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习近平新时代扶贫思想的三个维度

2018-04-03 16:09鲁志美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贫困地区攻坚

鲁志美 于 巍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一、习近平扶贫思想战略目标维度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近景目标。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小康社会是包括困难群众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过上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困难群众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帮助农村困难群众成功脱贫这一底线任务,是制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要素。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的现重点在于“全面”,看似简单背后实际蕴含着党和国家多年长期的努力与奋斗。“全面”,顾名思义就是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近景目标,是全国贫困群众脱贫的目标导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响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习近平心怀浓厚的爱民情怀,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谋划全局,前瞻性的眼光把国家的发展与人民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困难群众脱贫联系起来,习近平始终为帮助困难群众脱贫,为实现全民的小康社会目标而不懈努力。

(二)人民幸福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终极追求。习近平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既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科学把握,也是对追求人民幸福目标的有效响应。人民幸福贯穿于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始终,同时也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始终,习近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此努力践行对党和人民的承诺。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景目标的基础上,习近平对人民幸福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凝聚中华儿女的共同幸福梦想,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目标导向,立足于一切发展依靠人民,一切发展为了人民的浓厚爱民情怀,习近平扶贫思想饱含他对困难群众的深厚惦念之情,困难群众的生活情况是他心里一直放不下的牵挂,多次调研、走访贫困地区,体恤困难群众的苦与难,提出关于适合中国贫困特点的精准扶贫新论述。习近平致力于帮助所有困难群众脱贫,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景目标,一方面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所有的目标导向都源自于对人民幸福的终极追求。

二、习近平扶贫思想战略举措维度

(一)扶贫决胜在“精准”。近年来,我国贫困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农村地区贫困的短板仍然突出。习近平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多年基层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在2013年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针对我国扶贫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一重大战略举措的提出,创新了我国传统的“输血式”“灌水式”扶贫模式,把精准作为扶贫工作的总导向。习近平在2015年贵阳考察时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出了“六个精准”战略部署,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第一书记)、脱贫成效精准。[2]对六个精准的战略部署,我们要辩证的看,既要看精准部署的表面要求,又要把握六个精准背后的实质性问题;既要目标精准,又要举措精准;既要思路精准,又要力度精准;既要政策精准,又要用人精准,“精准”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决胜一招。把“精准”作为扶贫工作开展的着力点,明确“三扶”问题,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扶持谁”即帮扶对象精准,是扶贫工作的基础,建立了由村到户到人的建档立卡信息系统;“谁来扶”即扶贫的外在主体,主体明确扶贫才能有效展开,选派优秀干部做驻村第一书记对口帮扶;“怎么扶”即扶贫的方式方法,用对方法,找对路子,是扶贫事半功倍的决胜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攻克我国贫困现状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战略举措的指导下,“脱贫攻坚成绩显著,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3]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扶贫模式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减贫大数据是对我国减贫工作取得历史性成效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明,也进一步验证了习近平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是针对我国现下贫困状况的“良药”,为新时代决胜脱贫攻坚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扶贫工作提供了前进的思路和方法。

(二)“自上而下”合力扶贫。习近平的扶贫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承前启后的。他总结了我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减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对我国扶贫工作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四梁八柱”性质的减贫顶层设计理念,进一步明确了中央统筹、省总负责、市县抓落实机制与强化党政一把手总负责的责任制相结合的组织保障,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扶贫的新局面。我国新时期扶贫工作需要“上”的顶层设计理念的战略部署,更需要“下”的基层党组织对党中央扶贫工作战略部署的有效贯彻落实,进而形成“自上而下”合力扶贫的大扶贫格局。由于我国致贫原因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扶贫一线的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工作在扶贫一线的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在脱贫攻坚这场硬战中,基层党组织要时刻铭记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使命,尽最大的能力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用时不待我的紧迫感贯彻落实扶贫的顶层设计理念,要因地制宜的选人用人,要派最合适的人打最擅长的仗,要求基层党员干部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踏踏实实为困难群众谋利益,形成自上而下的合力扶贫格局,带领困难群众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三)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内力外发攻克贫困。今天所说的贫困不再是单一的指物质上的贫困,还包括精神上的贫困。精神贫困是致贫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限制脱贫主要原因之一。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的腐朽与知识的匮乏。真正摆脱贫困需要群众内在的认知和外在的行为二者有机统一,先从意识上摆脱贫困,进而坚信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能够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就像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时针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讲的“弱鸟先飞”,就是意识能动性的具体体现,“飞”的意识与“飞”的行动二者相结合,构成了摆脱贫困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飞”起来,真正摆脱贫困。摆脱贫困不能只依靠政府的救济、帮扶,这样的脱贫只是改变了外在条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最易返贫。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有了摆脱贫困的意识,摆脱贫困的行动也要付诸于实践。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注重调动困难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育困难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4](P90)扶贫工作的的核心是激发内在活力,引导困难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中华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预期。为了防止贫困代际传递,应以教育这个根本源头为切入点,教育是国家发展强大的基础工程,也是摆脱贫困的主要内在动因。必须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同样要向贫困地区基层倾斜。”[5]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力,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教师到贫困地区支教,大力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形成教育资源共享的格局。依靠教育激发困难群众的内源动力,做到先丰富“脑袋”,才能找到更多脱贫路子,实现科学脱贫的目标。

(四)全面贯彻落实“协作式”扶贫,形成大扶贫格局。随着国家发展日益强大,区域发展不平和不协调问题也随之日益凸显,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普遍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还有部分地处偏远、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群众处于深度贫困之中,生活没有达到小康水平,这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群众的高质量生活形成了巨大对比。如果长期不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木桶效应”会越发明显,进而容易激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就是对我国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客观反映,区域发展不协调是我国发展长期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找对路子、对症下药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显著特点。西部地区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资源环境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短板。习近平审时度势的提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大扶贫举措,提出“谁的孩子谁抱”的扶贫责任落实政策,形成先富帮后富的扶贫协作方式,有效地缩小了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差距,同时强调突出政府在扶贫中的主体作用,在政策和资金使用上增加力度并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三、习近平扶贫思想战略思维维度

(一)底线思维。我国贫困人口基数大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艰巨性,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不到三年的时间,保证4300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当下扶贫工作的面临的艰巨任务。这些没有能力通过自身和外在帮扶脱贫的人不能再采用常规的扶贫方式,习近平因势利导地提出社会保障政策兜底的举措,以此来保障这些自身没有能力脱贫的人的基本的生活水平。习近平扶提出的社会政策兜底举措,是对传统扶贫“一刀切”方式的创新,增强了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对社会政策兜底人员提出了底线性要求,要着重增加这部分困难群众医疗保险的普及率,防止因病致贫导致贫上加贫的境遇,确保社会政策兜的是真“底”。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的关键。习近平牢记党的思想路线,并贯彻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全方位工作中,尤其在扶贫工作中他多次强调:“脱贫攻坚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4](P92)习近平身体力行,为贯彻落实党的思想路线起到了表率作用,他多次到贫困地区考察、调研,为的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到真正贫困,摸清贫困的底,进而能找对治贫的路。

(二)创新思维。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共产党人工作的法宝,习近平运用深厚的哲学理论功底,科学地把否定之否定规律运用于我国扶贫工作中,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是对我国以往扶贫思想的“扬弃”,既继承了传统扶贫思想中有利于我国现阶段扶贫工作开展的部分,又摒弃了不适合我国扶贫现状的部分,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思想。

习近平以创新思维模式把扶贫工作与“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有机的联系起来,创新了以往的局限性扶贫定位格局,把扶贫与国家重要战略部署放在同一高度,以局部的扶贫为出发点,来推动国家整体发展。由经济扶贫扩大到政治扶贫、文化扶贫、生态扶贫等全方位多举措扶贫。精准扶贫在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能有效缓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激发困难群众的内源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对新时期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 2020 年如期脱贫[N].人民日报,2013-06-20(1).

[3]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9-1(2).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1-29(1).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贫困地区攻坚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