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宵 谢鸿昆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8)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的人”的概念进行了科学规定,并指出“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也是社会历史的前提。而“现实的人”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下从事具体实践的人。因此,要准确把握“现实的人”及其在唯物史观和社会历史中的地位,还需要将“现实的人”真正置于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历史活动中来审视。“一带一路”就是这样一种社会历史活动,从“一带一路”把握“现实的人”,既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现实的人”的现实性和唯物史观,也有助于正确运用唯物史观把握“一带一路”这一具体历史活动。
(一)“一带一路”。2013年,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分别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自此,“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被合称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当前中国国家级顶层战略,在此战略中,中国借助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制定相应的国家与国际政策,凝聚沿线国家区域力量,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从而推动当今经济协作与发展、文化包容与文明交流,并实现中国在最新国际形势下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更好地参与全球化进程。通过实施这一战略,中国及沿线国家创造出最好的政策环境,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发展”[1]。其中,政策沟通、设施联通是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先决条件,民心相通既是其他四通达成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四通达成后必然产生的结果。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可以说是重点之所在,达成即可在亚欧非大陆之间的广阔区域以及广大海域范围内的原料资金自由流动,贸易零壁垒,加速经济发展。总之,“一带一路”是“现实的人”实现其现实性的实践活动;是现阶段的“现实的人”为了实现经济要素自由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协调沿线各国经济政策,以进行更好的区域合作、打造区域经济合作架构的产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活动方式。
(二)“现实的人”。“一带一路”的提出及实施无疑离不开人,离不开“现实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和唯物史观的前提,他们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P23),“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P30)。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现实的人”主要有三方面的内涵:其一,现实的人首先是从事感性活动的人,即从事实践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2](P23)而“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2](P24)。这里,“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或“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即实践。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人成为现实存在,并得以生存和发展,所以“现实的人”是首先实践的人。其二,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其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7)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而“现实的人”“不是某种处在虚幻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P30)。这就是说,“现实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处于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化了的人。其三,现实的人是处在历史条件下的人。马克思认为,人既是历史的前提,又是历史的结果,正因为人是历史的人,所以才能在发挥创造性的同时,还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而不能随心所欲[3]。“这些个人……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2](P29),“个人是什么样的,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2](P24)。当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决定了现实的人的活动范围和发展限度。
(三)“一带一路”与“现实的人”的关系。从前文可见,“现实的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实践的人,而“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而已”[4],人在追求自身目的的同时创造了历史,人既是历史的前提,又是历史的结果。“一带一路”也是历史活动和条件,其提出和成为现实都离不开“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反之,“现实的人”则在“一带一路”的具体实践中实现了其现实性,并受到“一带一路”的影响,成为“一带一路”中的“现实的人”,成为处于特定社会关系的从事特定实践的人。即是说,“一带一路”中的“现实的人”,不仅其实践带有“一带一路”的特色,其社会关系也具有“一带一路”的特色,正如我们在下文所具体展开论述的。
“一带一路”中的“现实的人”和任何“现实的人”一样,从事着创造物质生活条件的实践,但这时的实践有着“一带一路”的特色。
(一)“一带一路”中“现实的人”的实践的指导思想。今日中国借助丝绸之路这一已有历史影响力与知名度的历史概念来为“一带一路”这一顶级国家战略命名,一方面是中国此次战略的目标实施区域与古丝绸之路覆盖区域重合;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可以借古喻今,借古丝绸之路之精神,明今日“一带一路”之“心迹”——在和平互助精神的基础上实行友好的经贸交流合作。“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的“现实的人”,在实践过程中,已然被打上了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烙印,而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指导下进行感性活动。丝绸之路精神成为“一带一路”中“现实的人”的指导思想、活动前提。此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现实的人”在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下,还坚持以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坚持市场运作、坚持互利共赢的共建原则[5]为指导。以上指导思想带有鲜明的“一带一路”特色,从而“一带一路”中“现实的人”的实践也带有“一带一路”特色。
(二)“一带一路”中“现实的人”的实践领域及目标。人在追求自身目的的同时创造了历史,“一带一路”中的“现实的人”在追求区域发展的目标的同时创造了“一带一路”并使之成为现实。追求区域发展的大目标在“一带一路”的具体实践中,被具体化成了不同领域内的小目标[6]。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2017年5月10日发布《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明确了“一带一路”的合作领域,并指出了每一领域内的小目标:第一,基础设施领域,其目标包括对接建设规划、衔接质量技术体系、促进运输便利化、推动项目建设、联通能源设施、打造信息网络。第二,经贸合作领域,其目标包括密切经贸联系、构建“一带一路”自贸区网络、推动贸易便利化。第三,产能与投资合作领域,其目标包括扩大合作共识、共建合作平台、促进投资便利化。第四,金融合作领域,其目标包括加强金融合作机制对接、打造新型合作平台和创新融资机制、深化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合作、扩大本币互换与跨境结算、加强金融监管合作。第五,生态环保领域,其目标包括建设合作平台、推进水利合作、加强林业和野生物种保护合作、推动绿色投融资、应对气候变化。第六,海上合作领域,其目标包括教育文化合作、科技合作、旅游合作、卫生健康合作、救灾、援助和减贫互助、便利人员往来。[5]这些领域和目标无疑带有“一带一路”特色,从而“一带一路”中“现实的人”的实践也带有“一带一路”特色。
(三)“一带一路”中“现实的人”的实践内容与机制。“一带一路”中“现实的人”的实践内容涵盖从经济到人文的诸多领域,包括经贸领域、投资领域、金融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海上经济领域、生态环保领域、人文社会领域等,范围广而不失深度,并有相应的实践机制支持。“一带一路”中“现实的人”实践机制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的特点,包括双边合作机制、多边合作机制、相关国际论坛及展会这几种主要形式。“一带一路”中“现实的人”实践机制不仅有官方合作机制,也有着民间合作机制,实现了政策的良好沟通,使得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成为可能。此外,在“一带一路”的计划规划中,不仅有国家级的计划规划,也有大量以省、区、市为制定主体的计划规划,这就使得各项计划规划更有针对性,为“一带一路”中“现实的人”实践机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以上实践内容与机制同样带有鲜明的“一带一路”特色,从而“一带一路”中“现实的人”的实践也带有“一带一路”特色。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主要是物质关系、思想关系和交往关系。“一带一路”中“现实的人”也具有这几方面的社会关系,但被打上了“一带一路”的烙印。
(一)“一带一路”中“现实的人”的物质关系。“一带一路”中的“现实的人”的物质关系最主要的就是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等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短期内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还不至于改变生产关系的性质,但“一带一路”使生产关系在细节上不断得到相应的修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沿线地区的交换关系也由于政策支持及沟通便捷等便利条件而扩大交换关系的实施范围,使得生产过程中的活动与能力的交换、产品的交换更为便捷,扩大了生产的范围。贸易畅通更使得消费关系趋向便捷化、多样化,个人消费快捷的同时,也方便了“一带一路”涵盖范围内的社会消费。总之,“一带一路”中“现实的人”的物质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和消费关系,因为“一带一路”而更具国际性。
(二)“一带一路”中“现实的人”的思想关系。“一带一路”以物质关系为目标和主体,这就决定了“一带一路”中的思想关系都需要围绕、服务于“一带一路”中的物质关系。“一带一路”中的思想关系主要包括政治关系、文化关系、道德关系。在政治关系方面,大量双边协定、多边协定签订,为“一带一路”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以省、市、区为制定主体的政策使得“一带一路”的施行更有针对性。在文化关系方面,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辟“一带一路”展映单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共申报1016部影片,数量占申报总数四成;“一带一路”相关纪录片在沿线各国上映,促进了各国人民了解相关知识,促进民心相通;中国与沿线国家积极申报有关丝绸之路的世界文化遗产并取得成功;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制定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在沿线地区新建了一批孔子学院[5]……这些文化关系都起到了扩大“一带一路”影响范围、促进沿线国家地区的人民心意相通的作用,进而有力促进了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在道德关系方面,“一带一路”遵循“坚持开放包容、坚持互利共赢、坚持市场运作、坚持安全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和谐发展”的合作原则,共同道德价值观的树立,大大减少了“一带一路”中“现实的人”的实践的思想障碍,这一道德关系无疑在总体上指导着“一带一路”的物质关系走向,起到了积极的反作用。以上的思想关系突破了地区限制而具有国际性,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现实的人”的交流,大大提高了“现实的人”的实践成效,具有鲜明的“一带一路”特色。
(三)“一带一路”中“现实的人”的交往关系。物质关系、思想关系主要涉及人与人相互作用时的共性方面,而交往关系则更多的体现个性与情感性。“一带一路”的开放性、灵活性、持续性、地域广阔性等特点,使得“一带一路”中的交往关系相应具有了复杂性。首先,“一带一路”中的交往关系既有同一国家地区之间的,也有跨国家地区的;其次,“一带一路”中的交往关系,大部分是在物质关系中,也就是生产关系中建立的,还有一部分是在“一带一路”中的思想关系中建立的。“现实的人”在“一带一路”中进行实践以创造物质生活条件时不可避免地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加强了交往关系。在政治活动中两国外交活动时具体的代表人之间的接触,或是法律关系中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具体制定人员之间的交流探讨,又或是“民心相通”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的个人交往等,都会产生、加强相应的交往关系。而这些交往关系显然具有国际性、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带有鲜明的“一带一路”特色。
总之,“现实的人”需要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实现其现实性,“一带一路”在“现实的人”的实践中成为现实,“现实的人”在“一带一路”中实现了其现实性。“一带一路”中“现实的人”的实践和社会关系都带有“一带一路”特色。研究“一带一路”中的“现实的人”及其实践和社会关系,不仅有助于掌握“现实的人”,也有助于正确理解“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
[1]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https://www.yidaiyilu.gov.cn/yw/qwfb/604.htm,2015-03-29/2017-07-0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学术堂.关于人与历史的关系[EB/OL].http://www.lunwenstudy.com/shixuell/28321.html,2014-06-28/2017-07-03.
[4]孙正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EB/OL].https://488818.kuaizhan.com/26/79/p4220028182d2f5,2017-04-11/2017-07-03.
[5]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EB/OL].https://www.yidaiyilu.gov.cn/zchj/qwfb/12658.htm,2017-05-11/2017-07-03.
[6]盛毅,余海燕,岳朝敏.关于“一带一路”战略内涵、特性及战略重点综述[J].经济体制改革,2015(1):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