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文陈明真吴小勇
(1.福州金山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8;2.福州格致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3.福州第四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4)
(李文,福州金山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福建省首批中小学教学名师)
研学旅行,由教育部门牵头,联手公安、财政、交通等诸多部门推出,这在我国教育史和旅游史上都是空前的,体现我国教育、旅游等部门对党的“十九大”关于我国发展新判断的响应。对此,我国教育界尤其是地理教育界,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各地、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在这一事关课程改革发展、重新洗牌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作出自己的反应。特别是地理课程,对研学旅行,给予了什么样的机会,要作什么样的担当,应进行认真的深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学,是中国特色的古老传统。修学旅游也在我国旅游业界早有实践,但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今日的“研学旅行”。
旅行,是一种地理时空行为。过去的学校教育,也有到一个地方进行劳动或运动锻炼的教育行为,或者建设劳动基地,但是与研学旅行相比,“研学”不够,旅行的教育意义不足,地理课程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更是有限。
还应当注意的是,11个部门联合下发的文件的规范表述是“研学旅行”,与“研学旅游”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反映了质的差异。与研学相比,旅行只是手段,是为研学服务的,这就在地理时空和内容上有教育管理上的界限,不是泛化的游学都能奏效的。有趣的是,旅游媒体有意无意地使用“研学旅游”的术语,无论出于何种考虑,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加以厘清。
进一步说,研学旅行是学校课程,属公共产品范畴,并非旅游市场产品都能替代的,必须回到学校各科课程标准的上位文件来看。例如,现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共16个学分中占了8个学分。例如,福州市拟安排研学旅行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教育阶段各实施一次,原则上小学阶段2天1夜,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实施,初中阶段3天2夜,在初中一或二年级实施;高中阶段4天3夜,在高中一或二年级实施。学校可根据教学计划、学生活动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在旅行时间上,不同年级会有差别。结合旅行的时间与研学的内容,研学课程设计应作分级化处理,如小学阶段,一般从小学4年级至6年级开展研学旅行。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设计以游览观光体验为主的研学产品,增加游戏性、艺术性的内容,以满足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好玩、喜动的天性;尽量减少讲解比例,讲解亦力求生动、浅显、详略得当。初中阶段,一般以初一、初二学生为主。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可以设计更多理解性内容,适当增加知识竞赛、问答、研究性内容。而高中阶段,一般以高一、高二学生为主。研学旅行的内容要以知识的拓展、综合性体验、研讨性为主。
近来备受关注的地理课程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也与研学旅行相当契合。
上述种种说明,研学旅行不只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是有着丰富学习内容的课程本身,也说明地理课程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研学旅行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地理课程应当如何抓紧这个有利于促进地理课程改革的机遇,承担起促进研学旅行健康开展的责任?
首先,地理课程应当成为编制研学旅行课程的主要参照。遵照11个部门的文件,参照省级关于做好研学旅行工作规划的文件,研学旅行课程必须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课程内容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研学旅行课程无论是作为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来开发,课程框架构建最具有参照价值的就是最富有地域性的地理课程。在我国以往乡土课程、地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地理课程以及以地理课程框架作为参照的课程,所占比例都较大。这次建设研学旅行课程,地理教师同样应作为中坚力量,责无旁贷。
其次,地理课程应当成为建设研学旅行基地的主要参考。遵照11个部门的文件,参照省级关于做好研学旅行工作规划的文件,要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红色教育和现有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博物馆、展览馆、大型公共设施、工矿企业、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等,建设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科普创意、红色教育、文博研习、艺术体育等类研学旅行基地。地理课程不但涉及这些可依托的地点较多,而且其选址布局、建设规划的方法也可以大有作为。应当组建以地理教师为骨干的研学旅行基地选址和规划的团队,建标立制、实地考察、策划布局、评估效益。
再次,地理课程应当成为设计研学旅行线路的主要依据。根据研学旅行的有关文件精神,要推动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精心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地理课程尤其是旅游地理课程,对于选点选线、点线面布局、网络建构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教师可以也必须承担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设计、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构建的主要责任。
最后,地理教师在研学旅行的统筹协调中应发挥优势。关于做好研学旅行工作规划的文件,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督查评价。地理课程是学校课程中文理兼容的课程,地理课程固有的综合性是最有利于课程融合发展的。研学旅行中活动内容较多的课程有地理、思想政治、生物、历史、音乐、美术、体育等,而唯有地理课程可以作为这些课程融合的枢纽。因此,地理教师在研学旅行的统筹协调中的地位重要,作用重大,应当在协调小组中发挥优势。近年来,地理中考尤其是地理高考涉及研学旅行的内容不少。当前,高中课程与高考改革试点取得成功,试点创新的经验之一是,平时积累的考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已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非定量依据,而研学旅行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的贡献将越来越大。自然地理观测、考察报告,人文地理调研报告,生态环境评估报告等地理课程实践活动成果将在研学旅行中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
研学旅行的开展,是地理课程发展的“春天”,也是地理课程肩负的重担。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作好思想准备,坚定地理课程自信,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这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实行地理课程对研学旅行的担当。
参考文献:
[1]陆庆祥,程迟.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与实施策略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22-26.
[2]于书娟,王媛,毋慧君.我国研学旅行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