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探究

2018-04-03 06:04杨中皖
关键词:健康中国身体素质课外

杨中皖

(阜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大学生健康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是促进大学生健康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关于我国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很多,多数专家认为学生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也有专家认为我国学生身体素质已触底反弹[2]。显然,我国学生身体素质有待提高是个不争的事实。学生身体素质优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营养、环境、卫生保健、学习负担等,体育是其中的因素之一[3],而学校体育教学则是其最直接的原因。如何在“健康中国”理念的引领下充分发挥高校公共体育课作用,提高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改善学生身体素质,已成为当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迫切之需。

1 大学生健康堪忧的校方因素分析

1.1 大学生身体素质起点低

众所周知,中学生不会因为身体素质原因被高校拒于大门之外,原因是中学的体育成绩默许造假(潜规则),以致所有的高考学生体育成绩都合格。因此,体育和升学就撇清了关系。升学和音、体、美课程貌似没有任何关系,在升学至上的当今,应试教育应运而生。高中体育课好像成了“可无而不可有”的障碍课,体育课就成了一些学校为应对国家检查而不得不开设的形式课。大环境既是如此,体育教师也就可有可无了。因此,体育教师严重缺乏存在感。中学体育教师地位的低微自然会影响到体育教师的教学情绪,从而影响体育课教学质量,导致当今体育课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大环境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出现偏差,升学成了家庭和学校的第一要务,音、体、美等课程都好像成了学生的负担,而体育课好像是最大的负担。相关研究发现,近几十年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4];还有报道说中国国民体质连降10年,青少年运动能力远不如日韩[5]。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主要受遗传、营养和锻炼等因素影响,遗传基因无法改变,大“体重”也说明我们的营养不存在问题,那么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锻炼。刚入学的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较差、运动技能普遍较低的现实与高校公共体育课课标中运动技能的学习要求相差甚远,从而拉低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影响到其今后体育课的学习效果。

1.2 未能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念

首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负面效应带来的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经历和认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青少年直接参与劳动的机会和接受劳动锻炼的时间逐渐减少,难以养成吃苦耐劳习惯。其次,中小学体育理论知识强化不足和体育课的弱势地位影响着人们的体育观念。中小学时期的体育课基本上以实践课为主,接受体育理论课的教育的课时太少,学生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相当有限,对体育锻炼的意义、价值认识不够。小学时期,青少年学习压力小,课余时间充裕,但接受体育知识的能力有限;中学时,青少年随着升学压力提升,学习压力过大,而缺少学习体育知识的时间。在升学至上、唯分数论的现实面前,体育课被排除在外就显得那么合情合理,于是造成了体育课的弱势地位,对学生体育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体育课的强制性与人的自由性的冲突[6]。体育课是制度层面上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综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今的青少年还未能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念,而观念层面的东西最难改变,不良的体育观念又直接影响到大学生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3 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中体育文化传播的缺失

体育文化是体育运动的内在特征,运动技能是体育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体育文化是体育运动继承和发扬的内在动力,运动员是体育运动继承和发扬的载体。体育文化相当于体育运动的血脉,时刻滋养着体育运动;运动技能相当于体育运动的肌肉和骨骼,保持着体育运动的形象和魅力。然而,当今高校公共体育课往往忽视了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授课时出现理论课时比例偏低,实践课上讲解偏少,讲解的内容又过于集中于技、战术方面的现象比较普遍。体育文化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体育的魅力没有得到学生深刻地认识,体育文化在大学中已被渐渐淡化。体育文化传播的缺失是造成体育运动观念错位的重要原因[6],也是影响课外锻炼的意识形态因素,也将成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障碍。

1.4 高校公共体育课在教学内容、形式上与中学缺少必要的衔接

受全国高考大环境的影响,部分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而随意压缩体育课时数,随意改变体育课教学的情况严重,特别是高三年级的体育课形同虚设,教学大纲执行情况极不乐观。这部分中学的体育课教学在内容上形成了断崖,切断了中学体育课和高校体育课的联系。高校体育教师按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必然造成部分学生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中学体育课“人数多、器材少、场地有限”的特点与高校相比存在差距;中学体育课讲形式、重数量与高校体育课重技术、讲科学存在差距;中学体育课每周2节和高校体育课每周1次(多数高校)存在差距等。高校体育课出现的诸多变化势必造成刚入学的大学生注意力分散,疲劳程度加剧,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运动负荷的加大也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畏惧感而出现偷懒现象的增加。

1.5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科学性不足

当今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体现重管理轻过程、评价量化指标多和评价主体少等特点,存在的缺点是过于理想化及可操作性较差。例如学生评教,学生的体育课分数是体育教师评的,学生难免会有所顾忌;又如同行或上级评教,同行或上级是否看过某位老师上课都是个问号,那么他们给出的评价真实性存疑。当然,最大的问题是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与关乎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审并没有太多关系。所以,体育教师不会太在意评价的结果,他们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所谓的科研上,这造就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实[7]。高校体育教师为了晋升职称、为了提高待遇而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上,他们不需要过于重视课堂教学,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课堂教学。当今高校存在的“善教不如善说,善说不如善写”的现象扭曲了高校体育教师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认识,扭曲了高校重视科研是为了促进教学,教学才是高校核心的本意,挫伤了体育教师教学积极性。然而,由于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科学性不足,沉重的科研压力占用了一线体育教师更多的精力,严重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师的课堂效果。

1.6 扩招造成高校师资出现失衡

高校的扩招造成了各个高校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师生比失衡、体育课班级人数剧增以及体育教师工作量大幅增加,这些现实破坏了原有的体育课教学规律,给体育课教学效果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扩招带来的体育课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体育器材、场地等资源相对紧张,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大幅降低,这些是影响体育课质量的重要原因。部分高校盲目扩招,造成学校体育教师严重缺少,而又不得不盲目地招聘体育教师,盲目招聘就很难保证师资的质量,这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又一重要原因。高校扩招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大幅增加,这对体育教师体力和脑力是个巨大的考验,超负荷的工作必然会降低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

1.7 高校体育教师主导性失衡

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高校体育课的两大特征[8],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课堂效果的最重要保障。高校的扩招导致高校师生比例失衡,扩招带来的大班教学、体育教师工作量增加以及新进体育教师专业技能不高等是造成高校体育教师主导性失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大班教学现状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普遍存在,大班教学势必造成体育教师管理班级的难度增加、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的主导性降低。近年来,随高校扩招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逐年攀升,工作负荷的提高必然影响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从而降低体育教师的主导能力。近年来,新进体育教师受专业技能所限其课堂上的主导性被迫降低。前些年,全国高校为适应扩招大量招聘体育教师,以至体育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供不应求,绝大多数的研究生都进入高校做了老师。这种缺少筛选机制的用人方式不可能保证体育教师的质量,况且大学“重科研、轻实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大学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师的实际要求相脱离,必然降低体育教师的主导性地位。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术科为主的教学,对教师本身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部分“技不如人”的教师在课上的主导性不足的情况真实存在,教师对学生不敢管理、不能管理以及学生不听管理、不服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学生在体育课上大面积出现穿牛仔裤、休闲鞋和持手机上网的现象。可见,高校体育教师主导性失衡,是影响课堂效果重要因素之一。

1.8 网络和智能手机产生的负面效应

网络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网络促进了知识的传播速度,使社会进入知识爆炸的时代,但网络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出现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首先,网络、手机打乱了部分学生的生活规律,改变了学生的人体生物钟。部分学生无节制的网游、聊天、视频、读八卦、看新闻等浪费了大量睡眠时间,晚上精神抖擞,白天浑浑噩噩。这些身心俱疲的学生上体育课时不仅懒散、慢,还容易出现伤害事故,更是严重干扰课堂秩序,影响课堂效果。其次,部分学生把智能手机带上体育课堂,严重干扰到正常的体育课教学。信息时代,手机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却成了大学生身体的一部分。部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达到形影不离的地步,体育课也不例外,这必然影响其体育课活动;更有甚者公然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这必然对体育课产生极其消极的干扰。再次,学生的课余时间几乎被网络占尽,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在减少,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人数较也在减少。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制约当今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最大的障碍,是大学生身体素质增长路上的糖衣炮弹。

1.9 高校课外活动缺乏规范的组织,难以形成运动的气候和规模

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运动竞赛、体育社团活动等。体育课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核心,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运动竞赛、体育社团活动等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6,9]。课外体育活动是巩固体育课堂教学成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证。首先,近年来扩招造成招生人数的膨胀,学校管理难度增大,高校领导忽视了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其次、扩招带来体育课的学生人数增多和体育课的总课时增多,从而造成课外体育活动场地相对减少;再次、高校体育教师随科研和课时增加等压力,也无暇顾及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最后,全国多数高校并没有把体育课外活动纳入教学课时,无法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组织者很难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很难吸引高水平专业人员参与组织活动。缺乏组织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必然是混乱的、无序的,有自生自灭意思的体育课外活动很难形成规模和气候。混乱、无序的课外体育活动无法保证学生及时巩固体育课堂教授的运动技能。

1.10 体育社团没有真正发挥其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

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各类社团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活跃校园文化、巩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种以课外体育活动为主的校园组织,是公益性质组织。然而,当今的高校体育社团在逐渐偏离社团的初衷,高校体育社团完全成了部分学生综合测评加分的工具。“综合测评加分”是体育社团管理成员直接利益所在,至于“如何开展体育活动,活动的效果怎样”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文字材料码整齐,把活动的照片等支撑材料做充分就可以应对检查。高校体育社团在逐渐趋于功利、形式化严重、缺少实质的内容、缺少科学的管理和组织,这样的现实真实存在。高校体育社团不作为的情况会造成体育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从心理上逐渐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造成参与者对体育本质的错误认识。

2 “健康中国”引领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对策探析

2.1 “深入了解学情,把握学生健康动态”是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保证的前提条件

掌握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是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前提,是保证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全国中学体育课开展情况千差万别,学生体质参差不齐,带来了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等相差甚远。面对上述情况,体育课教学且不可“不分青红皂白”的“一视同仁”,需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首先,新生入学时进行身体素质摸底,了解其体育兴趣、体育特长,建立学生体育档案。其次,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情况分层建班教学。再次,高校体育教师还需深入调研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情况,特别是普通中学和偏远学校,做好中学和高校体育课有效对接。最后,体育课考核方式需以过程评价取代结果评价,保证分层建班教学可持续性。总之,掌握学情和动态是“健康中国”理念的引领下体育课教学的前提,是健康面前大学生“一个都不能少”重要体现,是保证大学生体育锻炼既要“量力而行”又能“尽力而为”的重要支撑。

2.2 重视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是提高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观念的问题是根本问题,正确的体育观念是人们锻炼的主要动力。培养正确的体育观念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增加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注重体育理论课出现的形式,理论课教学内容应多穿插在实践课的过程之中。二、增加健康知识教育,重视体育技术课理论知识指导。三、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多样化,注重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和参与面,同时注重组织体育活动的规范性。总之,观念的形成非朝夕之事,需体育主管部门领导和一线教师认真学习领悟《“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贯彻落实相关规定,做到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行动上真抓实干,形式上齐抓共管。

2.3 加强体育文化的多渠道传播,弥补公共体育课上体育文化传播的缺失

体育文化是体育运动存在的重要表现,加强体育文化的多渠道传播是弘扬体育精神的重要举措。首先,规范教师公共体育课课堂行为,强调体育项目文化的重要作用。其次,借鉴跆拳道成功经验,挖掘各类体育项目的文化价值。再次,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体育比赛,引导学生通过体育比赛感知体育文化、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总之,体育文化传播渠道应该是多样的。只有做到体育文化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保证学生充分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才能保证体育运动的魅力永不退色、保证“健康中国”的理念才能深入人心。

2.4 加强高校和中学体育课的衔接研究,为体育课程的无缝对接保驾护航

把握学情是为了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实施体育教学计划。由于国内部分中学为了升学率而无情地挤压了中学的体育课教学,使得中学体育课教学大纲无法正常执行,相应的教学目标也无法实现[9]。高校公共体育主管部门应该正视上述现实,即部分大学生运动能力等指标还处于低水平阶段,高校必须适度调整公共体育课教学大纲以适低水平阶段的大学生,保证高校体育课教学和中学的有效对接。高校与中学体育课的衔接研究是个复杂的工程,这是根据各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参差程度而对公共体育教学大纲做出相应调整的系统工程。这种调整是根据大学生现有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水平而做出的对公共体育教学大纲的修正。显然,在“健康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应对中学体育教学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出现脱轨现象,高校公共体育课必须因势利导,及时修订公共体育课教学大纲以保证中、高校体育课的无缝衔接,从而实现中、高校体育课教学的顺利过度和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5 修正“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本职工作。学校重视科研是为了促进教学,过度强调科研就会弱化教学的核心地位,过度强调教学又可能忽视科研的促进作用,教学和科研本是相辅相成的[10]。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仅是评价教学过程优劣的重要指标,同时又会对教学产生导向作用,而现有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对体育教学质量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健康中国”理念的提出加速了原有评价体系瓦解,“健康中国”理念要求为了重新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学生体质,需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的、符合教师和学生共同利益的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见,修正“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建立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既符合“健康中国”理念的要求,也是还教学核心地位的必要措施。

2.6 体育教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体育课坚持小班教学

首先,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师素质的提升是教师专业知识积累和更新的体现。可以说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体质的重要手段。其次,体育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符合“健康中国”理念。现代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从而加快推动了体育理论和技术的更新,我们会经常发现“昨天的理论今天不一定正确”。学生的健康与体育教师关系密切,体育教师掌握体育知识的正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健康中国”理念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掌握正确的体育理论知识,绝不容许教师拿错误或过时的理论对学生造成伤害。科学合理的体育理论知识是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源泉,而掌握科学合理的体育理论知识是“健康中国”对我国体育教师的统一要求。再次,小班教学也是提升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体育教学规律显示小班教学效果明显好于大班教学,体育课教学是术科为主的教学,不容许错误积累,需及时纠错,而大班教学很难做到及时纠错。小班教学也是“健康中国”精神的间接体现,小班教学更容易根据大学生健康水平针对性教学,落实因材施教,减少体育课伤害事故[11]。总之、体育教师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小班教学都是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也是“健康中国”理念下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2.7 纠正体育教师主导性失衡现象,还原体育课二元性并重的本质

保持体育教师课上的主导性是体育课堂效果的重要的保证[12],然而体育教师主导性失衡是当今体育课教学质量下降、大学生身体素质降低不可回避的原因。纠正体育教师的主导性失衡现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及时补充优质师资,改善师生比例。学校需要统筹安排把好进人关,既要及时补充优质教师,又不能盲目招聘,宁缺毋滥。二、在职教师应自我加强学习专业技能,利用假期时间外出学习培训专业技能,做到“学高为师、技高为范”。三、加强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分享教学经验,提高上课技巧,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体育骨干,巧用分组轮换或不轮换的教学组织形式。体育教师主导性的回归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体育教师主导性的回归和学生主体性并重也是“健康中国”对体育课提出的要求。

2.8 制定网络围栏,合理使用电脑、手机,确保体育课教学的质量

智能手机的出现严重干扰了高校教学,高校文化课课堂教学早已成为重灾区,现如今已经波及到体育课教学。如此乱象非“健康中国”所需,要扭转乱象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高校相关部门需采取相应措施——按学生作息时间在寝室等地方限制网络。良好的作息时间是大学生保证学习效果前提条件,保持充沛的精力是体育运动的前提,充足的睡眠又是体育运动后身体恢复的最重要保障。二、高校应在教学区屏蔽无线网络,并在课堂上设置安全的手机存放点。教学区屏蔽无线网络可以断去学生手机上网的念想,也是减少手机对体育教师的干扰。三、设置教学区手机存放点。大学生随身携带手机已是习惯问题,也是出于财产安全考虑。但随身携带手机即使不去上网,也会成为体育运动的障碍。所以,体育教学区设置安全的手机存放点是十分必要的。上述措施可以促使大学生回归正常的生活规律,可以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这都是“健康中国”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2.9 课外体育活动真正纳入体育教学,促进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一部分,是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发展身体素质,培养体育兴趣,增强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12]。相对于人体的健康发展规律,每周只有一次课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无法满足学生体育健康需求。运动规律揭示每周运动不少于三次,每次运动不少于30分钟,每次锻炼的强度在中等以上的人口属于体育人口[13]。只有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人,其运动的频度和强度对身体健康的促进才有显著意义。可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弥补高校体育课次数不足、锻炼效果不佳的最重要的环节,是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校教务部门排课时需考虑留足课外锻炼时间,保证学生有时间锻炼;学生课外活动需要体育教师指导,以保证学生安全且科学的锻炼。

2.10 加强体育社团活动常态化建设,真正发挥体育社团的促进作用

高校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活动主办者之一,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成员,同时也是校园体育活动的推动者之一。要改变当前高校体育社团不作为的现实,需要把学校体育社团活动纳入学校的年度计划之中,做好长期和短期规划;体育社团活动负责人及成员的分工制度化,明确权利和义务,责任到人,做实每次体育活动;制定切合可行的奖惩制度,使学校体育社团组织活动常态化。抓住“健康中国”这一契机,加强体育社团建设、发挥体育社团促进作用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强化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

3 小结

高校体育课教学应以“健康中国”的理念为指引,抓住提高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良好契机,加强高校和中学体育课的衔接研究,修正旧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积极促进体育教师理论学习,坚持体育课小班教学,解决体育教师主导性失衡,还原体育课二元性并重的本质,制定网络围栏,限时使用网络、手机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教学,打造学校体育运动品牌,做实体育社团活动等是当今体育课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身体素质课外
小满课外班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