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新变化·新调整
——新中考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探讨

2018-04-03 07:26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王 锋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0)

2017年福建全省各地区中考采用省统一命题考试,这是在我国提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的。省中考命题作为福建省中考近年新的命题制度,具有较前沿的命题理念和较高水平的命题技术。这些命题理念及命题技术反映在试题结构及试题内容上,与原来各地市命题风格有较大的不同。大规模考试作为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具有较强的导向性。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梳理在这种背景下我省中考试题新特点,为进一步理解省新中考后的整体方向提供参考;也尝试探讨在这种新背景下的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师在新变化下开展更高效教学提供参考。

一、重视教育教学价值导向,教学应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目标达成中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当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强调“立德树人”,这一理念重视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化学课程中的德育内容有哪些?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实现立德目标?最直接的学科德育内容就是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些目标中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仅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而且为达成教学目标提供了动力支持。初中化学是化学学科启蒙年段。初中化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教学中需要通过利用化学丰富学科资源,让学生深入认识周围物质及变化,让学生获得对物质世界认识的好奇心,激发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此外,教学中还要让学生深入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另外,应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逐步树立他们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从这些方面感受化学的学科价值;最后,从化学史及当前的科学成就,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为人类进步及国家发展做出的贡献,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在教学中,只有深入有效地开展这些内容的教育教学,学生才可以真正获得持续正能量,树立科学的学习观,才有不竭的学习动力。

2017年省中考化学命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化试题的教育导向功能,发挥中考试题对初中学生进行最后一次深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最典型的内容如:2017年省中考化学试题第1题到第4题关注生命及健康教育内容;第11题关注“央视对用棉花代替肉松制‘肉松饼’的消息进行辟谣”虚假信息问题;第12题关注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农业废弃物问题,第16题关注“人工固氮”的社会价值,等等。这些试题素材创设情景有较好的学科育人导向,体观学科学习价值,弘扬学科正能量。

在当前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深入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激发学生持续学习动力,提升化学教学效益。以人教版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为例,这一课题教学除了通过实验探究建构质量守恒定律、初步学会定量研究等方法及相关能力外,这一课题还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可以深入挖掘。通过这节课题探究反应过程中质量关系,可以让学生体会“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守恒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深刻道理,让学生深刻感受简单化学现象背后深刻的哲理;在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体会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家为科学进步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同时,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过程中,通过开放性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不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中感受到物质的守恒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此外,在教学最后环节,还可以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过程中,解答以下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有人宣称实现了“水变油”,成本低廉,有媒体称此是“中国第五大发明”,使水变油成为当时的热点新闻。你认为水能变成汽油吗?(汽油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

学生通过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守恒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深刻道理,也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渗透素养立意命题理念,教学应注重统筹规划、循序渐进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工程的十大关键领域。其中,研究制订学生发展素养体系是首要环节,并提出把核心素养体系作为研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依据,用于统领课程改革的相关环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化学学科课程专家提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五个方面。虽然初中还没开始以核心素养为理念的课程改革,但它已成为初中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初中课程及教学改革。这些核心素养内容对于教师深入理解初中化学课程及化学教育教学,有较强的启发指导意义,有较深远的影响。

核心素养的提出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针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指向教育教学中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理念指导当前的教育教学及考试命题评价,中考命题,当然也指导了中考化学的命题方向。如在2017年省中考化学试题第11题、第12题关注了“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内容,第13题体现了核心素养中“模型认识”“宏微结合”内容,第7题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证据推理”内容;第15题较好地体现了核心素养“科学探究”内容。

然而,核心素养教学内容的达成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通过一节课或连续几节课的教学就可以达成的,有些内容需要持续一阶段甚至渗透到整个学期、整学年才能较有效地达成。[1]比如,中考化学中重视化学用语的考查,这考查不是就化学用语考化学用语,而是放于更广阔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核心素养背景中考查,更强调将三重表征作为整体进行考查。这种变化要求化学用语教学纵深拓展教学内容,要求与其他教学内容建立更为深入的联系,一方面要拓展教学深度,不仅能够记住并写出化学用语,而且从化学表征角度深化化学用语教学,即把化学用语作为研究宏观与微观的桥梁,让宏观辨识、符号表征、微观探析成为化学表征的整体内容;另一方面拓宽教学范围,教学中不仅要关注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内容,而且要关注与化学用语教学有关的物质组成、物质变化内容,还要关注与化学用语有关的元素化合物、理论知识。前面这些基础为化学用语提供感性的知识,后续内容为化学用语应用提升提供具体情景。这一内容从质上发生变化,强调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综合地开展教学。教学中应对这一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规划,循序渐进开展。首先,做好教学前期准备,这一阶段从开学到真正开始化学用语教学,包括把元素符号适当提前分散记忆和书写,关键要解决元素符号书写规范化;这一阶段虽然没真正进入化学用语教学,但是有关物质组成及变化,包括微观知识内容为化学用语教学奠定感性的知识基础。接着,进入化学用语实际教学期,这一阶段除了关注化学用语的规范化外,重点应让学生理解化学用语相关的书写原理,理解化学用语是按科学原理及客观事实进行表征物质及其变化;也要让学生明确化学用语及其规范化应用的学习方法,明确化学用语中有些部分需要记忆,有些部分则是按照一定规则写出的,重在掌握规则,防止出现“凡化学用语必背”的错误倾向。同时,应精选适当的练习题,让学生达到熟悉掌握的程度。最后,化学用语教学的巩固期。即学完化学用语内容后,还需在初中化学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巩固应用,达到熟练地用化学符号规范地表达物质及其变化,促进化学用语在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建立有机联系,真正实现化学用语的表征功能。

三、重视考查核心本质问题,教学应基于认识发展规律促进深度学习

2017年省中考化学试题能较好地突出主干知识,本质地考核了核心概念及相关原理。试题的命制中情境素材较新,大部分试题采用主题化的命题特点,对试题素材考查目标从基于科学认识规律进行多角度挖掘、深层次挖掘,较有效地考查教学内容本质。如第9题、10题、12题考查了溶液的相关知识,学生的得分率不理想,其主要问题是不能深入地从本质上理解“溶液”等概念。

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原有认知内容间进行联系,学习内容真正达到同化或顺应。这种学习结果具有较强的迁移性,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达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2]为达到引欲学生深度学习,教学中应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深入参与科学的认识过程,真正有效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如何实现这种以深度学习为目标的教学?以人教版“空气”课题为例,这一课题主要内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空气的组成、空气资源利用与保护、空气的发现史、混合物与纯净物等内容。这一节课如果按典型的传统知识教授方法是:先从空气发展史故事导入;然后完成测定空气的组成实验,结合演示实验梳理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以及误差分析等内容,进而小结空气组成;接着讲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最后让学生自学空气用途及保护。这种教学,学生更多记住表面的知识细节。这种教学更多关注知识的系统传授,可以开展相关知识及相关技能的训练,但并没有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价值,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的本质,并没有进一步发展学生认识能力和方法。这一课如何通过深度教学达成教学内容本质,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教学设计及实施教学:

1.关注认识发展线索。让学生学会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线索学习化学,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等思考化学问题的方法和习惯。空气是学生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在学生充分探究和认识空气之后,利用所学的知识了解空气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如何保护空气。

2.关注实验本质的探究。实验过程中重点围绕实验原理开展探究:从气密性检验了解气压的影响因素为气体的总量和气体的温度,用密闭装置连通管,通过水柱的变化来表征压强的变化;分析选择可燃物的要求:选择可以消耗氧气,但不能消耗其他气体的物质,不能生成新气体。然后,围绕这两点完成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实验探究过程。最后,结合科学家研究空气组成发展史,了解人类科学发展史是不断创新突破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课外拓展活动中完成本实验其他创新方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关注认识转变的概念建构。混合物和纯净物是本课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及生活中已建立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初步概念,但是这些前概念不能理解象空气之类无色无味的均匀物质为混合物。[3]教学中要突破这一问题,不是通过语言告诉学生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而是要借助实验这一认识手段转变学生认识,从本质上建构这一对概念。即本课空气组成实验还有重要的转变前概念功能,通过本实验装置内红磷的燃烧,让学生从实验事实认识原来认为无色无味的均匀气体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参与燃烧反应的气体,一部分是不能参加燃烧反应的气体。由此得出,判断是否为混合物,应从构成物质组成的种类入手,不能仅凭直观感觉。

总之,作为两考合一的学业考试,福建省中考试题更强调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应深入学习《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指导意见》要求,领会中考试题体现具体评价意见及其对当前教育教学的影响,在教学中进行相应的调整、落实,提升初中化学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光明.长程设计:关注阶段性和一致性[J].江苏教育,2014(5).

[2]杜娟,李兆君,郭丽文.促进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

[3]王锋.化学教学中基于多维视角促进学生认识发展[J].化学教育,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