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成英
(新疆职业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社会融入作为一个学术术语,至目前没有统一定论,有学者提出涵盖经济、社会、心理、文化的“再社会化说”,也有学者提出经济、社会、文化、身份“融入互动说”;更有学者提出经济、社会、文化、结构、身份“五维度说”。本文借鉴“社会行动论”观点将社会融入定义为主体与特定社区中的个体与群体进行反思性、持续性的社会行动过程。
大学生基工作者是指自2003年以来由中组部、人社部、团中央等多部委联合实施的“服务西部、建设边疆”的新疆“西部计划”(简称:西部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老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教师”),“天池计划”“选调生”等国家和地方项目群体。这个群体目前在和田地区的服务期为1~8 a不等。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夏季炎热,属于暖温带极端干旱的荒漠气候,维吾尔族占96.4%,共有1 360个行政村,由于自然、历史的因素,该地区至今仍属于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目前按照国家“基层行政村至少有1名大学生村官进两委会班子”等相关政策规定,和田地区有50%的行政村和基层岗位仍然需要大学毕业生这个充满现代文化思想的群体来强化村级两委班子以及乡镇等最基层岗位,成为其新生力量,因此,大学生基层工作者在和田地区的社会融入,关系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也关系到我国大学生就业与再就业工程顺利实施的战略意义;更关系到我国西部人才储备、“一带一路建设”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正是以和田县和墨玉县为典型社区切片,对大学生基层工作者在和田地区社会融入的成效评估及可持续发展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15 a来,大学生基层工作者群体从最初的1、2支队伍壮大到现在的近10支队伍;服务内容集中于支农、支教、支医、扶贫、公务服务等多个方面,服务队伍逐年扩大,服务面向基层、更加精准深入。管理体系也从最初的条块管理、试点探索发展到现在的制度先行、渐成体系、循序深入、相互补充。
新疆作为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前沿阵地,南疆四地州是这盘棋的棋眼,农村又是维护稳定的最基础单元。南疆四地州作为新疆维稳、扶贫等工作的重点,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其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贯彻落实好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基础。尤其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民生改善、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实现农村文化繁荣、加强农村民族团结的领导力量。当前,南疆四地州农村后备干部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是自觉向党组织靠拢的农村优秀青年;二是返乡创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面向基层计划”就是其主要来源地之一。
南疆四地州基层组织建设由于历史原因处于薄弱地带,为此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治疆方略,即从2014年始全疆各级机关抽调20万名干部开展为期3 a的“访惠聚”活动,重点到南疆基层密切联系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访惠聚”活动目前已从3 a步入常态化进程中;2016年11月,自治区又启动全疆首批3 000名赴南疆四地州农村幼儿园开展学前双语教育的支教活动等,这些举措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加强南疆四地州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南疆四地州基层的号召力、信任力、影响力和执行力,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历经15 a,“大学生面向基层计划”形成了10余万人持续服务新疆的庞大群体,其中在南疆四地州的服务人群占总人数的60%以上。这个群体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由汉、维、回、蒙、哈、裕固等10多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占60%以上。他们志愿在南疆四地州村、镇、乡、社区等最艰苦的基层一线,与当地人民共同工作、学习、生活在一起,从事着“化解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反恐维稳的工作”。大学生基层工作者这个庞大群体中80%以上由学生党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优秀分子组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委数据显示,15 a来,共计有18 000余名大学生来疆志愿服务,其中结束服务器内地籍志愿者中有49.7%留疆就业。2015年为贯彻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要求而实施的“天池计划”是一项实现自治区每个行政村有1名村官的千人计划,也是承接“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群体服务期满岗位迁移的一项持续服务基层计划,至目前该项计划已经累计招募万名人员在基层行政村服务,截至2017年底,全疆仍有7 368名“天池计划”、4 000余名“选调生”在驻村一线服务,其中南疆四地州占70%以上。截至目前,每年新疆有上万名特岗教师奋战在南疆的基层乡镇幼儿园及中小学学校。仅2017年新疆就招聘19 764名特岗教师。大学生基层工作者这个群体在15 a的历程中已同当地社会基层群众逐步建立起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基层一线注入新鲜血液,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有效发挥大学毕业生有理想、有才华、有新型科学知识技能的优势,保农村稳定、强基层组织、促经济发展,充分体现了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战略决策的实施力度和实效,具有“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相互往来、邻里守望的友好关系”的重要意义,强化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基层新生力量可持续建设发展、稳疆固疆的基础动力。
有学者称大学生基层工作者这个群体为21世纪“新知青”,基层一线工作,任务重、矛盾多、条件差,工作千头万绪,大学生基层工作者下沉南疆四地州基层,经风雨、见世面、多磨练,吸取一线营养、增长复合素养、提升自身意志与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许多同志有这样的体会,参加工作后,在普通岗位上经历一些难事、急事、大事、复杂的事,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国情、社情、民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接地气’”。位于基层的大学生基层工作者一方面充满理想与朝气的他们带领基层群众脱贫致富,为南疆四地州带去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从而成为民族团结、现代文化、思想进步、科技创新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另一方面,在自觉与非自觉的社会融入过程中,积累一线实践技能与经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充分了解自己的短板,弥补不足,使提升自我、强化历练更具目的性、实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形成一大批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现代思维眼光、新型知识文化、不断积累实践经验,能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维护稳定的基层新生力量。这既是新疆强基固本的重大举措,又是人才培养成长的宽阔舞台,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十分重大。
大学生基层工作者往往是一岗多能、多岗一人,岗位轮换快、在平凡的岗位上需经得起“螺丝钉”社会环境的历练,尽职尽责做出不平凡的业绩,问题在一线发现、困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在一线摔打中提高自己的素质。勇于在“急、难、苦”的环境中磨练,走理论同群众实践相结合的路径,真正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基层实践,把自身的沟通能力、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用基层情结和为民爱民的情怀树立起自我高尚的价值追求和人生定位。经过15 a的洗礼,这个群体的生活条件基本完善、工作能力认可度在用人单位和基层群众两向考核中逐年上升;深入基层、服务基层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已基本形成“相对稳定、有序流动”的局面,更成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总目标的新生力量,有助于我国西部大开发、大学生就业与再就业西部人才战略的实施,也关系到“一带一路”建设及推动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和田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基层一线公务员岗缺编,非一线基层公务员岗云集的现状;受制于和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可提供就业岗位有限的客观制约,导致大学生基层工作者服务期满岗位迁移预期集中(迁移公务员岗或事业编意愿达到91%以上)与现实缺编之间的矛盾,竞争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其流动性超过50%;另一方面,在服务地,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融仍有欠缺,有待完善。为实现这个群体服务基层“相对稳定、有序流动”“嵌入式发展”的目标。其可持续发展对策有以下几点。
岗位编制成为困扰大学生基层工作者岗位迁移扎根和田的主要因素,也是减小大学生基层工作者流动性的必要手段之一。调研数据显示,墨玉县作为新疆第二大县共有364个行政村,2016年大学生村官只有75人,按相关政策要求,从绝对的一个村配备1名村官的规划上来讲,墨玉县的村官缺口还有60%左右。数据显示,2008—2013年,墨玉县的村官共计190人,考录乡镇公务员岗位的有37名,考录正式编制的只有19.4%;通过其他途径考到事业编的人占36.3%;这个数据说明还有45.3%曾经的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期满后完全成为社会流动人员。这部分人面临着与同应届大学毕业生以及社会流动人员二次共同竞争就业岗位的迁移状况。因此,后设的正式公务员编制应向行政村一级的“倾编定岗”,即按照中央相关政策规定,将正式编制向乡、村一级基层定岗定招,把那些真正愿意扎根在最基层、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现代文化理念、技能的大学生基层工作者遴选出来,通过岗位特设条件的限定,让他们最终充实到最基层,自我磨练。同时把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传播到农村、感染到农村。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县一级机关处室公务员下派基层的力度,这样双管齐下,才能有效解决“既缺编有超编”的现实状况。
“双向协同管理”就是,一方面对大学生基层工作者而言,接受单位只是管理的“微观”一方;组织部系统、共青团系统、人社保障系统、教育系统等不仅是“大基工作者”招募的一方,也应是大学生基层工作者管理的“宏观”一方。这两方在职能管理上,如待遇的发放、政策的出台以及执行等方面要形成统一协调的工作管理部门和执行机制,把现在各管各的群体、相互扯皮的现状加以改变;这样既能避免“牵头部门多,政策不统一”的“执行难”现状,也能有效避免大学生基层工作者相互攀比的不稳定情绪。另一方面在认真履行对大学生基层工作者的考核、监督、选拔等机制上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职能部门联合具体接收单位,实施规范考核制度,做到公平公正,把真正愿意扎根基层的优秀大基工作者遴选到基层岗位上来。
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学生基层工作者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来到新疆这个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生活工作,必须从意识、心理上主动适应服务地的文化、民俗风习,方能很好地融入服务地的社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中央关于新疆工作决策部署中强调的“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目标。针对目前的现实,一方面对大学生基层工作者从招募选拔的源头上就要把好动机关,强化政治站位,从严选拔;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强化耐挫力和耐受力训练。另一方面,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也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双管协同的力度;无论生活、学习、工作都要加强对南疆四地州国语全覆盖力度;完善大学生基层工作者文化交流平台。用“老帮新”“近帮远”的传帮带方法,主动帮助大学生基层工作者喜欢、适应新工作生活环境,要更多地选择适合青年心态的方式,让他们除了工作之外,能够切实参与融入到服务地生活中去,让他们有更多归属感,能够切实在基层扎根。
大学生基层工作者在和田地区的社会融入,关系到和田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以新疆和田、墨玉为分析对象,着重探讨大学生基层工作者在和田地区社会融入的对策,以期促进相关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