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创新

2018-04-03 08:38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传统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 芜湖 241000)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人文化成”的略写词汇,乃“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至,人文也;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出自易经。对于给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想这似乎是非常艰难的。翻阅典籍、查阅资料,对文化的定义无非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泰勒曾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内在的复杂整体[2]。虽然这是泰勒早期的经典学说,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对文化的定义是狭义的。广义的定义则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我看来,文化是必须要经过千千万万年的发展才可以形成,时代背景、自然环境等一切因素都对它有着微弱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不是深刻显而易见的。故而文化是一个极有底蕴的词汇,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经过数千年的大浪淘沙,所遗留下来的文化想必是极为丰厚和富有内涵的。从老祖先那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更是如此,它包含着时间的冲刷、历史的沉淀。在这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年代,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知识的更迭坂上走丸。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似乎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消失殆尽。但这也给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越来越快的发展速度,使得人们更愿意着眼于未来,囫囵吞枣般的去吸收新锐知识、科技。而越来越多的文化则消失在快速发展的世界中。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以下简称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个体等所视为有关于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现形式、表演和知识体系等与之相关的工具、文化场所等。各个团体随着他们所处环境、历史的变迁和与自然界相互的作用不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改变创新,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从而可以代代相传继承下来,同时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认同感,进而促进了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如若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成一个硕大的同心圆,那么它有着三个不同的层次,表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结构层是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这种环境不仅仅是指气候,当时的经济、科技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核心层是价值观念,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这些是非遗的核心部分。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化的冲击、商品化的影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本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地,正在慢慢走向消亡。在祖先遗留下来的众多文化遗产之中,非遗文化是其中闪闪发光的宝石,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文化领域中显示成就的重要标示之一,它有着巨大的意义,在研究性上,不仅仅是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且对于面向世界展现中国风韵、丰富世界文化有着重大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它的文化意义至少有四点:(1)它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中有着无以复加的地位;(2)它在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无可比拟的体现方式;(3)它是人类文化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4)它是人类文化中其他文化的肥沃土壤。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通常,我们都在呼吁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词似乎是对于弱者来说的,用于非遗文化,本身也就说明了它的脆弱性。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发展周期,出现、发芽、成长、消亡。在这样一个发展周期当中,“非遗”如若没有足够的生命力,依靠自己“的独特魅力”发展下去,那我们现今对非遗的关注和保护也无法拖延非遗垂死挣扎的时间。当“非遗”无法凭借自身魅力吸引后人自觉传承而是需要借助外界力量被动的保存时,那么我们要思考这样的精心维护可以持续多久?当“非遗”只有依靠申报的方式才可以得到社会的关注来维持生命力的话,那么我们要思考还有多少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偏远山落里苟延残喘直到消失殆尽?

其实,一些被发现的,已经列入国家非遗名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飞速的消失,多少白发苍苍的传承人在苦苦支撑。“非遗”的消失是有众多因素,即便国家政府重视,出台政策帮扶、给予资金扶持,但大部分的非遗文化分布在农村地区。我国政府将实现由管理型政府过到服务型政府。而农村地区又是公共服务体系极其薄弱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当前形势险峻、任务紧迫[4]。即使政府的大力推广使得“非遗”有了一丝活力,但“非遗”内在所包含的精神是否真正领悟并弘扬散发?再者,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人们的文化消费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增强,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将目光瞄准在五光十色的大都市。正如前文所说,大部分的非遗文化分布在农村地区,生活环境等自是比不上繁华都市,故而现今非遗的传承也是一项令人头痛的问题。有多少“绝活”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永远消失,载入史册的。在经济主导的全球化时代,“非遗”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经济问题。政府的资金帮扶是有限的,在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面前,国家的帮扶资金显得心余力绌。应该极力推进“非遗”的文化竞争力与吸引力,从而拓展市场和获取收益。对于艺术实践类别的市场化,政府也需要给予一定的帮助:首先是创造市场,分步骤分阶段地做出一些有利于非遗文化发展的规定,帮助非遗文化在市场中站住脚。其次是给予一定的补贴,对进入市场的文化遗产,在初期阶段政府给予经济资助。再者是管控好进入市场的商品,应当是有品质的商品在市场中售卖。再者,应该管控进入市场的“非遗”商品,现今在市场流通的很多“非遗”商品,不是造价昂贵、无人问津的奢侈品,就是粗制滥造、设计低端的廉价品。

4.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

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现今面临的一重大问题,这个现实问题如鲠在喉,犹如倒悬之危。“地球村”的出现导致了各个民族特有的个性、文化和艺术逐渐消失殆尽,人们从开始对此现象的不以为然逐渐变成现今的密切关注。越来越多的群体或个人开始重视文化、艺术的消失。传承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学习和发扬的过程,在其过程中,不仅仅要学习它的表现形式,也要熟知非遗文化的起因由来、历史背景等,更要关注于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想要延续的意义。老祖先用这样的方式寄托了什么寓意,是祈求风调雨顺,还是驱恶除魔,或又有着其他美好憧憬。在培养非遗新一代传承人时,不仅仅要注重外在技艺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内在修养。对非遗文化仅仅继承是不够的,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的变化,如若有着发扬传统文化、弘扬非遗精神的志愿,那么必须要将本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这种结合并不是生拉硬套的,而是融会贯通的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即要符合现代全球化的潮流,也要有传统文化的内涵。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更迭,这对非遗的发展有利有弊。以传播学的角度,借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周波教授的论文加以阐述,“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实际上就是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的有效传播问题。从传播学的角度上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必然带来传播媒介的更新细化和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这些无疑能够加快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的传播速度,提高传播效果”[5]。当今世界的快速发展对“非遗”的传播是有着显而易见的推动作用。但弊端也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的设计为了融入主流,追随西方的发展脚步,而丢弃了多少传统艺术。或者对于传统艺术的学习借鉴如同囫囵吞枣,不了解背后所隐含的寓意。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设计只有经历“质变”,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存活,从而发扬本土文化精神和延续传统手工艺。只有坚持将文化内涵与传统工艺融入设计之中,才能保证中国设计在国际竞争中保占有一席之地。所以,若想将非遗传承发扬,是需要多方常大数年、甚至于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5.结论

无论今后的世界如何变迁发展,必然发展趋势就是全球性和地域性相结合。如何在保持大统的情况下,弘扬名族传统文化、发扬名族独特技艺才是关键。但仅仅是固守成规的又是不够的,会很快的被淹没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可以吸收学习传统“非遗”文化的精髓,又可以融会贯通的用于当代设计之中。即可以继承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又可以继往开来的开拓创新,跟随世界发展的脚步,让“非遗”不再是造价昂贵的“奢侈品”亦或是粗制滥造的“地摊货”,而是有着精致外表和浓厚底蕴的设计品。这才是我们如何继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周鹏鹏.《易经》[M].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

[2]爱德华·泰勒著,蔡江浓译.《原始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M].2003.

[4]王天祥,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与困境[J].重启文理学院学报,2006.

[5]周波.对话与倾听_当代语境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

[6]黄胜进.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价值考[J].青海名族研究,2006.

[7]张明.非遗传承创新语境下的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

[8]黄楚峰.天津非遗文化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传统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