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慈方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如火如荼。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高职课程的质量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课程的深层次改革势在必行。高职课程的质量主要取决于高职教师的能力。众所周知,高职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能力参差不齐,职业认同感较低,专业情意不浓。高职教师能力要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学能力是核心。
高职课程要与当前日新月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须进行深层次的课程改革。高职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即教学计划)改革;二是单门课程(即课程内容和结构)改革;三是课程实施(即教学模式方法)改革。这三方面的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能仅仅理解为课堂教学能力和技巧。高职课程改革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专业课程讲授能力和掌控教学节奏的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课程设计和课程整合能力。高职教师既要能从工作任务的角度来讲授知识点,还要为学生实践做指导,示范技术技能。即高职教师既要懂教育教学,又要熟练掌握技术技能。这对大多数高职教师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但也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一)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
高职教师是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职业特性决定了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建立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掌握职业技术技能的能力。教学能力是每一位高职教师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能力和最核心能力,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
(二)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首先,高职教师教学能力与其学习成长经历有关。大多数高职教师都是从学科本位培养出来的,对职业能力应当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方面的实际要求难以精准把握,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筛选、课程结构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组织上会遇到较大的困难,仍会延续学科本位的做法,这都会导致高职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执行高职课程改革,最终成为高职课程改革的瓶颈。
其次,高职教师教学能力与高职教师的来源密切相关。高职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此类教师普遍缺少行业经验和实践技能,不能把复杂的专业知识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另一类是从企业转岗而来,此类教师普遍缺乏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不能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进行钻研。
第三,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与高职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有关。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各种原因,高职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远远不如普通高校教师。高职教师缺乏内在动力去提升教学能力,学习研究高职教育新理念流于形式,对人才培养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不甚清晰,从而教学能力停步不前。
高职课程改革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以实用性为特征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当前岗位技术和能力,实现“零距离”对接。要做好高职课程改革,教师必须进行企业调研,研究学生的学情,把握教学设计,通过教学实践并进行教学反思,这个过程就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提供了有效的具体路径。
(一)高职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进行企业行业调研和参与项目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定位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职业岗位差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可分为很多种,如技术应用型人才、管理服务型人才、推广营销型人才、创意设计型人才,等等。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之前,不但要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晰且全面的认识,还要对本课程具体的培养目标有深刻精准的把握。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还是培养创意设计能力为主?是以训练学生的管理服务能力为主,还是以训练沟通合作能力为主?这些都需要教师到行业企业中去进行充分的调研、访谈和现场考察,了解行业企业岗位设置,充分理解职业标准,全面把握本专业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必须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
(二)高职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进行学生学情调研
著名教育学家海德格尔说:教比学更难,因为教的真谛是“让学”。一切“教”的环节都以学生“好学”“愿学”“易学”为原则。高职学生入学后,大多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不多或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对专业有没有兴趣,适不适合自己。因此,高职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进行学生学情调研,调查研究学生的现有基础和个体差异,知识和技能结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认真挖掘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发展需求,才能有针对性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才能采用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教育方法。在进行学生学情调研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观察学生的言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尝试以平等尊重的视角去与学生交流,能够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高职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变革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最核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能力是需要不断积累的,因此高职课程改革的关键点是精准把握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选择标准,并通过变革传统教学设计来实现。教学设计中课程内容选择以行业企业实例为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的设计都建立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模块之上。每个学习情境中包含一系列的实践任务,每个实践任务对应若干个知识技能点,形成以模块化实践任务为骨架,以知识技能点为内容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
在此过程中,教师须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行业企业实际运营知识,发掘、开拓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进行精准到位的教学设计,使教材内容变得浅显易懂,让学生能理解能消化,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四)高职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变革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如同一部运输知识的翻斗车,学生如同知识的接收站,教师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不管学生是否消化吸收,更不管知识能否转化为能力,按部就班掀起翻斗车箱倾囊相授。学生不主动思考,老师教什么,他接受什么。高职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需要学生对知识做出分析和检验,需要学生在自身原有的经验知识基础上进行建构,从而将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思想,转化成自己的能力。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由社会来检测,检测的标准是看学生能否适应岗位的要求。
高职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变革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教学、实物教学、仿真实训、实际操作等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调查、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就如同足球运动一样,“足球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同样,“能力是锻炼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
(五)高职课程改革促进高职教师发展专业情意
高职教师要想拥有不断提升能力的内在动力,须认可和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高职教育事业。在高职课程改革过程中,高职教师需要不断地分析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的情况,紧密结合当前岗位技术和能力设计教学内容,不断反思专业教学行为,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价值体系,不再只是敷衍了事,不再只是复述教材内容,而是越来越热爱自己的职业。高职教师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与同事同行、企业人士交流合作,形成一种合作型教师文化,激发教师热爱高职教育事业,发展专业情意。
笔者所在学校是高职首批国家级示范院校。观察本校的教师发现,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进行高职课程改革的教师,不知不觉就在课程改革中成长起来,成为教学能手,成为教学名师,成为学生热捧的教师。
(一)教师通过企业调研和合作开发项目,变革教学设计
《智能卡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课程团队教师通过到企业实地调研和合作开发项目,变革教学设计。首先,根据行业的主流核心技术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包括接触式逻辑加密卡技术、非接触式IC卡与RFID技术、智能(CPU)卡技术及超高频RFID技术;第二,对应选取应用广泛的4种实用产品作为这四大模块的教学内容,以产品设计任务为课程设计任务,每个模块从开始就以系统需求分析的方式引入该任务;第三,按产品开发流程把每一个课程设计分解为“卡的认识与操作”“硬件设计与测试”“软件设计与调试”三类技能训练项目,即“做一做”;让学生通过项目训练来掌握“卡的存储结构与安全特性”“硬件电路工作原理”“读写时序与软件编程”三种必备知识,即“学一学”;第四,通过拓展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本模块的其他相关技术和应用。
(二)教师通过学生学情调研,把学生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
《单片机应用技术》是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比较枯燥,如何让学生“好学”“愿学”“易学”成为课程团队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头等大事。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课程的课前引入章,全部以视频和三维动画的形式展示单片机在生活中的应用,包括机器人欣赏和机器人解析、课程实践体系解析、学生作品欣赏和寻找单片机等环节,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简易机器人”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比较喜欢。所有实践任务都是由“简易机器人”项目分解而来,并独创了五步学习法,包括做什么、跟我做、听我讲(相关知识点)、跟我学(任务设计方法)和自己做(创新与拓展),体现手把手和零距离,很好地克服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感。对每一个知识技能点进行叙事逻辑和故事线规划,用讲故事、玩游戏的方式讲解,“粘”住学生,让学生喜欢学、容易学、快乐学。
(三)教师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变革教学方式
《视听语言与剪辑》是影视制作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团队教师通过到文化传播公司、数字媒体公司、电影制片公司等企业行业实地调研,参与制作系列纪录片《猫着》、电影《浴血东征》后期特效制作等,改革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第一,课程的整体设计紧贴创作流程、依照岗位能力构建教学内容,消除了传统的影视理论和实践分离的弊端,依据创作流程编排教学情境。第二,课程的教学实施按照两个层次(专项能力层与综合能力层)、三个阶段(理论理解,实践应用,综合实战)的方式进行。第三,根据视频短片项目的工作流程,建立小剧组,包含编剧组、拍摄组、制片组、音效组、后期制作组和宣传组,使学生能够在工作流程中学习到各个环节的技术。主讲教师负责对短片制作的整体流程管理和视效监控。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学过该课程后,能够独立完成视频短片的创意与制作;优秀大一学生就能够参与并承担教师工作室的真实项目;参加各级比赛多次获奖。
(四)教师通过高职课程改革促进教学能力提升
教师如果没有参与课程改革,往往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将“重视工作过程,在情景中构建学习内容”等新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课程团队教师坦言,通过主持或参与高职课程改革,并不断进行多层次多阶段的教学实践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能力明显增强,能够深刻把握课程内容,可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专业知识和技能讲解清楚,可以将最新的行业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同时,教师首先是人,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改革和日常教学中,自然散发出人格魅力,对学生就有吸引力,学生就会喜欢教师,从而喜欢这门课,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看到学生能把课程学好,又是教师人生的最大乐趣,又让教师更热爱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进入良性循环。
教师在高职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面临诸多新问题。只有不断地解决这些新问题,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而这不仅需要教师本人努力,同时需要学校提供大力的支持和激励机制。
(一)愿景支持,实现自我超越
高职教师承载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高职教师素质的高低将对整个高职教育的前途产生重要影响。高职教师只有认同高职教育和自身专业,才能正确认识高职教育和高职教师在整个教育体系以及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进而发自内心地热爱高职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专业。高职教师只有树立坚定的专业信念,才能由衷反思自身教育行为,寻求各种途径促使自己逐渐提高教学能力,走向专业成熟。所以,高职院校要为教师提供愿景支持,协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实现自我超越。学校的管理要由重视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监督、检查职能转至赋予教师以强烈的工作动机、责任感和成就欲,激发教师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二)系统思考引领,团队合作
高职院校要提供充足的合作学习资源和平台,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师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专业内部的、专业之间的、学校之间的教师合作,也可以是跨地域、跨学科之间的教师合作。通过教师合作,能够有效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分享各自的经验心得,促进合作型的教师文化的形成,树立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教与学的能力,提升高职教育教学方面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
(三)专家指导保障,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
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在职培训体系,提供专家指导。专家指导既可以是培训学习,也可以是指导教师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专家指导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对自身教学的认识,有利于个人成功经验的总结,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高职教师是高职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高职教师要想提升教学能力,不能仅仅限于教学本身,而应该成为课程的创新者而非单纯的执行者,成为自己教学行为的研究者和反思性实践者,这样,高职教师通过课程改革与教学实施的不断互动,提升教学能力。高职课程改革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都是有意识的、持续的、系统的发展过程,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徐静伟.高职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教师胜任能力的构建[D].吉林农业大学,2011.
[2]徐国庆.高职教师课程、教学能力分析与提升路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
[3]朱建柳.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模型建构及其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6.
[4]黄笑冰.从新手教师到课程领导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刘佳环,孔彤,谌丹.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调查报告[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8).
[6]钟慈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优化策略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