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引领高校思政教育的多维透视*

2018-04-03 09:38:32秦苗苗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政

秦苗苗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作为体现综合国力重要指标之一的高校实力,对科学、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祝贺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的致信中强调:“当前,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1]最近公布的建设国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计划对于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政领域指导地位的内涵结构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指导性地位,保证了思想政治工作方向和方法的正确性,从而促进了高校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为党和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两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各个领域,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其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其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也是对高校学生生活和发展最具影响性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系统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总结的理论成果。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做了新的表述,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中国梦”“四个全面”“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思想,更加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凝结了中共历届领导集体不断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各个历史时期“对人的存在品性、生活样态、精神世界、心灵秩序和价值追求等的科学把握和有效引导……也是引导人们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2]。而这些契合时代发展的理论,也正是高校学生迈入社会、参与国家建设所迫切需要掌握的知识。

高校学生可塑性较强,青年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对其以后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各个高校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沿阵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运用各种途径和载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贯穿学生教育全过程。目前,本科、研究生阶段均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公共课程,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养成正确思想、塑造高尚灵魂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夯实建设祖国和贡献社会的基础认知。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政领域指导地位面临的新挑战

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5年我国在校全日制学生(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约有2816.44万人[3]。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特别是本科生,思想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生理、心理正在发生剧烈变化。这就需要高校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根据青年的生理、心理特点来开展。高校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早日成为国家建设栋梁。然而,现实教学实践效果并非尽如人意,工作中面临很多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实诉求突增,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内容受到挑战

当前高校学生出生在国家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时期,经历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福利与冲击,崇尚创新和自由,想要实现全面的发展。新一代青年的时代诉求,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问题和新挑战。这里面既有诸如家风、孝道、婚恋观、学术道德等老课题新变化,也有裸贷、网络消费、信息辨识、网络世界等新问题新挑战,亟需思政教育工作者及时正确引导。显而易见,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修养知识已不能完全满足指引学生的需要,必须与时俱进。

(二)国外意识形态形式多元、影响多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作用受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调整,思想文化生活日益活跃且不断衍生。同时,国外意识形态文化霸权强势,以多元形式相继涌入并与国内新形势下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碰撞,使得高校面临强烈冲击。这对尚未形成正确价值观且不具备成熟辨识能力的高校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如若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就可能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偏差。

(三)网络领域话语权泛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形式受到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速,互联网和物联网实现了线上线下联通,网络世界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平台。但网络世界话语权日益泛化,各种新媒体不断向人们推送花样繁多的信息,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利益体肆意发布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信息。虚假、诈骗、涉黄、暴力的资讯对部分学生产生不良诱导,影响其身心健康和价值取向。另外,一些技术助力和挑战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宣传形式。网络、移动技术以及基于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网络教育资源(如慕课),为随时随地进行廉价甚至免费教育提供可能。发达的搜索工具可以便捷地帮人答疑解惑等,知识的传输、搜索、获取、分享变得异常容易。以往单一的课堂讲授已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亟需改革。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政领域指导地位面临现实困境

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目前已经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落实效果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需要强化改革的深水期。

(一)少数思政课教师单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重教条,轻精髓

课堂上少数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解仅停留在宏观思维的层面,观点概念平铺直叙,教学手段形式单一,教学内容脱离实践,教学过程时效性差,从而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被作为圣坛上的经典陈列,成为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的理论学术,学生们或仰视不得其精髓,或漠视不屑于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没有得到体现,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未起到实际作用,对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发展也未起到助力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单纯为完成工作任务而进行思政宣传,重形式,轻实效

当前很多辅导员在自我角色定位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认为主要工作是做好学生日常管理、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活动,却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导致这样的结果有多方面因素:一是辅导员队伍素质不高,人员不稳定,结构不合理,待遇不够高,年龄普遍低,工作阅历少,部分高校辅导员工作由兼职教师或学生来做,配比距1:200的要求仍有差距,严重影响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二是辅导员工作主动性、创新性不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与学生形成互动,尚未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形成合力。

(三)高校学生单纯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思政课学习,重强记,轻领会

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误解,认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学,一直靠考前的突击复习应付考试。上大学后又没有了升学压力,面对思政理论课,要么逃课不去,要么课堂上看其他图书或手机,与教师缺乏必要的交流互动。即使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生学习目的也不明确,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思想觉悟,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仅仅是为了能够通过考试,拿到学分。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政领域指导地位的逻辑必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政领域指导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逻辑必然性。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政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实现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的现实诉求

高校学生是同龄青年中文化水平较高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是一个有文化有技能的群体,正处于思想形成期,其思想状况和精神风貌直接影响到能否健康成长且良好发展,能否自觉与消极反动思想划清界限,以及能否始终与国家发展方向和人民福祉需求保持密切一致。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政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明确高校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政治指引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的指导思想[4],旨在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为高校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指明前进的方向。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政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学生构建正确的哲学思维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5]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好的教科书,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理想信念,养育爱国主义情怀,提升道德境界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政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保证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双一流” 高校建设大幕正式开启,“这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部署的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进入正式实施阶段,也标志着我国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入了新阶段”[6]。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双一流”高校的过程中,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哲学智慧给予具体工作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扎实推进建设进程。

综上,当前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全体高校工作者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同时在工作中创新理念、手段、方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培育优良校风、学风。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校“双一流”建设结合起来,早日建成“双一流”大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EB/OL].[2017-11-02].http:∥news.xinhuanet.com/2017-10/03/c_1121760314.htm.

[2]魏泳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体验[J].思想理论教育,2016(8):49-55.

[3]中国统计年检(2015)[EB/OL].(2016-10-03)[2017-11-02].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6/indexch.htm.

[4]曲建武,谭月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效的“三个重要”的立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97-99.

[5]陈宝生,全面系统谋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切实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引向深入[N].中国教育报,2017-01-13(1).

[6]练玉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怎么建[N].光明日报,2017-9-23(8).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