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休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8-04-03 07:43军,周
关键词:工人马克思劳动

颜 军,周 敏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59)

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系统地论述过休闲,但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我们分明能从其理论体系中梳理出其对休闲的期盼与理解,马克思早在他中学的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达到完美。”[1]7由此可见,青年的马克思就已经有一种要为他人考虑的意识,在马克思的职业理想中,个人的完美与他人的幸福是一致的。休闲作为幸福的重要生活样态,也是幸福生活的重要表征,在马克思的职业观念中当然也包含有对休闲的追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直接讨论的主题是异化劳动,在其异化劳动思想的背后同样表达了对休闲的思考。本文拟对马克思的休闲思想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休闲思想的理论渊源

圣西门、傅立叶与欧文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着丰富的休闲思想,他们的休闲思想也成为马克思休闲思想的理论渊源。

圣西门生活在法国,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法国大工业兴起,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渐分化。圣西门时刻关注的是“人数最多的阶级”[2]312和“最贫穷的阶级”[3]352的命运。他指出,工人是“依靠救济生活的穷人,吃得很坏,他们的物质生活十分悲惨。他们在精神方面的状况还要悲惨”[4]191等。面对此种社会状况,圣西门认为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实业制度。在实业制度下,人人都要劳动,在《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中,圣西门主张:“一切人应当劳动,都要把自己看成属于某一工场的工人。”[2]52他还认为,在实业制度下,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圣西门把劳动看成是人们获取幸福快乐的重要途径。“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这是多么壮丽的事业!这是多么宏伟的目标!”[2]3在圣西门看来,劳动是一切财富和幸福的基础,劳动是每个人的义务,劳动更是每个人的权利。每个人都要劳动,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要为幸福生活作出自己的努力。圣西门认为劳动是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更是休闲的基础,在劳动过程中可以培养人的各方面的技能,充分发挥人的各方面才能,劳动的最终目的“应当是改进我们的精神福利和物质福利”[3]288,“用最圆满的方式改善人数最多阶级的精神和物质状况事业……保证最贫苦阶级的身心生活得到最迅速和最圆满的改善”[5]226。在圣西门看来,我们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进行休闲活动,也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劳动与休闲的密切关系对马克思休闲思想有着较大的影响,马克思的休闲思想吸收借鉴了圣西门的这一思想,马克思同样强调劳动的重要作用,重视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主张劳动是休闲的基础。

傅立叶考察了工厂制度,指出了雇佣劳动制度的种种弊端。他指出:“在文明制度下的人们不是死于急性的饥饿的地方,而是死于贫困所造成的长期饥饿上,死于因贫困而不得不从事非常有害的和极繁重的工作上……”[6]53鉴于此种情况,傅立叶想象了人类社会的未来,提出了自己理想的社会制度——和谐制度。傅立叶认为,人类要最终摆脱一切苦难和折磨,首先要具备的条件就是“要创造大规模的生产、高度的科学和优美的艺术”[6]27。然而优美艺术的创造离不开休闲的开展,休闲活动的进行、休闲设施的建设都会促进艺术的发展,使人们快乐起来。在傅立叶的和谐制度下,在这个新的世界里,人人都参加生产劳动,劳动不再是雇佣制度下沉重的负担、令人痛苦的事,而是对每个人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人们将被吸引去劳动,而劳动成了比现在看戏和参加舞会还更诱人的事了”[6]44。旧式分工不复存在,劳动者不再被长期禁锢在某一种职业之上。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与兴趣,根据个人的不同需求,自由地调换工作,实行“短时工作”。法郎吉的工作日由若干“短时工作”组成,每次的工作时间最长为2小时。一个人在一天的时间里可以从事各种类别的工作,而且每一天的计划安排都会各不相同。傅立叶认为,这样自由的变换工种,“劳动就成为人们的快乐生活的需要,每一个人在每一天的每一段‘短时工作’时间内都能得到‘双重的快乐’”[7]222。傅立叶强调人人都要劳动,劳动是快乐的事。同样,他还强调要缩短劳动时间,以此才有更多的时间开展休闲活动,寻求更多的精神享受。傅立叶和谐制度中的劳动思想已包含有对休闲需求的企盼,劳动不再是一种负担,一种折磨,相反却是一种快乐,是人的一项权利,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傅立叶的“短时工作”与马克思的“非劳动时间”有着相同的目的,即都强调要减少工作时长,增加非劳动时间,强调要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进行休闲活动,以此充实人的精神生活,获得更多的快乐。

欧文强调时间对于休闲的意义,主张缩短工人劳动时间,为休闲提供可能。他提出,要让“工人和整个劳动阶级每天劳动不超过十二小时,其中有两小时休息、换空气、进餐”[8]166。1817年8月,欧文还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甚至提出了“8小时劳动, 8小时休闲, 8个小时休息”的口号。欧文强调要缩短劳动时间,要增加非劳动时间在一天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要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其他活动。欧文想让所有人“都感到愉快和满意”,而且希望“要使所有的工人都能得到这样的好处”[9]100。欧文主张人们通过合理适当的劳动来获得应得的休闲生活。在休闲活动中,人们有着一种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人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并且在这闲暇时间里能够进行有益于身心的积极活动,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欧文的休闲思想中,休闲的价值愈加凸显。欧文认为缩短劳动时间是人拥有休闲的时间前提。马克思也强调要减少工人的劳动时间,让工人有更多的休闲时间,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欧文休闲思想中,有关自由时间与休闲的思想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休闲的思想都对马克思休闲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然而,欧文的改革虽然给工人创造了比较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但还不足以使工人的性格和智力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则更加关注工人生产、生活状况的改善,更加注重休闲的时间前提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内容

马克思的休闲思想是一个丰富的理论体系,它指明了休闲的现实基础、休闲的实现前提以及休闲的价值目标,即系统地阐明了休闲需要在拥有自由时间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休闲与劳动应该是相互融合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休闲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休闲的现实基础:自由时间

通过对马克思理论著作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注重对自由时间的阐述,颠覆了一直以来根植于人们思想中的片面休闲观念,即认为劳动与休闲相互对立的观念。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考察,马克思认为,休闲需要自由时间这个现实基础的存在才能得以实现。在所有的自由时间当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自己的生活内容作出合理的安排,人们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可以多种多样,不仅有维持生存而进行的物质生产,还应该有满足人的多种需求而进行的其他社会活动。

马克思认为,自由时间就是“非劳动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10]120,自由时间内的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安排,可以是单纯的放松休息,也可以是培养道德修为等的社会性活动。马克思指出:“整个人类的发展……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11]215可以这样理解:人类要发展,就必须要把这种自由时间利用好,它是人类进步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但是,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工人的劳动时间被无情地延长,非劳动时间在工人一天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少之又少,工人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的乐趣也越来越少。资本家在占有工人自由时间的同时,也占有了工人的休闲时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自由时间只属于资产阶级。资本家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进而大量占有工人阶级的自由时间,享受着不劳动却有各种休闲活动的肆意生活。马克思曾说:“人类被他们自己的商品奴役了,即使休闲的自由和亲密关系的共享也被物化为一种占有与消费的精神状态。”[12]172资产阶级的休闲建立在占有工人休闲权利的基础上,它是“非生产劳动性质的异化,是经济系统的附属物”[13]。工人的休息时间或者是自由活动的时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休闲也就没有可能。

马克思还认为:“自由时间——不论是闲暇时间还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变为另一主体。”[14]216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说,自由时间极其重要,个人发展空间的有无和发展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个人对自由时间的占有以及占有的多少。如果自由时间缺失,那么个人参与较高层次的社会活动以及休闲生活也就成为空谈。马克思认为,工人要成为自由时间的主人,必须对自由时间有支配权,在自由时间里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活动,进而实现劳动与休闲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时间是休闲的基础,没有自由时间,休闲也就没有可能。因此,马克思强调,工人需要觉悟起来,努力争取自己的自由时间。

(二)休闲的实现前提:劳动

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下的快乐主义仅仅满足了个人的想象力,传达了短暂的满足感”[15]58。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的劳动已经失去了劳动的本质,“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16]54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也已经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本性。劳动本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过程,人之为人的过程,但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中,劳动不但没有成为使人实现自我的存在价值的手段,而且还让人在劳动的过程中沦为劳动的一个工具,与动物没有多大的差别。“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16]55工人的生活状况极其惨淡,没有作为人应有的尊严和自由。工人只是资本家赚取更大利润的一个工具、一件物品,不可能真正拥有休闲的权利。马克思认为,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人的异化,劳动的异化夺走了人们休闲的生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过着不劳动却很享受的生活,而工人则是最大限度地劳动却依然很贫穷。付出的劳动与所得到的收获不成正比,工人劳动的付出远远大于他所得到的回报,而资本家则与之相反,不劳动却享受着休闲生活。对于普通的工人来说,休闲只是一种奢望。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17]96,劳动是发现生活乐趣的一种途径,在劳动的过程中,可以体会生活的艺术,从而实现休闲,提升休闲的质量与生活的品质。劳动是人的一种需要,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劳动还是生活的享受。因此,一方面,劳动是休闲的基础,另一方面,休闲也可以在劳动中实现。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人进行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长期存在下去。“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18]580人类在现实中是劳动着的人,没有劳动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及发展。人的劳动不是单纯的抽象的想象劳动,而是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人在现实的劳动过程中能够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自身产生很大的影响。既可以创造出人自身所需要的一切,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并最终促进自身的发展以及促成对自身的超越。劳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实现途径,也是人类寻求进步的独特方式;劳动是人的实现方式,也是人在现实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克思强调劳动是休闲实现的前提,并从发展生产力、节约劳动时间关系的角度指明了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必然能够促进休闲的实现。马克思指出:“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19]203,“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10]221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缩短工作时间,增加自由时间,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类休闲的物质基础变得更加坚实。生产力的发展为人们休闲提供了物质前提,为社会提供休闲服务奠定了物质基础,使人们在休闲时有更多活动方式可以选择。同时,从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人们休闲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休闲有利于培养出活力无限、个性丰富以及赋有创造力的人,这有利于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发展与休闲的实现是相辅相成的,生产力发展为休闲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休闲也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休闲的价值主旨: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描述的未来理想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0]683。可以看出,在马克思那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每个人基本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每个人发展的最高追求,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马克思未来理想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理想的状态就是作为单个个体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而要使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得以实现,休闲生活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在休闲生活中,人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可以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乃至完成对人自身的超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少了休闲,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未来理想社会也就难以实现。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得以实现,休闲是关键环节之一,未来的理想社会是人人享有工作自由、人人享有休闲自由的社会。休闲,不是单纯地享乐,而是促进人的进步。休闲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途径。休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曾说: “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11]215也就是说自由时间是整个人类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是重要的现实基础。对自由时间的利用是人类发展史上极为关键的一步,对人类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人类要不断地往前发展,就需要合理利用自由时间,而对自由时间的利用就包括休闲活动的开展,休闲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休闲的目标是促进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休闲是付出劳动所得到的收获和回报,不是因为劳动的需要而存在,也不是因为单纯的追求享乐而存在,而是为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而存在。

三、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当代启示

21世纪的今天,科技飞速进步,经济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人们总是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休闲活动来获得身心的愉悦与满足。马克思的休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科学地认识休闲,更合理地实现休闲,在当今时代里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休闲要立足于劳动的实现

关于休闲与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两者应该是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的融合表明:“劳动也许会失去它现在所具有的强迫性特征,并获得现在只要休闲才有的那种创造性,而休闲则不再和工作对立起来……”[21]207劳动和休闲的融合让劳动不再是非自愿性行为,而是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动行为。不能简单地将休闲与劳动对立开来,休闲要立足于劳动的实现。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和休闲是对立的。当工人在得到片刻的休息时,就会逃避劳动,甚至是排斥劳动。然而,劳动不应是强迫的而应是自觉的,不应是痛苦的而应具有乐趣。劳动要实现其自主性,在自主性劳动中,人的各方面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们才能在劳动中肯定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他人的赞赏,从而实现快乐地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与休闲应该是相互融合的关系,休闲中可以有劳动,劳动过程中也可以有休闲。人们应该享有自由时间,应该享有休闲的权利。同时,人们不应该排斥劳动,而应学会在劳动中获得快乐。我们应该懂得,休闲要在劳动的基础上进行才可能实现,才会获得真正的享受和愉悦。

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将休闲理解为不劳动,将休闲理解为消费,甚至是挥霍。我们要认识到,休闲与劳动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是为了更好地休闲,而更好地休闲则是为了更好地劳动。”[22]在当代,我们要在劳动和休闲中实现自我的成长,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休闲要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休闲不是简单的享乐主义,休闲要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休闲的价值主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休闲的重要体现。休闲的实现表明自由内容的增加,预示着人们的自由全面发展又更进一步。所以,我们的休闲要尽可能选择能够促进自身进步发展的休闲方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努力让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马克思认为休闲有低层次与高层次之分,他指出:“如果音乐很好,听者也懂音乐,那么消费音乐就比消费香槟酒高尚。”[23]361我们在休闲时要多发展自己的高层次休闲行为,提升自我修养。

全面发展是人的总体发展、综合发展,而不是单一的发展。全面发展意味着人不能拘泥于某一方面的发展,“人可以是这方面的人,也可以是那一方面的人,人可以在多方面发展。”[24]179在马克思看来,休闲是人类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不仅要会工作还要会生活。当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时,休闲也就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工作之余,休闲放松会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休闲中可以放松身心。休闲也是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教育、健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张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们在休闲时也应该要有这种思想观念。休闲,绝不是简单的放松休息,它应该是人们获得知识的渠道,得到成长的途径,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方式。人们应该通过休闲增加生活及社会经验,扩宽人的视野,增长人的见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 圣西门选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圣西门选集: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 圣西门选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 圣西门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6] 傅立叶全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7] 吴易风文集:第2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8] 欧文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9] 欧文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 高璐佳.马克思休闲思想内在逻辑基点探源[J].社科纵横,2014,(11).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5] (英)罗杰克.休闲理论原理与实践[M].张凌云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1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 (美)托马斯·古德尔等.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马惠娣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22] 查少刚.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当代意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6).

[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

[24] 李宝刚,王思鸿.人之谜: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4.

猜你喜欢
工人马克思劳动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做一个“巨晓林式工人”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调配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