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安徽 蚌埠 233030)
“精神”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现象,包括思维、意志、情感和一般心理状态。”某种精神的形成,“实际上是以一定外界环境为条件的人的内在的‘知、情、意、行’诸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职业精神是一种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职业特征的心理状态,遵循着“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可以从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业行为四个维度展开,遵循心理学规律,逐层深入。
在职业精神教育中,“知”是大学生对职业精神的内涵、特征、原则和具体规范等理论知识的认知,它是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基础和前提。从目前高职职业精神培育的现状来看,职业精神的相关认知点主要体现于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如何让职业精神的“知”,真正入学生脑,成为其知识体系并指导今后的职业活动,是一个前提要素。一般认为,认知是行为的基础和先导。在职业活动中,正确合理的职业认知会产生正确的职业行为,反之亦然。可见,职业精神“知”的培育是大学生职业精神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基础。
职业精神的“情”,是指大学生们在职业活动中对职业精神的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和憎恶等情感。职业情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是职业认知“转化为职业行为的催化剂。在职业活动中,如果人们对这份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情感认同,就会主动的去探索实践,并会在其中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反之则会消极对待。实际生活中,年轻人往往对事物的认知是感性的,要使其真正内化为其心理成分,一般需要辅之情感的催化,进而外化为积极的行为。因此,需要适时的激发学生的职业情感,进而催化职业行为的发生。
职业精神的“意”,是指大学生在职业活动中,对职业精神的始终坚持如一,并能在困难中排除障碍的意志和毅力。职业精神的“意”是职业精神的“知”的具体体现,是职业行为的重要精神力量。大学生往往会在现实和利益面前,淡化职业精神的 “知”,减低对职业精神的“情”,从而影响到职业行为,所以,“意”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如何帮助学生在困难面前对“职业精神”的坚持,百折不挠也是职业精神教育至关重要的环节。
职业精神的“知、情、意”最终将落脚于“行”,它是一种精神的外在体现和综合反映,也是职业精神教育最终归宿。职业精神教育的培育成效如何,还是要看“行”,这也要求我们在职业精神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行”这一目标。
职业精神的“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在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中是逐层递进并相互联系与渗透、相互制约与促进的。其中,职业认识是前提和基础,职业情感催化剂,职业意志是精神力量,职业行为是最终归宿点。职业精神教育在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住这四个维度及其之间关系,会事半功倍。
职业精神教育相比其他专题教育来说,有着突出的特点,如连续性、实践性等。有效的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知情意行”,应贯穿于整个大学三年的全过程,但具体而言,则应根据每个年级特点,分阶段逐层推进。
2.1.1 大一养成阶段:通过思政课的学习,主要抓住职业精神 “知、情”的培养
学生在大一阶段往往对大学学习生活充满好奇,主要是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和不断进行尝试,有关职业生活离他们还是比较遥远的事,因此兴趣不足,虽然如此,职业精神教育仍然应该加入,重点则落在职业精神 “知、情”的培养上,让学生对职业精神有一定认知,并在情感上认同。但根据调查,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基本是安排在大一学年,职业精神教育内容仅仅集中被编排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第五章第二节”,篇幅相当有限,基本上属于“点到为止”状态。
针对以上问题,大一的职业精神教育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做文章。适当调整职业精神教育教学时间,优化重组该内容,分散于整个思政三门课的学习中,不仅仅局限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样,不仅拉长了学习职业精神内容的时间,而且随着高职学生经历整个高职三年的学习,对该部分知识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从而化学生的需求为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1.2 大二引领阶段: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渗透,重点推进职业精神 “情、意”的培养
随着学生升入大二,学生开始逐渐关注职业活动,就业创业也是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思政课之《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恰好可以成为职业精神教育渗透的平台。形势政策教育因其较强的时效性,没有统一固定的教材,实践中,大多是通过专题形式进行教学的,职业精神教育的特点决定其成为就业专题的内涵之一。通过形势政策的角度进行职业精神教育,一方面,让学生感到职业精神培养的紧迫感;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更直观的代入职业精神的自我培养。可以通过课程情景模拟体验模式,设计一些情境性和实践性强的活动,如对企业进行相关调查、模拟招聘会等等。
2.1.3 大三发展阶段:通过思政实践课的跟进,强调落脚于职业精神的“意、行”的培养
大三阶段,学生将面临就业压力,职业生活已经不再遥远,按照大多数学校的安排,实训实践实习已经占据着其主要时间,学生们开始真实进入 “职业生活状态”,职业精神也开始体现在他们的实习生活中,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大多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在大三阶段已经结束,但思政课的触角还应延伸,可以通过实践课的形式继续发挥其作用。以我院为例,思政课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并分别赋予相应学分,理论课主要是大一大二的讲授为主;实践课分别落实于大学三年,按学年安排了项目任务,学生按要求完成即可以得到思政实践学分,完成整个大学三年的思政课总学习任务。在思政实践中尤其重视大三实习阶段,并安排了思政课指导老师,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报告、实践体验等形式加强职业精神的教育,强调落脚于职业精神的“意、行”的培养。
为了更好的进行思政教育,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重视思政课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作为对第一课堂的补充,职业精神教育可以搭 “顺风车”完成“知情意行”的培养。
2.2.1 立足思政理论课第一课堂,扎实推进职业精神教育的“知情意行”培养
目前,很多院校都在探索思政第一课堂之外的思政教育,效果明显,但第一课堂的主渠道地位仍然没有变,而且应该更深入去挖潜,因为这一主课堂是所有学生最有效最实际最广泛的接收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这个也是最根本的职业精神教育主阵地。具体做法上文已表述,这里不再累赘。
2.2.2 积极开拓思政课第二课堂,多元深入职业精神教育的“知情意行”培养
职业精神主要是发生在职业生活中的,所以职业精神教育就不能脱离职业生活,必须重视思政课堂之外的空间,拓宽职业精神教育的空间,多元深入职业精神教育的“知情意行”培养。具体做法有:开展教学实践、建设校园文化、营造企业文化。开展教学实践方面,可以通过一些实践项目驱动,通过完成设定的职业活动项目,在面对和解决具体问题中培养职业精神;不定期组织同学去相关企业参观学习,强化职业精神认知和培养职业情感。建设校园文化,首先思政课应积极融入学生所在系部,将职业精神的教育融入系部文化活动之中;其次,积极构建相应的学生社团组织,作为职业精神教育的主载体;再之,利用一些节日或主题活动日,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宣传教育等等。营造企业文化:一方面积极和企业联系,通过邀请企业人员来我校进行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认知和情感的教育;另一方面,努力参与系部实训实习教学中,将职业精神教育融入实训实习过程中,让学生不仅仅重视技能的学习,也要注重对职业精神的培养。
2.2.3 重点关注思政课的“网络空间”课堂,积极跟进职业精神教育的“知情意行”培养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我们的学生,他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学习,思政课堂理应延伸至网络空间。可以通过建设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将职业精神教育以专题形式上传至网络空间,让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接受对职业精神的教育;通过建立思政学习微信公众号实时更新有关职业精神的案例等内容,并在网络中组织讨论;通过技术手段开发相应学习APP,加强对职业精神教育的培养等。
职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培养模式中的主体是学生,职业精神应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需要,是他们品格的自觉修养,因此,在职业精神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激活其主体角色,让学生可以真正对职业精神有明确的认知,在情感上给予认同,并在坚定的意志支持下,指导着自己的行为。职业精神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广泛的工程,仅仅依靠思政课激活学生主体角色效果还是有限的,学校和企业也应参与其中。学校做好“顶层设计”,将职业精神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赋予思政课作为职业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地位,协调各方与思政课之职业精神教育的融合路径,并保证各路径的畅通。企业作为职业精神的真实土壤环境,也应适时地提前进入思政课之职业精神教育的大教学环境中,同时也应重视与之融合。
总之,激活学生主体角色,调动学校和企业两主体发挥作用,真正有效的让学生对职业精神“明知”、“激情”、“强意”和“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