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华
(昭通学院 党委组织部,云南 昭通 65700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就业体制早已从过去的“统包统分”转变为现在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1]特别是高校的快速扩招和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日趋凸显。与此同时,全球金融危机也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来了较大冲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面临较大的压力。截止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更是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伟大“中国梦”的顺利实现。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各部门都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首要位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与时俱进,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和就业指导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过程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需要对现有的工作路径进行再思考。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稳定之源。高校贫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贫困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的需要,也是消除贫困、构建幸福家庭的需要,更是创造社会财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影响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很多,认真梳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错位的择业观。认识决定行动,观念决定出路。错位的择业观导致贫困大学生自身期望过高而与现实脱节。刚毕业的贫困大学生,往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自己当成“天之骄子”,不求实际,对职业的选择和要求定位较高,就业选择中更多的看重地域、薪酬、大城市、好单位等,不能客观辩证的评价自己的实际就业能力。就业选择中存在观念错位,缺乏应有的务实择业意识。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上出现“扎堆现象”和“眼高手低”的现象,从而错失了许多就业机会。例如,毕业后贫困大学生更多希望留在大城市,而不愿意选择去真正需要人才的艰苦的贫困地区发展;他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招考上,把端上“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很少有人自愿选择到西部、基层及中小私营企业就业。
2.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招聘始终坚持“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原则。大学毕业生要获得一份工作,需要“过关斩将”经过层层笔试和面试。客观存在就业能力强的毕业生不愁找工作,就业能力低下的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残酷现实。因此,贫困大学生要在求职过程中赢得竞争,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动手实践能力强、具有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综合素质好、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毕业生。事实上,相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具有非常好的考试成绩,但用人单位需要的就业能力却不足,很难让用人单位满意和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例如,有的大学生缺乏必要的面试能力和技巧,在面试考官面前,东一句西一句,甚至紧张的连话都说不出来。
3.角色转变慢,适应能力差。大学生毕业后,所扮演的“角色” 将会发生转变,即由“学校人”转化为“社会人”。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值青春期,处于人生中心理矛盾较为突出的时期,心理不够成熟且缺乏韧性,这些因素的存在促使贫困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足,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后,特别是许多所学的知识突然感觉用不上,心理有很大的落差。面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总是看不惯,怪政策有问题,怪制度不好,怪社会不公平等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校应届贫困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角色转变,需要一个适应社会的过程。
4.诚信缺失,求职中急功近利。俗话说“诚信赢天下”。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就有商鞅改革“立木”的故事,时至今日,诚信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对于一个人来说诚信是其基本名片,也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下,部分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时不是突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而是费尽心思的包装自己。诚然适度的包装是可以的,但如果在求职的过程中弄虚作假,就蜕变成了不诚信行为。近年来,迫于就业压力,有的学生为了通过某次求职考试而铤而走险考试作弊,买答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也有的学生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职位需求,伪造证书,编造各种虚假的荣誉。除此之外,还有的学生在对待合同的问题上极不诚信,随意毁约,把合同当儿戏。贫困大学生的不诚信问题日益凸显,也是造成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之一。
1.高校就业指导的短期行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在就业前,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在思想上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部分院校的就业指导存在短期行为,而忽略大学生的长期发展,注重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包装和就业行为的指导,而弱化了对大学生的择业观的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就业部门只关注学生的签约率,而不太注重真实的学生就业的质量,以致出现签假合同、开假证明、提供假“就业意向”等现象。
2.用人单位畸形的选人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随着高校大学生的逐年增多,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也发生了改变,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的中职中专学校,甚至中学也要求招聘研究生。“人才高消费”现象随处可见,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此外,有些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的时候对大学生要求苛刻,例如,要求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获奖多少、担任过何种职务、组织能力强、有过多少发明创造、发表多少文章等等,这种全才通才在一所学校毕竟是少数人,大多数人都是非常普通的,能跨越这道门槛的人毕竟很少,于是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部分贫困大学生为了达到应聘的目的便铤而走险、投其所好,甚至做出不诚信的举动。
3.不良的社会文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在经济发展、物质繁荣的同时,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侵蚀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他们的就业观念。此外,社会上的庸俗的“关系网”意识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关系”广的学生就业快、就业好,没“关系”的学生就业是难上加难,这对大学生思想产生了负面影响。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部分大学生把求职失败的结果归因为没有“关系”而不去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有着直接的深远的影响,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以思想教育为载体,不仅可以对大学生的就业观进行教育,而且可以树立高校大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促进大学生毕业后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早在2006年,教育部长周济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强调“各地和高校要从低年级学生抓起,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生动有效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1]充分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之一是理想信念的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树立职业导航的“灯塔”,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之后,就不会在大学生活中迷失方向。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可以正确的认识自己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剖析和长远的人生规划。当前高校毕业生不正确的观念和错误的就业心态,是制约他们顺利就业的一大思想障碍。除此之外,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调整他们的择业观念,使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价值,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奉献意识,自觉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主要发挥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随着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以及遭遇求职过程中的挫折后,不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就业心理指导体系,通过各种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了解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重新定位自我。同时开展求职、面试的相关辅导,帮助他们勇于表现自己,提高在求职中脱颖而出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进行思想引领,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之一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很多毕业生由于平时不修边幅,语言、举止过于轻浮,或者缺乏自信等缺乏个人修养的问题,从而导致他们错失了很多很好的就业机会。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适时融入就业指导,唤醒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意志力。在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时,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严峻的就业形势后,激发他们的意志和团队精神,唤醒学生的忧患意识,让他们有信心继续奋斗,为了以后的发展进行不懈努力。此外,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学会与人沟通,让他人了解自己的想法,克服封闭思想,积极与人交流,在自己的生活中注人新的内容和生活方式,处理好人际关系,摆正心态去面对生活,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而且这些精神可以让大学生在合作共赢的社会里受益无穷,因为现今的企事业单位,特别需要具有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提升个人的修养与综合素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等。在实践中,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一些路径建议。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在人。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重要保障。就业工作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人才队伍作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要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基本要求,培养和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学术骨干充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按照时代发展的潮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努力更新教育、教学和思想观念,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和规律,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径,把就业工作领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高校不能只看重就业的结果,片面追求就业人数和就业率,应该结合就业指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协同推进。从大学一年级抓起,有步骤的为大学生展开了解职业、职业规划、求职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职业指导的相关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择业观。随着就业环境的变化,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所以,高校的育人策略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适时的和高校大学生就业环境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集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等四个专题教育。[2]
对于大学生就业群体而言,不同的专业、不同就业能力的学生,其所面对的就业问题也各不相同,个人的就业需求也有所差异。为了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实施分类指导,运用集体辅导与个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于有特殊困难的学生群体,要加强就业援助,应积极为其开展就业能力培训班,通过能力提升培养,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解决他们的就业困难。其次,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为他们积极介绍本行业的就业案例、生产实习等环节,使他们更加清楚本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鼓励学生热爱本专业,投身本行业。最后,针对少数大学生个性化的就业需求,可以组织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专家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职业指导。
要注重整合社会资源,抓住高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关注的就业问题,形成合力共同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也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学生的家庭也应该帮助子女认清当前的就业环境,帮助和指导子女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为就业做相应的准备。社会也应该积极协助大学生,用人单位可以安排相关人员协助大学生熟悉了解单位的相应情况,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工作岗位,学校可以发挥在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传导与主导的作用。此外,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例如,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指导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力,满足学生对提高就业能力的需要,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信息收集、网络调研等渠道,及时了解学生对就业的想法和心态,端正他们的就业思想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