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生
(江西服装学院 校长办公室,江西 南昌 330201)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发展理念和重点任务。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在新的历史时代下主动适应新的历史方位,主动反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通过不断提高质量来满足人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新阶段。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抓质量,就是要抓责任、抓标准、抓激励、抓评估。质量是有标准的,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要基于标准甚至高于标准培养人才。
自2013年7月起,教育部动员92个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包括5 000多位专家学者,启动了92个专业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期望这些专业类标准成为专业准入标准、专业建设标准和专业评价标准。教育部希望各地各高校根据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动各校各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设计和系统性方案,是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评价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组织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管理的法规性依据。任何一所学校都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社会服务面向,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构建人才培养综合体系,对接国家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对接政府的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接国际专业认证体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做好最基础性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纺织类专业包括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等[1]。服装专业涉及从服装设计、制造到销售的整个服装产业链中的工程技术和文化创意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通过工程与艺术、技术与创意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服装材料开发与应用、造型与结构设计,涉及工艺技术与生产管理、品牌营销与服饰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以服装专业为例,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或称毕业要求)、课程设置、修读要求、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安排,以及核心课程介绍和修读指导建议等。为探讨服装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在文献[2-4]中,就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本文结合教育部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纺织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就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受教育者设计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并保证所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实施,即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进行整体设计。
(1) 专业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的本科大学。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我校(江西服装学院)作为江西省首批10所转型发展试点大学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般应包含培养的人才类型和服务面向等内容。目前,基于教学评估、专业综合评价和专业认证的指标体系,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符合学校自身定位,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专业领域明确,专业特色鲜明,一般描述该专业学生毕业后3~5年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培养目标总体描述的主要内容有:①知识、能力和素质概述;②主要工作领域概述;③人才培养定位概述。培养目标具体描述的一般要求有:①描述毕业生能够解决专业对应服务领域涉及的复杂应用问题的能力,及其相关的知识、能力和素质;②描述工作领域中符合培养定位的预期成就;③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应为可判断的。
国家标准明确了纺织服装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工程、科学及人文素养,能够较系统地掌握纺织服装类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能够胜任本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生产及经营管理、产品设计与管理以及商务贸易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并在纺织服装的某一领域具有专长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或创新设计人才。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基础扎实、口径适度、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国家标准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复合型技术人才或创新设计人才”,就是把“应用型”作为最基本的定位,这既符合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的性质,也区别于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复合型技术”定位主要是依据我国目前纺织服装类专业的艺术工学属性和实质上的综合性、跨学科特点,学生就业去向主要为新产品开发与技术研发、生产及经营管理、产品设计与管理以及商务贸易等工作。“创新设计型”定位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在产品设计方面的持续发展力。
通常评估认证时会重点考察培养目标与国家要求、社会需求及学校定位的吻合度,以及培养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匹配度。为了适应地域产业结构和地方经济发展,鼓励学校办出自己特色,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求各专业根据国家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要求,结合本校总体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在对行业和区域经济特点以及学生未来发展需要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并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涵,并确保培养目标面向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有效公开,确保教师和学生将培养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具体追求。
(2) 培养要求(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具体描述,用来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起着成果导向作用。毕业要求包括总体表述该专业需要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需要具备的专业实践工作方法与技能,以及需要掌握的专业基本技能。同时,需要分项表述毕业生应获得的具体知识和能力。在教学评估(合格评估、审核评估、专业综合评价及专业认证)时,专家会重点考察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专业定位、课程设置等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和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与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
① 毕业要求的内涵。毕业要求的描述需要聚焦于培养学生具有解决专业涉及的复杂应用问题的能力,体现专业的特色,毕业要求应反映学生毕业时具有的专业水平、专业素养、职业能力。为对接专业综合评价及专业认证等质量标准,毕业要求要表达成具有可衡量性、导向性、逻辑性、专业特点的指标点,从而能够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学生的专业水平体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的专业素养体现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社会责任和人文修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体现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
② 毕业要求与开设课程的对应关联矩阵。通过制定毕业要求与课程关联矩阵,可以体现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的良好支持,实现对应毕业要求分解为课程细化指标点支撑,清晰合理配置专业课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从而达到科学合理设计必修课与选修课、通识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明确课程群或方向模块,合理专业课程的时序关系,明确课程大纲目标,清晰课程标准,具体课程要求,适应实践教学占专业总学分(学时)的比例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开设课程是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基石,开设课程的体系设计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协调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要求;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兼顾共性与个性;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统筹基础与拓展;处理好先修与后修的关系,遵循认知逻辑;处理好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关系,遵循知识逻辑,搭建结构科学、体系优化的本科培养方案框架。通常开设课程的体系设计要依据三个原则:一是反向设计原则,根据毕业要求确定培养内容和方式,再进行课程配置,形成课程体系;二是一体化原则,解决专业涉及的复杂应用问题能力培养要一脉相承、全过程考虑和无缝衔接;三是正向支撑原则,要求制定毕业要求与课程关联矩阵,明确各门课程支撑毕业要求的具体项目。在教学评估(合格评估、审核评估、专业综合评价及专业认证)时,专家会重点考察课程体系设置对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持程度、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以及课程体系设置对培养计划中的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支持程度。
③ 毕业要求与课程教学大纲。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关键之一在于课程教学大纲。把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具体地体现在课程教学中是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环节是要编写好课程教学大纲。只有支撑毕业要求的指标点才是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编写大纲时要把课程教学内容指向人才培养目标,指向毕业要求的指标点要求。编写教学大纲要从全局出发,考虑本门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教学地位和教学任务,要兼顾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相对独立性,不能片面强调某一门课程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全能性。在考虑本门课程的学科知识结构、技能体系的同时,要客观考虑教师或学生不可能通过对一门课程的教学或学习就能全面掌握并获取完整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依照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每一个毕业要求的指标点须有3~4门课程的支撑,教学大纲编制应遵循教学规律,在内容上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应依照毕业要求的指标点规划好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原则:一是需要紧密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将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转化为对毕业要求具有直接支撑作用的课程学习成果;二是对应课程学习成果来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情选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学时分配;三是有的放矢地制订课程考核大纲,以课程学习成果为主线展开课程的考核设计,使课程考核方案表达的对应关系满足相应的毕业要求,学生只要通过本课程考核且成绩合格就可达成课程学习的预期成果。
(1) 课程平台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着眼于培养专业技术岗位核心能力的完整性,遵循能力导向设置课程,即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技术逻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比较典型的是由通识教育课程(必修、选修)、学科教育课程(必修)、专业教育课程(必修)、应用技术教育课程(选修)四个平台组成。在既对接国家标准又面向国际化专业认证的前提下,专家建议学科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至少要占总学分的35%,应用技术教育课程占35%左右。工科专业认证时,学科基础类、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对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专业知识实践应用与能力实现的培养。
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文件精神,实践教学学时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等,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30%。各专业应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加强对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整体优化和系统设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
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比例,增加开放实验、自选实验比例。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解决相关工程技术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议工程类专业有80%以上毕业设计(论文)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全过程。
(2) 核心课程设置。核心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含实验)的学分应不低于总学分的15%。国家标准建议各高校专业应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满足学生继续深造与就业的不同需求为导向,将专业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组合成核心课程,将核心课程根据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形成的规律,并适当增加本校特色内容,构建优势特色课程,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国家标准建议各校结合本校的特点选择若干门课程构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国家标准建议的核心课程有“服装材料学”“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裁剪”“成衣工艺学”“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生产管理”等。
国家标准建议核心课程不得少于5门,最好有10门左右。核心课程的具体名称、学分、学时和教学要求以及课程顺序等既要基于国家标准,又允许各高校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自主确定。鼓励高校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以满足各校特色发展和吸收国内外经验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自主学习机会。
国家标准把纺织服装类专业基本学制设定为4年,毕业总学分设定为140~180,推荐学分为160左右,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教育部财政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近年对全国高校财政类专业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财政类专业的平均总学分为165.5[5]。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努力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大空间,一些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认为,减少总学分和压缩课内学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如济南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2017级学生的毕业总学分规定为150学分。基本学制4年,主要是考虑到即使课堂教学可以集约方式完成,但实践教学环节的总时间一般不宜压缩,各实践教学环节在育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纺织服装类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1602)也可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如闽江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现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考虑到不同类型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差异和所设专业培养规格与要求差异的实际教学需要,总学分给出了较为弹性的要求。国家标准中总学分包含课堂教学、实习实验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国家标准建议理论课教学通常每16学时记1学分,集中实践环节1周为1学分。实际上,为把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实落细,加强知行合一训练,专家建议课堂理论教学、独立设课实验、课内实验和课内实践均为16学时计1学分。常熟理工学院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理论课与实践课均为16学时记1学分,课程总学分统一为165学分。
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本专业人才培养、组织教学活动的最基本依据[6]。大学生的成长实际上是在三个课堂中完成的:第一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多指校内按照教学计划执行的课内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多指校内的各种课下活动,如学科竞赛、文化素质教育、课外创新性科技活动等;第三课堂多指走出校门的各类实习和社会实践。三个课堂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打造了大学生全方位的立体课堂,使得大学生在第一课堂学的知识能够在第二、第三课堂得到巩固、应用和拓展。所以,大学生在完成第一课堂学分的同时,必须要完成第二、第三课堂规定的学分,这样才能够达到毕业要求。
遵循人才培养规律,面向市场需求,对接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编制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产业优化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推进我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更具特色、更有质量,依据教育部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我校正在制定新时代本科各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出台新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