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村上春树作为日本乃至全球著名的作家,先后创作了12部长篇小说,这些小说中或多或少的提到了中国,中国的人、中国的事。“中国”对村上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既相近又遥远。中国文学研究专家、东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藤井省三曾这样评论村上:“村上春树心底有个中国情结”,“如果省略中国不提,就无法讨论村上文学”。可见,村上与中国的渊源。
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受容,始于两千多年前。从《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大量的吸收白居易文学的思想到日本奈良对中国建筑的借鉴再到中国茶道、花道传入日本等等,可以说中国文化深深影响了日本的文化。
村上作为中国读者最为熟知的日本作家之一,对中国文学的受容从作品里便可感知。《且听风吟》是村上的第一部小说,创作于一九七八年四月,发表于一九七九年,此小说的问世是偶然也是必然。此小说获得了第二十二届日本群像新人赏,与另外两部作品《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并称为“青春三部曲”。据村上自己说,这部小说就如同英语单词“epiphany”的意思,本质的突然显现,用村上的原话就是“某一天,什么东西突如其来地闪现在眼前,于是万事万物为之面目一变”的感觉。事情发生在一九七八年四月一个晴朗的午后,村上去神功球场看棒球比赛。这场比赛是中央棒球联盟的揭幕战,由养乐多燕子队对阵广岛鲤鱼队。球场距离村上居住的地方很近,走着便可以直接过去了。村上斜躺在外场席上,啤酒、球赛、铺满绿草的斜坡等让村上心旷神怡。在比赛的第一局下半局,广岛队的队员将球击到左外场,形成二垒打。球棒击中棒球的声音悦耳响亮,或许是响声敲击了村上也或许惬意的心情带给了村上灵感也或许没有任何征兆,一个突发的念头在村上脑海里出现了:没准可以写小说。就这样在一个暖暖的午后,村上的人生发生了剧变。比赛结束后,村上买了稿纸和钢笔,对于之前一直忙于酒吧、爵士乐、还贷等跟写作没有一丝一毫关系的村上来说,在稿纸上写作既新奇又期待。那段时期,村上白天忙于自己的小店,晚上利用天亮前几个小时的时间写作。半年的时间过去了,棒球赛季接近尾声,小说《且听风吟》也差不多完成了。村上似乎是源于棒球赛的开始产生了写作灵感,又伴随球赛的结束完成了《且听风吟》的创作,但细细探究并非如此。村上受其家庭影响喜欢文学,但并非日本古典文学而是美国文学和中国文学。说到中国文学,不得不提到对村上有重要影响的鲁迅。《且听风吟》里写到: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藤井三省认为和鲁迅的《野草·希望》里的“绝望为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有异曲同工之处。另外,《且听风吟》中还有一句:“直言不讳是件极为困难的事,甚至越是直言不讳,直率的言语越是遁入黑暗的深处。”这句话和鲁迅的《野草·序》中的“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也有着惊人的相似。这并不是巧合或偶然,村上在高中时就读了鲁迅的作品,深受鲁迅作品影响,当自己开始创作时,自然会有信手拈来的感觉。
村上的另外一部作品《IQ84》更能看见鲁迅作品的影子,仅仅从作品的名字便可略知。《IQ84》共有三卷,一千多页,历时三年创作完成。创作时间之长恐怕是村上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但村上这样一段话大概能给读者很多启示。他说:我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开始写的时候,完全没有任何图纸,只是集中身心投入到写这个行为中,这是一种倾泻、一种感情净化的结果。村上自己说过曾两次拜读鲁迅的《阿Q正传》,并这样评价:“在结构上,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精确描写和作者本人截然不同的阿Q这一人物形象,使得鲁迅本身的痛苦和悲哀浮现出来。这种双重性赋予作品以深刻的底蕴。”显然,村上对鲁迅的作品不仅仅只是读过,更是做了深刻透彻的分析和领悟。村上的《IQ84》中的Q氏和鲁迅笔下的阿Q都处于精神麻痹的状态,且两部作品都有幽默、凄婉的情怀。
《去中国的小船》的是村上第一篇短片小说,通过小说读者感受到了村上对中国的友好。小说来自桑尼·罗林斯1951年演奏的歌曲 《On A Slow Boat To China》,作品创作是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不久。此前,中日两国的交流甚少,一直对中国文化推崇的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尚未明朗化,村上对中国自然也抱有一种向往。小说取名《去中国的小船》,大概就是表达作者对去中国的一种愿望吧。小说由三部分构成,三个故事三个不同的中国人的形象,表达了村上对中国复杂的情感。第一部分,村上对自己年少时期的中国老师作了回忆,但多年后日本人背叛了这个老师;第二部分,村上写到了自己的女朋友,一个漂亮的中国女孩,由于各种原因分开,对中国女孩造成了加大的伤害,后悔但已经无法挽回;第三部分,村上写到了一个中国高中同学,虽然不记得名字,但这位同学已经成为一个很棒的百科事典的推销员且只卖给中国人。三段不同的回忆,代表了村上不同时期对中国人的情感:复杂、惋惜、难忘。
《天黑以后》是村上比较特殊的一部小说,也是其迈向新小说的标志。故事发生的事件跨度不长很短,从夜里11点到次日清晨6点,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里,透露出了另一个日本也透露出了作者对中国的别样情感。十九岁女孩被不法中国人偷运到日本,被迫接客。女孩被一个叫做白川的日本人殴打,后来一个会说中文的主人公玛丽帮着解决了此事。故事一开始就在让人厌恶的气氛中展开,但村上没有避讳没有逃避,而是将白川这样一个日本典型的可恶的形象刻画出来。林少华先生曾在《天黑以后》的译后记中写道:这种恶,不同于恐怖分子和极权主义的恶,又不同于太平洋彼岸霸权主义的恶,更不同于杀人放火等一般刑事犯罪分子的恶,它发生在日本社会又不局限于日本社会,因而是更应谨惕的恶。林少华先生短短一段话,将白川这个典型形象总结的恰到好处。
村上读中国作家的作品、从父辈那里领略过中国的风土人情、生活的周围也有中国人,因此中国对村上来说是很熟悉的,但没亲眼见过没亲身体验的地方,仍然是一个“谜”。村上来中国的目的很明确,在小说《发条鸟年代记》中提到了诺门罕和满洲的事,杂志社提议来一趟亲身之旅。一九九四年六月,村上来到中国,当时中国对村上尚未达到一定的熟知程度,因此村上此次中国之行也没任何官方陪同。只身一人先到了大连一路往北长春、哈尔滨、海拉尔再到达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的诺门罕村,随后又返回北京再到乌兰巴托、乔巴山最后到哈拉哈河西岸的诺门罕战役遗址。此次中国之行的描写很客观很真实,中国人口多,公园里、车站里,满眼都是人;火车拥挤不堪,连厕所都挤满了人,空气全都是人的味道,从火车的窗户丢出去各种东西:擦鼻涕的纸、吃完的果皮、喝完的啤酒空瓶;宾馆里花洒、活塞等都不同程度的损毁,这些都被村上栩栩如生的记录下来。除了这些,村上也感受到了中国的人的真诚、友好。下火车时,忘了带随身听电池,同车不认识的年轻男子跑过去递给村上;眼睛出了点小问题,去了长春一家医院两次,不用排队且费用很少,这些也都被村上看到眼里记在心里。从大连一路北行之后到达目的地内蒙古的诺门罕村,也许是当地人太过热情,每天都有羊肉招待,但村上不习惯羊肉的味道,以至于随后的几年,有中国学者邀请村上来中国时,竟以饮食作为推辞。不过,这是可以理解的,当年村上的中国之行,只是看到感受到中国的某一面,而且当年并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任务”而行。今天,村上如若来到中国,想必会是另外一番描写和感受。
村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对我而言,‘中国’不是想写而刻意去想象,‘中国’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记号’。”反之,村上对于热爱文学的中国年轻人也是一种印记。1989年村上的《挪威的森林》被介译到中国,很多文学大家对其作品展开研究和讨论,影响至深,在中国掀起了“村上春树热”。这部作品之所以在中国畅销和被关注,与小说本身简洁、干练、幽默、文雅的写作风格无不有着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小说介译到中国的时间恰好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年轻人正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很多年轻人从乡村走进城市,面对都市的孤独感,年轻人往往迷茫,而村上小说的出现,恰如心灵鸡汤的慰藉,因此受到当时年轻人的追捧也自然而然了。无论村上对中国,中国对村上,都是割舍不掉的情怀。中国是村上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村上也是搭建中日文学爱好者的友好桥梁。
[1]尚一鸥.日本现代社会伦理的文学阐释——《1Q84》小说人物形象论 [J].日本学刊,2010(05).
[2]徐子怡.试论村上春树在中国的结束[J].扬子江评论,2013(06).
[3]邢灵君.村上春树在中国——当代中国文学思潮下的村上热初探 [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02).
[4]刘军.再论村上春树作品的中国意象——从《开往中国的慢船》到《天黑以后》[J].芒种,2016(05).
[5]王媛、王建富、池丽霞、张莉.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喻指分析[J].鸭绿江(下半月),2015(07).
[6]耿海霞.近十年来中国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研究述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02).
[7]张奚瑜.存在状态的勘探者——论村上春树新作《1Q84》的主题思想[J].名作欣赏,2010(27).
[8]雷世文.相约挪威的森林[M].华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