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仁东, 柯红岩, 顾 聪
(1. 北京科技大学 资产管理处, 北京 100083; 2. 北京科技大学 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 北京 100083)
实验技术队伍是高校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撑力量。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从以规模增长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由外延式扩张回归到内涵式发展。由此,高等教育质量对高等院校实验教学、实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新的要求,需要有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与之相适应。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对提升高校实验教学质量和科学技术研究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1]。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2]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启动,进一步推进了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的进程。《方案》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并对2030年和本世纪中叶,我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以及基本建设任务和改革措施进行了总体规划与部署[3]。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以一流的实验室为依托和支撑,而一流的实验室除了需要一流的仪器设备、一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外,更需要一流的实验技术队伍作为重要保障。因此,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已成为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重要基础。
但是,当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却存在若干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对实验技术队伍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与实验室发展相适应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与激励机制,在建设经费、人员配备等方面投入明显不足[4];实验技术队伍人员结构不尽合理,高水平技术人才缺乏。由于考核聘任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良好的流动机制,导致实验技术队伍缺乏稳定性,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方面的支撑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已成为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双一流”建设有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双一流”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加快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和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站在了新的起点[5]。但是无论是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学科,都需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引导高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通过打造更多的学科高峰[6],实现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与优势的发挥。目前,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已揭晓,学科评估体系在“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4个方面展示了高校学科建设的成效与质量,对高校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实验技术队伍也要秉承指标体系所指明的建设方向,贯彻落实一流意识、一流目标、一流标准,为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从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入手,这不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其次要持续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深化改革,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完善的岗位聘任、考核、流转机制;再次要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7],特别是实验技术领军人物的选拔与培养,发挥其真知灼见、开阔的国际视野以及突出的学术团队凝聚力,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同时加快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领先实验技术、适应大学国际化竞争需要的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保持队伍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8]。
人才培养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核心要素。一流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其核心在于改变与创新工作理念,转变实施者的思维模式[9]。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创设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培育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平台。高校在着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同时,也应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在实验技术队伍的创新意识引导、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引入上下功夫[10],一方面要着力倡导实验技术队伍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鼓励实验技术队伍个性化发展,逐步探索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岗位分类设置、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分类发展的体制机制,顺应“双一流”“新工科”建设的战略需求,为高校改革发展创造新的驱动力。
科学研究的推进以及一流学术水平的实现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11]。高校是创新的主体,而实验室是创新的源头,是竞争的主战场。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离不开实验室,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离不开实验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离不开实验室。作为大学和学科建设的构成要素之一,实验技术队伍整体层次直接影响科研能力的强弱与学术水平的高低。实验技术队伍要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中发挥更重要作用,就要依托重点研究基地,以高水平仪器设备为支撑,借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验室资质建设、联合实验室建设、产教融合等诸多契机,不断提升自身基础研究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引领国家创新发展的能力,增强实验技术队伍内生动力,充分释放实验技术队伍创新潜能。
真正的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应充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区经济建设,影响与推动相关领域、相关区域的科技提升、文化创新、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聚合与推动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具备一流的知识转化能力,具备知识、技术、人才资源、咨询等各项服务潜能。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应保持多元化的开放理念,顺应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科研设备开放共享的政策导向,积极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逐步推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高水平实验技能向社会开放与共享,努力探索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深度融合,着力推进实验技术成果转化。
实验技术队伍不仅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人才队伍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高校应充分认识实验技术队伍的重要性,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放在学校人才发展战略的高度上统筹考虑。高校不仅要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更要在政策方面加强引导,完善实验技术岗位设置与分类管理,优化职务晋升与考核评价体系,探索人才培养与成长体系,以充分调动实验技术队伍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要构建三级领导体制。学校层面成立校级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领导机构,统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规划,负责协调推进、监督落实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相关事宜;以人事处、实验室管理处、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为主责单位的职能部门作为归口管理部门,分别负责岗位聘任、考核评价、薪酬管理、政策建议、培养培训、表彰奖励、实验教学与实验课程建设等相关事宜;各教学科研二级单位应明确本单位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主管领导,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制订本单位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并做好各项措施的组织落实。
建设一流实验技术队伍,需构建与一流学科建设相应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规划,并做到建设规划“顶到天”、视野“宽到边”、落实“立到地”。根据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与实施步骤,确定一流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目标、发展思路以及重要举措。在充分考虑高校发展定位、教学科研体量、服务水平和发展潜能等因素的基础上,建设一支总量适度、结构合理、梯度发展的一流的实验技术队伍。
实验技术队伍规模应保持与高校教学科研教师适度比例,并且不断改善职称结构、优化学历结构、均衡年龄结构、调整学缘结构。职称方面,以师德为先,拓展引进、培养等多种渠道,优化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流程,将实验技术教师系列与教学科研教师系列提升至同等地位,逐步提高正高级职务如教授级高工、研究员(实验技术)比例;学历方面,统筹好人才“塔尖”与“塔基”、“高原”与“高峰”关系,在保持高学历人员聘任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多类型、复合型等高层次人才的引入,同时优化学缘比例,定位于国际坐标、立足于世界舞台,积极引入有海外教育经历的归国人才。同时为充分发挥对教学科研平台的支撑作用,一方面要适度提高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实验中心的高级职称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比例,另一方面对于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具有超大型仪器设备的公共服务平台等重要领域的正高级岗位设置给予一定政策倾斜。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应着眼于实验技术队伍人才培养能力的提高,着力从实验技术队伍培训入手,构建分层次、全过程培养培训体系,不断优化中青年实验技术骨干成长发展的制度环境。
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和造就既有理想信念,又有道德情操,既有扎实学识,又有仁爱之心的优秀实验教师队伍。其次要加强新入职实验技术人员岗前培训,实行岗位准入制度,新入职实验技术人员须完成一定学时的实验教学培训与试讲考核或一定机时的仪器设备培训与操作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实验课程讲授资格或仪器设备管理资格;推进实验课程负责人建设,在确保实验环节与理论教学有效衔接基础上,完善实验课程负责人选拔与培养机制,鼓励独立设课的公共基础或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负责人由长期讲授该课程的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实验技术人员担任;在满足科研项目、职称等相关要求基础上,允许符合条件的实验技术人员指导研究生;设立实验室工作研究项目,积极资助实验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自制教学仪器、示范性实验教学项目等创新项目;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适度提高实验技术岗位在职攻读和申报学位的人员比例;实施“实验技术人员出国访学专项计划”,依托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相关出国研修项目,鼓励利用多种经费选送实验技术骨干人员出国培训与交流,拓宽国家化视野;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各有专长的实验教学团队,注重加强与相关系所教师团队的协同交流,不断增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服务科研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实验技术队伍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通过组织名师专家培训与讲座、实验技术研讨沙龙,搭建同类大型仪器设备技术交流平台,加强实验技能的传承与帮扶;积极创造条件选派实验技术骨干到国内其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学习交流,强化高水平实验技术培训,建立并完善培养培训管理机制。与人才工程相结合,通过“技术总监”“技术主管”“特聘岗”“关键岗”等岗位设置[12]、奖励计划等形式,探索并建立以实验技术领军人物为龙头、实验技术骨干为中坚力量的人才梯队,配套分层次、多渠道奖励资助体系。
此外,还应通过设立实验技术成果奖,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实验仪器设备研制、功能开发与技术改造;参与高校重大科研课题研究,引导实验技术骨干开展重大技术攻关,着力解决重大关键性技术和实践难题,不断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实现实验技术革新。
高校应建立与健全实验室多元化开放共享管理机制,鼓励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基础上,向社会提供仪器设备、实验资源、技术咨询等相关服务,努力做到时间与空间上的开放、实验内容与项目上的开放;通过完善保障机制构建结构合理、渠道多元的薪酬支持与奖励体系,坚持优劳优酬原则同时兼顾激励与约束并重;强化开放共享主体性作用发挥,适度提高绩效奖励发放比例,在充分肯定仪器设备、实验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工作的同时,将开放共享工作纳入实验技术队伍教学、科研工作绩效考核体系;支持和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学校、实验技术团队、企业的技术共赢并起到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同时通过产学研成果反哺教学,使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产品,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于高校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工程。
高校“双一流”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实验室,高水平的实验室离不开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当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在多数高校中是清楚的,建设的理念和路径也是明确的,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学校领导要真正重视,勇于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制定有效的政策和各项措施,坚持抓落实,力求取得成效。只有这样,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才能取得成效,才能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 管宏宇,贺薇.“双一流”建设导向下高校实验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7(11):41-42.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7-10-27.
[3]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A].2015.
[4] 温光浩,程蕾,陈敬德,等.当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8-10.
[5] 章兴棋,应窕. “双一流”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究[J].文教资料,2018(1):138-139.
[6] 新华网.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答记者问[EB/OL].[2015-11-05][2018-04-20].http://www.xinhuanet.com/2015-11/05/C_1117054395.htm.
[7] 何国清.试论“双一流”背景下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3):83-86.
[8] 陈燕,任超,汪启思,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师资队伍评价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0):55-58.
[9] 成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战略思考[J].学园,2017(7):85-86.
[10] 洪大用.在“双一流”建设中大力加强本科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6(4):9-16.
[11] 杨岭,毕宪顺.“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基本特征[J].大学教育科学,2017(4):27-30.
[12] 张磊,侯德俊,邵岚,等.实验技术队伍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2):25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