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端
(四川文理学院 党委办公室,四川 达州 635000)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访谈录在《学习时报》连续刊载,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出版发行后,全党、全国上下掀起了热议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经历与优秀品质的热潮。《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用真实的事例,生动地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在梁家河的艰苦生活和奋斗历程,为当代青年励志成才提供了鲜活教材,为广大年轻党员锤炼党性提供了生动范本,为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供了珍贵史料。在四川文理学院青年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开展“学青年习近平”教育实践活动,不仅丰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资源,推进“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而且有利于引导青年师生学习青年习近平,在年轻时代磨炼意志品质、锤炼务实精神、培养家国情怀、锻造担当意识,凝聚青春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黄金时期在陕北梁家河度过,他扎根农村,脚踏大地,植根人民,长期艰苦磨炼、曲折奋斗的过程,使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形成了坚强的意志品格、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磨砺了他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青年习近平的成长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当代青年学习的榜样,是教育影响青年的鲜活教材,是滋养青年学子的思想沃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烦恼。在当今纷繁复杂、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历史潮流中,如何找到个人价值的定位与实现途径,是当代青年面临的现实问题。《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讲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少年时代上山下乡,在黄土高原的小山村梁家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故事的一条红线,就是他在融入群众中确立了理想信念,在艰苦环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一旦告别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他就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与执着。这对于加强当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深刻认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握青春前进的方向,坚定四个自信,永远跟党走,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期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始终不渝的信念,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体现了他对“人民”二字的深切体悟和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1]这对于引导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总要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喜欢学习,即使在最苦最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而是扎根基层,积极进取、善于创新、敢于担当,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这恰恰是教育引导青年珍惜青春韶华,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生动案例,是引导青年认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既博览群书,又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的光辉典范。
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是青年习近平的优良作风,他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靠踏踏实实干出实绩,体现了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扎实干事的务实作风、踏实做人的高尚品格。这对于教育引导当代青年珍惜大好机遇,培养坚毅品质,认真学习,增长才干,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为实现人生理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
学习青年习近平要善于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历程中领悟他的思想历程,从大视野、大环境、大格局去认识他的青春岁月,从源头上理解和领会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从陕北梁家河到河北正定,从河北正定到福建宁德,从福建到浙江再到上海,最终当选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纵观他的青年时期,主要扎根在基层,与人民群众一起面对风吹雨打,体味酸甜苦辣,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他始终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在梁家河插队期间,带领乡亲打水井,建铁业社、缝衣社和磨房,试办沼气池,通过苦干实干,改变梁家河落后的面貌。繁重的劳动之后,在低矮昏暗的窑洞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大量历史文学著作,分析对比和剖析现实问题,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梁家河的七年艰苦生活,磨练了青年习近平的意志品格和奋斗精神,使他了解国情,贴近人民,培育了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把“为人民办实事”“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追求目标。[2]我们要深入学习和领悟青年习近平踏实干事、勤奋好学、志存高远、一心为民、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在艰苦的环境中锻造钢铁般的担当精神、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和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引导青年在思想多元的复杂环境下,坚定理想信念,扎根基层,勇担重任,让个人梦想与家国情怀、与中国梦同频共振。
青年习近平和当年众多北京知青一样,从大城市来到偏僻落后的农村,真诚地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和挑战,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能吃苦耐劳的“好后生”,[3]闯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完成了人生的蜕变,思想得到淬炼,意志得到磨炼,境界得到升华。我们要引导和教育青年从品读文献、观看视频、交流讨论中学习和品悟青年习近平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刚强坚毅、勇敢无畏的优秀品质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一个人思想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走向社会的第一站,他在这里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他曾说:七年的上山下乡生活,让他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清楚基层是什么样,群众在怎么想,事业该怎么干。他青年时期的学习思考不是在象牙塔,而是在广阔天地中,正如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湖南开展农村调查的经历一样,实现了最为厚实的积累。这些积累,在习近平总书记执政岁月中,与新的伟大实践结合,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理念,产生了改变中国、影响世界、指引未来的精深思想。我们要追寻思想源头,帮助青年寻找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源头和实践开端,深刻理解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渊源和初心,体会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至关重要性,从中品悟习近平从优秀青年榜样成长为大国领袖的内在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历练故事,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总书记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领袖,他对天下苍生的牵挂、对民生福祉的担当,与他长时间、全身心在基层摸爬滚打分不开,是“知行合一”的成果。我们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启发青年学子和青年教师从青年习近平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在学、思、悟、践中培养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树立胸怀天下、心系家国、脚踏实地的理想情怀,保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强烈愿望,把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中去,争做干事创业的时代先锋和优秀青年楷模,奏响青春乐章,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建功立业中留下青春的印记。
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体验式教育,切实将青年习近平的青春奋斗历程、优秀品格和伟大人格等教育内容融入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实践育人和基层党的建设工作,将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
把青年习近平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融入各类课堂教学之中,加强课程资源开发,通过讲故事、讲案例等形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方式方法,使每一堂课都发挥育人功能,使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更好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4]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将“文理青年学青年习近平”实践教育内容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关章节,通过案例教学、专题讲座、实践教学、课堂讨论等,突出讲授青年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中如何坚定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如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树立为民干事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今天的伟大事业和领袖风范奠定基石,让青年在学习中认识到人的成功离不开伟大的理想信念,人的成长与国家命运密切相联,引导青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远大的报国情怀。
“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5]深入挖掘和利用青年习近平身上所具有的文化育人资源,找准切入点,抓住结合点,击中兴奋点,触动关键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主题班会、团日活动,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品读、品悟青年习近平的优秀精神品质。通过“文理青年学青年习近平”专题网站,官博官微易班、学报校报、大学生通讯社、校园宣传橱窗等宣传舆论阵地,推送学习资料,组织专题讨论,展播原创微视频,发布学习心得体会和研讨文章,宣传活动信息,形成线上线下互动、课内课外讨论学习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显性教育与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功能,激发青年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提升教育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他当年在梁家河插队,实际上就是在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那段经历让他受益匪浅。组织青年深入开展实践活动,创新活动载体和方式,拓展活动参与面,让更多的青年在学习青年习近平教育实践活动中自觉向总书记看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的养分,培养厚重的家国情怀,激发苦干实干、艰苦奋斗的昂扬斗志,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思结合、重在实践、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为家庭做实事,在实践中成长成才。[6]
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把学习青年习近平与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广大党员的“四个意识”,增强政治自觉,始终同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对党绝对忠诚。[7]这是对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所有奋斗、所有实践、所有探索的尊重和延续。习近平总书记说:“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我们不仅要青年习近平的成长历程中汲取自身奋发向上的磅礴力量,而且要注重发现身边典型,培育身边的典型案例,注重用先锋理念引领党员思想,善用身边的榜样示范,激励青年奋进,用实绩贡献彰显先锋力量。
开展“文理青年学青年习近平”教育实践活动,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载体,是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引领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各党总支、各部门(二级学院)和党员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部署上来。
学校成立“文理青年学青年习近平”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校班子成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要带头学习,带头讨论,带头实践,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青年树立榜样,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党委宣传部负责牵头,机关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要主动承担工作任务,细化实施方案,针对师生群体的不同特点,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性,精心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活动载体,既分工负责,又通力合作,既把握好活动节奏,做好活动策划,又注重有效传播,扩大教育影响,形成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在全校师生中掀起学习青年习近平的热潮。
善用传统宣传阵地和新媒体手段,强化互联网思维,做好活动新闻、学习体会、学习资料的推送和宣传工作,宣传典型事例,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党委宣传部要及时编印和发放“文理青年学青年习近平”学习读本,整理学习视频,通过官网、官微分享。各党总支(支部)、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要深入开展主题研讨会、专题讲座、报告会、故事会、品(朗)读会、主题班会、社团读书会等,组织师生谈认识、谈体会、谈实践,学深学透,努力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
突出青年习近平奋斗历程中所饱含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品格,把学习教育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让青年师生在学习青年习近平的成长历程和优秀品质中深化对系列讲话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创新课堂教学与实践方法,将青年习近平的优秀品质生动地呈现在课堂教学中,持续强化学习教育的思想价值引领。
努力把教育实践活动与推进“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有机融合,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的经历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党总支(支部)组织生活、党员培养、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持续抓好师生的学习。把学习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将青年习近平的成长经历与优秀品质融入课堂教学,着力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将实践活动做细做实,着力引导青年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将学习教育与立德树人有机融合,渗透到学校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着力推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
为保证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效、深入有序地开展,学校在组织、人员、经费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切实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经费,划拨教育实践活动专项经费,加强预算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加强教师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选送政治素质强、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和创新意识的骨干教师和辅导员到国内外学习深造和实践锻炼,努力培养一支德才兼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引领者和组织者,推进“文理青年学青年习近平”教育实践活动深入蓬勃开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处于“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发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大力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坚定四个自信,以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行动,做出特色亮点,做成品牌示范,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优秀的业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1] 中共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2.
[2] 现在依然需要吃苦精神——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N].学习时报,2017-09-01(01).
[3] 曹文泽.让高校政治工作活起来[N].人民日报,2017-02-13(07).
[4] 张 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5] 贺军科.青年的楷模 学习的榜样[N].中国青年报,2017-09-22(01).
[6] 龚 克.追寻领袖青春足迹 担当时代崇高使命——中央党校举办中青班学员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座谈会[N].学习时报,2017-09-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