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等发展迅速,随之出现了数量庞大的新的字、词、和表达法,这极大丰富了现代汉语和新的词源语料。翻译难,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和现象的时政新词更是不易,这些新词翻译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对外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因此,做好这些新词英译,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中外各方面的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阐释学,是以译语文本为阐释对象,采用语法阐释、心理阐释,强调阐释的客观性、能动性和辩证性等特征,最终达到把握理解文本为目的的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经历了前阐释学(以释译《荷马史诗》等经典著作的语文阐释学为代表)、经典阐释学(以阿斯特等为代表)及现代阐释学(以乔治·斯坦纳等为代表)三个发展阶段。
其中,斯坦纳将翻译放在阐释学的视角下进行研究,并指出语言一直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他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创造性地构建了以阐释学为基础的翻译四大步骤:信任(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 (compensation)。“信任”即译者认为原文是有意义的,且在理解和传递这种意义时,其主观能动性难免“侵入”原文,“侵入”是为了“吸收”,但是,“吸收”过程中丧失部分译语特征可能在所难免,因而进行适度的“补偿”就很必要。所谓的补偿,就是是把原有的东西“物归原主”,使打破平衡之后的原文语言、风格、句法等不可译因素得到某种形式的补偿,使原文和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一定的平衡。汉语时政新词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意义”和极强的“中国特色”,英译时如果能有效借助阐释学的补偿的原则进行补偿,消弭汉英语言的文化缺位,就能在汉英读者间架起高效达意沟通的桥梁。本文就阐释学下的补偿原则在汉语时政新词英译中如何发挥优化作用做些探索。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西文化的交互融合也越趋紧密,众多的汉语借词“登堂入室”被收录到规范的词库中,构成规范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汉语国际地位的提升,使我们有许多机会以“中国词汇”的第一身份直接参与全球的语言文化交流,中国英语(Chinese English)就应运而生了。Chinese English与American English、Australian English、Indian English等一起极大地丰富了英语作为国际语言使用的表现力。
中国英语表达和传达的事物具有它的两个独特性——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内涵和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色。一方面,改革开放前英语借用汉语词语数目不多,主要是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中国特色文化词,通过音译或意译以英语词性特点词化,如磕头 (Kowtow),衙门(Yamen),四合院(Siheyuan),饺子(Jiaozi),八卦(the Eight Diagrams),福娃(Fuwa);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一些有着时代鲜明特色印记的字词和新的中国英语也被收录到规范的词库中,如:一个中国梦 (The Chinese Dream),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两个一百年(Two Centenary Goals),三严三实(Three Stricts and Three Honests),四个全面(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五位一体(Promote 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Social,and Ecological Progress), 八荣八耻 (the “Eight Honor and Eight Shame”Outlook),群众路线(mass line)。
汉英两种语言在遣词造句方式上有着巨大差异,因而有时在表达同一事物时需先在译文中增补一些原文中并不存在的词汇信息,即补全译文中的词义,才能着手翻译。补全词义,即把原文中如语义上的、跨文化交际上的、政治文化背景上的“隐含成分”挖掘并表达出来。恰如其分的增词补全不但不与“信”的翻译原则相违背,更能使译文在语法和语言表达形式上符合英语习惯,使文化背景信息、词语联想、意象表达与原文保持一致,使英语读者能准确、清晰、完整地理解原文。时政新词英译中,在文中补全缺失语义来弥补文化缺省带来的概念模糊、意象差别或语意歧义至关重要。
例如“推动经济”不能逐字对译为push economy,须添加growth或development以补全词义,可译作push forward economic growth(推动经济发展)或motivate economic development。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政治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词语有着重要的独特的内涵。对于这些时政新词的英译,往往需要采用文中补偿,弥补文化缺省,才能传达出精准完整的含义。
汉语时政新词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承载太多汉语文化信息的字、词或句子,这时译者必须将这些文化信息补上,以便给译文读者解释清楚,此时可以采取诠释性翻译,以达到等义的最大化。
如“三个代表”、“三通”等,对于这类词语的翻译,简单的直译有时还不能完全表达其特定含义。如果要完整准确地将语义传递到译入语,把有中国“文化特色词”的内涵外延完整地表达出来,汉译英经常采用的的策略是直译加注释或汉语拼音加解释。
比如“三个代表”是一个极具“文化特色词”特征的词,如果仅翻译成“Three Represents”令人费解,但若加上说明“the Party must always represen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the orientation of China's advanced culture an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三个代表”语义内涵就能完整准确地传达给英语读者。
采用汉语拼音加括号注释说明也是翻译此类新词的方法之一。开放 kaifang(Chinese openness to the outside world),双赢 shuangying(or win—win for both parties),关系 guanxi(or connections),上述例举保留了“开放”、双赢”和“关系”的汉语拼音,紧随其后括号里的注释说明简明扼要,既准确传达了汉语的原意,又在形象和音韵上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中国风”。
“每个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经历,所有这些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积累沉淀并反映至语言文化的里层,从而成为某个民族语言中的‘隐含知识’,它们对于非本民族读者而言,就构成了‘文化缺省’。”为解决“文化缺省”给目的语读者带来的困扰,译者不可避免要采用一定的补偿策略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适当补偿,即“文化补偿”。根据夏廷德对翻译补偿的界定——“以目的语手段为主,辅之以符合目的语规范的其他语言手段,按照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对翻译过程中潜在的、或发生的损失进行的修复或弥补”。据此,“文化补偿”是解决语言内和语言外的差异,实现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的手段之一。
“亚洲四小龙”的英译就体现了文化补偿原则的要求。含有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象“龙”,带有生机勃勃之意,英语中的对应语dragon是喷火怪兽,狰狞丑陋,基本上是灾难性、破坏性的负能量的象征。在英译中,保留这个形象会引起误解,所以,这个术语一般英译为“Four Asian Tigers”,以龙化虎,改变了意象,却较好地保留了生机勃勃之意。正因为中国龙与dragon巨大文化差异,学者岳崇在2017年全国政协会议提交了《关于建议纠正“龙”翻译错误的提案》,建议将dragon汉译为“拽根”,龙译为“loong”。
当今中国已经与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需要向世界展示一个更加积极自信、文明和谐的崭新国际形象。汉语时政新词的英译对中国的对外宣传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做好汉语时政新词的英译工作,尤其是用阐释学的补偿原则指导时政新词的英译,以点带面,对于稳步提升我国汉译英的整体水平,构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对外话语体系,有着重要积极深远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