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晋华
(山西省大同市林业种苗管理站,山西 大同 037000)
该区位于本市盆地的西北缘,面积9.1万hm2,东西长43 km,南北宽42 km。辖3镇7乡,190个行政村,总人口29.2万人,农业人口22万,耕地面积27 993 hm2,农民人均耕地0.1 hm2。境内地貌以平川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为山地、黄土丘陵地,占全区总面积55.52%;南部、东南部为平川区,占总面积44.48%。地处黄土高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林业用地3.2万hm2,其中有林地0.57万hm2,疏林地0.07万hm2,灌木林地0.37万hm2,未成林造林地1.19万hm2,苗圃地33.3 hm2,无立木林地6.7万hm2,宜林地0.96万hm2,林业辅助用地20 hm2。森林覆盖率10.18%。年平均降水量380~400 mm,无霜期123 d,年平均风速2.9 mS-1。大风主要集中在春季,沙尘天气每年多达40多d,其中5级左右20多 d,6级左右15 d,7级左右5 d。该产煤县区煤矿林立,煤矿鼎盛时期大小煤矿共170多座,掠夺式采煤带来的后果就是采煤区大量沉陷、地下水系及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综上,该区地面森林植被稀少,气候变化激烈,旱、涝、雹、风、冻等自然灾害频繁,是晋北地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也是全市重点的防沙治沙工程项目区。
该区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主导进行能源基地建设,为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历史性贡献。同时煤炭资源的大面积、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导致全市范围内出现了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局面,生态系统失衡问题进一步突出。
煤炭开采及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对本市特别是城区周边林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负面影响较多。主要表现在降低了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生产能力,大量消耗了森林资源,增加了造林绿化成本,加大了管护难度、减少了湿地、加剧了物种的灭绝速度。
该区2013—2015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范围包括7个煤矿乡镇和2个无煤矿乡镇。共争取中央投资561万元。3年间,该区共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0.24万hm2,其中人工造林0.1万hm2,飞播造林0.03万hm2,封山育林0.1万hm2。全面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过程中,实现了煤炭开采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使项目区范围内因多年煤炭开采造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损害得以恢复和提高。通过项目建设,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增强,矿区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得以改善。
根据规划区的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资源情况等自然特征,生态环境脆弱程度及破坏类型,区位的生态重要性,环境治理的紧迫性进行分类。划分为严格控制区、重点治理区、一般治理区三个类型。
该区域包括:(1)云冈国家森林公园;(2)贯穿东西的十里河。主要是对现有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管护手段,通过严格封禁、人工促进,利用森林自我修复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全面恢复。
该区域涉及7个重点产煤乡镇。以保护和治理并重,通过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措施,采用高标准、新技术、高投入的手段,尽快恢复森林,使破坏区域得到治理,生物多样性得到较好保护。
该区域包括除严格控制区、重点治理区以外的其他2个乡镇。该区域以治理为重点,大力进行人工造林,搞好矿区周边绿化,恢复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5.1.1 人工造林 春季造林时间为每年3月20日—5月20日,雨秋季造林时间为7月25日—10月20日。春季造林一般在上一年秋季整地,雨秋季造林一般在春季造林结束后开始。由于南郊区属城市近郊,所以造林地以15°以上的坡地为主,选择鱼鳞坑整地,规格为80 cm×60 cm×30 cm,密度为3 m×3 m。由于采煤沉陷区地下水破坏严重,所以造林树种选择上坚持使用耐寒耐旱树种。乔木造林树种一般选择2+3营养杯油松,灌木一般选择紫穗槐、柠条。
5.1.2 飞播造林 全部为人工模拟飞播造林,整地及栽植要求参照人工造林标准。
5.1.3 封山育林 封育对象一般为疏林地,灌草覆盖度为15%左右。封育方式为全封。通过人工辅助造林促进林地天然更新,封育年限为7年。人工辅助一般为人工补植补造和围栏。在临近居民区及易遭人畜破坏的地段用铁丝网围栏,在其他地段及路口建立标志,立碑,常年派专人管护。
依托京津风沙源工程,全区形成了1 333.3 hm2规模的红桃山采煤沉陷区精品造林片区、高山镇0.2万hm2采煤沉陷区治理片区和0.13万hm2的大西山植被恢复精品林业片区,不仅有效改善和恢复了采煤沉陷区的脆弱生态,同时也成为大同市城区周边靓丽的风景线和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与工程实施前相比,治理区林草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土地沙化、荒漠化扩展势头得到明显遏制。
监测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南郊区每年沙尘天气(沙尘暴、扬沙、浮尘)日数21 d左右,受害乡镇77个,现已减少到4 d左右,受害乡镇67个,呈现出发生时间推迟、结束时间提前、沙尘强度减弱的趋势,从原来的沙尘“加强区”转变为“减弱区”。同时,空气质量实现了质的提升,二级以上良好天数逐年递增,由2006年的239 d递增到2017年的304 d,比全省平均数多103 d,空气质量连续4年领跑全省,比第二名多58 d。沙尘天气日数的减少和空气质量的提高与近年来森林总量的快速增长密不可分。
大规模造林绿化,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发展经济林和培育林木种苗花卉的直接收益,也提供了从事造林劳务获取工资性收入的机会。直接参与造林工程的农民日工资都在百元以上,年人均增收6 000~8 000元,实现了劳动力就地消化,带动了当地的脱贫攻坚。
该区2013—2015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林业项目实施方案,根据林沙发[2002]71号文件《京津风沙沙源治理工程(林业部分)县级作业设计技术规程》编制,在前几年作业设计及具体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充分论证提出的,并且重点针对该区采煤沉陷区进行了生态植被恢复,经济效益显著,生态和社会效益明显,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缓减京津风沙侵蚀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有利于当地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该区2013—2015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区林地面积增加0.24万hm2,通过了省治沙办组织的工程验收和国家林业局组织的工程核查。风沙危害得到了有效减缓,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带动增收效果明显,为京津风沙源治理起到积极作用,减缓了京津地区风沙侵蚀压力。为全省乃至全国利用治沙工程进行采煤沉陷区生态植被恢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实施方案科学,项目布局合理,可操作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