。
为了确保对“未来精英”进行有效的选拔,SHSAT考试过程中还采取了不少维护公平的措施。例如为了减少徇私舞弊,教育局在考试的组织中只负责报名、安排考场等工作,命题与评分则交由美国指南服务公司(American Guidance Services, Inc)来完成,以确保教育局相关人员难以接触试题和阅卷过程;为了防止漏题、泄密,不仅每场考试都分为A卷和B卷,而且四场考试的试卷也各不同,等。可见,所谓对公平理念的违背不过是表面上的,SHSAT考试实则是对公平理念的坚守,是在尽可能减少徇私舞弊等不公平现象的基础上,为精英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精英教育的手段。
1. 重视公平并非选拔“偏才”的阻碍
在我国的中考录取中,“公平”与“个性”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公平是考试制度存在的根基”[16]。追求“公平”让我们强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于是学生竞相追逐高分,每个学科都不能“掉链子”,“全面发展”因而被简单化为各学科“均衡发展”甚至是“科科高分”。如果有学校看重学生的“个性”,录取的是个别学科突出但总分较低的“偏才”学生,则会面临着“不公平”的质疑。要调和“公平”与“个性”之间的矛盾,SHSAT考试就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SHSAT考试同样坚守“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并以此作为维护教育公平的原则,但SHSAT考试的计分却不是各科原始分数的简单相加,也不是“重点学科”的权重更高,而是在同一个学科内部,高分段的原始分的权重要高于低分段的原始分的权重,这种独特的计分方式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是一视同仁的,因而也是公平的。但它在选拔数学和英语考分“双高”的学生之外,也为“偏才”留下了一个录取的通道。在原始总分相同的情况下,某个学科上出类拔萃的学生,比两门学科都“还好”的学生获得的折算分数更高,这样一种计分方式无疑对我们颇具启示。当我们试图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试图选拔偏才、专才的时候,就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选拔指标。我们可以参考SHSAT考试的计分方式,让学生在较难题目中获取的每一分都价值更大,让“偏科”的学生有更多被录取的机会。这种方式在照顾“偏才”的同时,并不违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则,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高中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开辟一个新的方向。
2.符合学校特色的“掐尖”可兼顾“精英”与“公平”
和我国中考当中重点中学的“掐尖”不同的是,纽约特殊高中的“掐尖”并非一刀切、割韭菜的形式。SHSAT考试仅对学生的数理逻辑方面的潜力进行考查,能够通过SHSAT考试的学生,不但是“优生”,而且是符合学校自身特色和发展方向的优生。这样,学生的特长、潜力和学校的特色、方向就被有效地结合了起来,这也是纽约特殊高中长期保持卓越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SHSAT考试的“掐尖”行为,看似并不“均等”,实则让擅长数理逻辑的学生得以进入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特殊高中,擅长其他方面学生则进入别的高中,体现出一种“因人而异”“因校而异”、支持“选择机制”的公平观念。当我们在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当中提出的“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而努力的时候,或许我们就应该抛弃“要精英,还是要公平”这样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而是要转变“掐尖”的方式,让现有优质高中像纽约特殊高中一样,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方向来选拔在相应领域有所专长的学生,这样就能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与学校的发展融合在一起,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使“精英”和“公平”融为一体。而这种方式也不会像目前流行的一刀切、割韭菜式的“掐尖”那样对一般高中造成打压,例如纽约特殊高中以科学、技术作为自身特色,那么就为其他高中留出了发展人文、社科等其他特色的空间。如果我们秉持这样一种“支持选择机制的公平”观念,优质高中落实其“精英教育”理念不再是通过“全方位”地提升办学层次,而是找到其“特色化”发展的方向,相信对实现“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等目标来说,都是不无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