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大学生英语听力课程一直被学生及老师认为是效率低、成绩提高慢、难度大的一门课程。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如果教师只关注听力练习题中学生给出的答案正确性,那么课堂进程会非常顺利,基本能够非常快地完成预定内容,但最终对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能力帮助不大。同时如果频繁地重复播放听力录音素材,容易使大部分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打击学生积极性,听力能力稍弱的学生更会放弃作答。而如果教师太过强调听前单词讲解,句型分析,则会误导学生侧重于课文中单词的学习,本末倒置,忽略听力练习的学习。笔者也发现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内容能够在更短时间内更好地作答,给出得当的回应。反之,学生对自己没有接触过的背景、不熟悉的材料,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分析,理解上也更困难。所以,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并理解听力的输入过程,掌握听力学习的技巧,提高听力答题水平,并最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听力的兴趣,改善英语听力的能力,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的分析,找到学生的认知途径,帮助学生理解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意义,进而更好地提高英语听力理解的水平。
“图式”理论是大脑对情景的构建和反应。这样的反应能够帮助人们更直观地理解世界,接收信息。认知理论认为,图式是认知的基础,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即图式)联系起来[1]。
Rumelhart认为,图式理论是一个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2]。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够听说,并实现互相交流,是因为人们不但掌握了单个的词的发音和意义,还能够对这些单个的词构成的语音链、语块代表的意义进行构建和分析,利用大脑中先前已经存在的信息范畴对新信息进行比对、验证和重合,最终理解了说话人想要传达的信息进而实现沟通和交流。所以,人们在对英语听力理解进行研究时是离不开对图式理论的学习的。简要地说,图式理论是一种信息知识体系,主要依据人们的社会生活经验形成。认知理论充分说明了图式是大脑认知的关键,人们在接收和分析信息数据时,有必要将大脑内已有的信息和新接收的信息进行搜索匹配。所以按照图式理论,听力理解过程中信息接收和分析匹配过程完全符合图式理论。根据对图式理论的研究发现,背景知识对于帮助理解听力素材有积极的影响。
Carrel和Eistenhold曾经说过,语言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习者所具有的背景知识所决定的,听力信息接收者对所听材料的背景越了解,那么就越能够正确处理所得到的信息[3]。根据Cook对图式的描述:人们头脑中的先存知识,背景知识[4]。人们就可以理解为图式是将接收到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并随时调用,继而与新信息进行匹配和加工供人们参考认知。那么,听力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听力接收者将听到的信息与大脑中已存的信息进行匹配再加工,从而达到理解听力素材的过程。那么如果听力接收者大脑中已存的信息或者图式信息越丰富,对听力的理解度就会越高。
听力教学中的图式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听力进行影响: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4]。
语言图式指的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词汇、语音、语法、句型等涉及语言使用的载体。而学生在校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语言使用中词汇、语音、语法等方面的学习。无论是大学英语还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都会从英语的音标,单词的发音、拼写,英语的基本句型,基本语法等方面进行学习。这些语言能力的学习和掌握能够帮助学生熟练使用语言。在听力教学过程中,上述提到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够对学生在理解听力内容的过程中提供最为基础的帮助。
例如学生在听到下列对话:
M:Excuse me,do you have change for a ten-dollar note?I need to pay the parking meter.
W:I’m sorry,but I think you can get it through the money changer in the shopping center across the street.
Q:What is the man trying to do?
在上述对话中,如果学生不理解“change”在这个对话中有“零钱”的含义,只知道它有交换的意思,那么不能选择相对应恰当的词汇意义,就不能够在大脑中建立连贯的图式,继而对整个对话的理解就会有困难。而不能理解对话,谈何正确地回答对话后面的问题呢?
内容图式在听力理解中指的就是听力素材的主题和所涉及的内容。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是学生们熟悉的主题,而问题又刚好是根据主题背景考察普遍性问题,或者在他们听力能力范围内,那么学生们作答的正确率就会普遍较高。例如下列对话:
M:Excuse me,do you have change for a ten-dollar note?I need to pay the parking meter.
W:I’m sorry,but I think you can get it through the money changer in the shopping center across the street.
Q:What is the man trying to do?
同样以这个对话为例,笔者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讲过目前在我们国内还不普及,而频繁出现在英文电影中的“Parking meter”这个单词的含义。那么学生在听到这段对话的时候,就会知道该词指的就是欧美国家街边的汽车停车计时器。通过这一背景知识的补充,学生就会自动补充完整对整个对话的图式理解。英语学习不单单是学习它们发音、词汇、语法,也不单单是这个内容的简单堆砌,他的文化、他的宗教、他的风俗习惯等等都会在语言中有所体现。所以,背景知识越丰富,语言学习效果就会越好。而在听力理解学习中,学生就会越好地习得相应的知识。
综上可以看出,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是相辅相成的,相互补充。只有主题背景文化知识,没有语言知识寸步难行,而只有语言知识,学生学到的就不是有生命的语言,而只是语言符号。
在我国的听力教学中,用来检测听力学习效果的办法是考试。所以无论是听力教程还是听力课堂学习都相应地形成了一套固化的模式来应对测试,即听一段对话或者独白,提一个问题,学生给出正确答案,最后由教师给出正确答案。无疑,要想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测试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但是由此造成的英语听力学习模式急功近利化、单一化,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将听力信息碎片化,破坏了听力信息图式的完整性,从而影响了听力效果。
为了改善目前听力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督促学生多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做到与外界紧密联系,多了解自己生活以外的世界,扩大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具有社会性,而只存在于课本中、课堂上的语言只是一系列有规律的符号,而人们生活中要使用语言表达观点,与人沟通,与世界相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果想要良好的沟通,文化背景知识在其中就会起到辅助作用。这就要求在英语听力学习过程中需要扩大学生各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存足够的图式,来应对听力素材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场景。例如下列一段听力素材:
Each part of the world may have its own Christmas traditions.In many countries,gifts are exchanged on January 6 to mark the Epiphany.On January 5,the eve of Epiphany,children in Spain leave grain in their shoes for the Wise Men’s Camels.
大多数中国大学生都知道西方的圣诞节,所以他们在一听到单词“Christmas”时,为了更好地理解该段听力材料,大脑自动就会激活关于圣诞节的知识框架,以自己具备的图式来匹配接下来要听到的听力内容。但是,当学生听完该段对话,却发现自己没有相应的图式框架与之相匹配。问题就出在单词“Epiphany”上,学生不了解另一个重要的节日“主显节”,所以,接下来的信息处理就会显得困难重重。所以,不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就一定会影响学生理解听力材料的正确性和速度。
其次,学生们在听英语听力的时候普遍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策略,即听词辨音,然后把他们听到的一个个单词串起来去理解整个句子和语篇。但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一旦遇到没有听懂的单词,就会被卡住,思维就会停下来搜索该单词的对应意思,结果就是跟不上录音播放的速度,最终影响整体的听力效果。所以笔者认为,应该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图式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图式对将要听到的材料进行分析、匹配,提高自己的听力效率,提高听力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注意文化背景信息对听力理解的影响。当相关图式信息被激活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所具有的背景知识来对听力材料进行预判,从整体上对听力素材进行理解,避免了将文章碎片化,将听到的信息及时进行纠正和匹配。
最后,也是听力理解的基础,就是听力理解的语言图式对学生也同样重要。如果语言是一座大厦,那么词汇、语法、句法就是大厦的基石,没有足够的语言储备,只是一味强调扩充学生的内容图式,那么大厦也不会建得牢固和高大。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积累足够的词汇,这样在听听力的过程中,就能够更快地激活大脑中储存的相关图式,达到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听力素材的效果。
影响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涉及的因素很多,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对听力能力的影响而忽略其他方面。但是,图式理论为人们改善英语听力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因此,如果能够在今后的听力学习中恰当地引入图式理论,一定可以有效地改善英语听力学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