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山东 泰安271018)
1907年鲁迅弃医从文在东京筹办 《新生》杂志,开启了漫长而又艰辛的文学创作与编辑工作。在此后的三十年间,鲁迅编辑创办了《新青年》、《晨报副镌》、《语丝》、《莽原》、《国民新报副刊》、《奔流》、《北新》、《波艇》、《未名》、《朝花周刊》、《朝花旬刊》、《萌芽月刊》、《文艺研究》、《巴尔底山》、《前哨》、《文学导报》、《十字街头》、《太白》、《文学月刊》、《译文》、《海燕》、《草鞋脚》等书刊;主办或参加开办过“未名社”、“野草书屋”、“铁木艺术 社”、“朝花社”、“三闲书屋”、“版画丛刊会”、“诸夏怀霜社”等七个出版社。纵观鲁迅的一生,他编辑或参与编辑的各种书籍有76种,丛书11种,主持或参与编辑的各种文艺刊物有20种,为别人译著的书籍作序跋的有43种,校阅并介绍出版的也有40余种。如今我们看来,鲁迅并不是一名职业编辑工作者,但是他勤勉操劳一生,对书刊的编辑工作,倾注了自己心血和精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我国编辑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在当时甚至远远超过了一些专职编辑人员,真可谓当之无愧的伟大的编辑家。
鲁迅一生创办和编辑了数目颇丰的书刊,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他以期刊为革命根据地,介绍新知识,传播新的价值观念,推崇个性解放与主体自由,以图唤醒国人的“人”的自觉性,引导国人争取自身民族解放。而他所极力推崇的思想解放、民族解放正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获得新生与复兴的首要前提。不仅如此,鲁迅还扶持新青年,培育文艺新人,竭尽全力推动中国新文艺的发展。从鲁迅的丰富而宝贵的编辑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鲁迅是一位纯粹而高尚的编辑者。他有着坚定的文化理想信念,淡泊名利,勤勤恳恳,自甘奉献,始终为追求出版物的优良品质而上下求索。总之,鲁迅的编辑工作更多的是一种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彰显自己的文学思想和精神力量的创造性的工作。
鲁迅丰富、宝贵的编辑经验,独特的编辑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鲁迅生活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在黑暗中挣扎、拼搏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潮流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社会民主与进步。生于那个年代的鲁迅是一名极具人格魅力的文化战士,他有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身对光明的呼喊让他直面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自发担负起政治救亡、思想启蒙、道德救赎的重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以“我以我血寄轩辕”的大无畏气概,英勇的献身精神,以笔作刀枪,深刻揭露社会矛盾,批判当时愚昧的人性,腐败的政府,警示社会,唤醒良知,以图挽救没落的中华民族精神。
鲁迅曾经说:“立国先立人”,“立人”即摒弃国民劣根性,重塑新型的民族性格,推动民族人格向前发展。只有改变人们的精神思想,“发社会之蒙覆”才能让祖国变得日益强大。改变人的精神思想第一要务就是办杂志,兴文艺运动,“运输些切实的精神的粮食”。鲁迅一生淡漠名利,不为权贵折腰,不为利益低头,以其广博、精深的文学修养,深邃、敏锐的思想,编辑创造出大量富有斗争性、批判力的刊物。对于办刊的特点,鲁迅曾说道:“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力量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由此看来,鲁迅办刊宗旨是明确的,那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兴国利民,培育新生,始终符合民族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在这崇高的编辑出版目的和文化使命的感召下,30年代,鲁迅曾编辑出版一系列的小说刊物,其中影响较为广泛的就是编辑出版了苏联长篇小说 《铁流》。这本书描述了一支由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的苏联红军队伍在革命战争的浴火中,逐渐锻炼成为具有铁的纪律的队伍的故事。这本书在当时黑暗的社会引起广泛的思潮,促进中国革命以及中国革命文艺的健康发展。总之,只要是对读者有益,能震耳发聩,惊醒世人的文章和刊物,鲁迅甚至会自费出版。除此以外,鲁迅还非常重视培育新生力量,他对年轻作者的关怀是无私的全身心的,只要自己能帮上忙的就会全力以赴尽心尽力。鲁迅经常免费为年轻的文学青年修改稿件,对年轻作者投来的稿件认真处理,而且经常和青年作者、青年学生一起组织文学活动。曾经一起组织过莽原社、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社团,亲自指导辅佐他们编辑出版过《民众文艺》周刊、《鼓浪》周刊、《波艇》月刊等进步报刊。通过和青年作者学生的紧密接触发现人才,培养了一批进步的年轻作者。对自己亲自看过和修改过的年轻作者的好文章,即使内容上不适合在自己所编辑的杂志上发表,他也不会绝情地不负责任地退稿了事,他会尊重每一篇好文章,把它们介绍推荐给其它他认为合适的报刊刊发,或者自己出资出力,帮助年轻作者联系出版印刷等等。当年《太白》是由陈望道主编,但是鲁迅一直在支持帮助,自始至终倾注了很多心血。就是“太白”这个刊物的名称也是鲁迅再三斟酌推敲而定的,预示着黑暗的落后的时代即将过去,必将迎来光明的未来!
30年代政治黑暗,出版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很多出版商们为牟取巨额利润组织出版大量低级庸俗的读物推向市场,又或者将丛书别立名目,删削内容欺瞒读者,一些报刊甚至被编辑者及其所联系的高层执权者把持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成为他们颠倒黑白、追名逐利的工具。鲁迅对出版界的这种现象深恶痛绝,1935年作《书的还魂与改造》,对这种沽名钓誉的书商文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与这些不顾民族存亡,欺媚读者,为了商业利益而编辑出版书籍的书商文人相比,鲁迅在选文及编辑过程中绝不会“像估衣铺一样,什么衣服时兴就挂什么”反而既注重了解广大读者的需要,又反对“迎合大众,媚悦大众”。鲁迅编辑书刊选文时要求“重科学,倘严选而精印,于读者有益,使读者有所得”。内容上要充实、深刻,发挥好的风气,要别出心裁,富有创意,而不是言之无物或者陈词滥调。形式上要富于表现,要自由灵活、生动活泼,反对应景之作,如八股文等。有时他会针对读者在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选取不同的稿件内容,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编辑排版时,鲁迅又会在文章里做些“前言”、“后记”、“例言”等辅助性的文字,把有关文章的作者、背景材料、写作目的、编辑出版情况,以及编者的想法等告诉读者,使读者能最大程度的理解文章,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获得最大的读书收益。
“凡是为中国大众工作的,倘我力所及,我总希望(并非为了个人)能够略有帮助,这是我常常自己印书的原因。”又说:“倘我存在一日,终当为文艺尽力。”鲁迅编辑出版的书刊,无论是为斗争需要还是为文化的传播积累,都对读者高度负责,决不欺骗读者。他总是从读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尽量让国人摒弃愚昧,尚科学尚民主,把引导人积极向止、奋发进取的精品奉献给读者。
鲁迅不仅选文严格,要求有益于读者,编辑过程中还追求严谨细致,力求版面编排精美,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在编辑稿件时,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势必一丝不苟,亲自编辑校对。他不仅看稿特别认真,修改十分审慎,思考特别周密,措词还恰切,甚至连排版位置和标点符号都严格要求。在谈到鲁迅编辑的严谨性时,许广平曾经说过:“鲁迅对于每一个青年请他批改稿件,只要答应下来,没有不是逐行逐字,认真地看的。译稿则一定找原著来对照修改。比方英文译稿,除了英文原作之外,再有其他国家译本可以参考,他更愿意周到些。设或还有怀疑之处,不是自己独立能够了解,他必定请教比他更高明的,总之,决不肯含糊了事。而且在校对中,遇到一行的顶头有标点,他都认真地划到每一行的末尾。一张校样,正面看看,还要倒过来看看。”鲁迅做编辑工作时,即使在遇到颇为棘手的稿件也决不敷衍了事必定仔细、认真、严谨地对待。比如,有的稿件纸张薄透,甚至几页的字迭透在一起,无法看清。他就在双层稿纸中间垫上一张较硬的白纸,一页一页如此的细细观看,直到看完稿件为止。有时,鲁迅还会收到字迹凌乱的稿件,甚至逗号、顿号不分,他总是很有耐心的在稿件中断句标点,细细辨认,仔细审看稿件。由此可见,鲁迅的编辑态度是严谨的,细致的。除此之外,鲁迅还十分重视编校质量。在校对工作时,鲁迅格外地认真和细致,不仅校文字,校句式,校标点,而且也校字形,校版样,校行距,校完了文章本身以后,他还要把校样翻过去看看,目的是检查字和行排得正不正,直不直。遇到有字儿排得疏密不匀的,他都一一打上记号,并提醒排字工友多加注意。鲁迅每编辑一部图书,都力求避免因编辑校对粗略大意而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甚至对于所编书刊的版式、装帧、插图乃至目录等,鲁迅都要严肃认真的校对,力争做到版面、图文的完美结合,力争做到书刊最后送到读者手中是“信”而“达”,“庄”而“美”的,尽最大努力使作品的差错疏漏达到最小化。在鲁迅看来,报刊书籍是一件产品作品,不仅内容是丰富的详实的吸引人的,整个作品都应该是赏心悦目的,包括封面设计、扉页设计、目录内容排版、插图、印刷质量等都应该是完美的。能给人以心灵上的荡涤、精神上的丰富和视觉上美的享受!能让读者更精确的理解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主题。作者小传、附录 、小引、序跋等虽属附属品 ,不是主要内容,但对于作者全面完整的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刻内容和内涵,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引起重视不能忽视的细节!文章的排版格式,整个书籍报刊的装帧封面设计是作品的外在表现,它必须具有当时社会时代特色,要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性和审美性,值得推敲!鲁迅是非常追求完美的,他所经手的作品会尽可能做到完美无缺!凡是经他编辑出刊的报刊书籍,从内容到形式,从排版到印刷,从插图到装帧,从前言到附录,每一个细节都能给读者以最大的精神审美社会价值的满足。
1936年3月,鲁迅逝世前半年,肺病加剧,体重只剩下36公斤。但他仍然坚持编完了瞿秋白的《海上述林》上下卷,亲自作序并安排自费精印。这是他毕生编辑参与的最后一部书稿,倾尽了全部精力,以此表达对亡友瞿秋白——一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的崇高敬意。当代的我们看鲁迅的一生,他从没有脱离具体实际而繁琐的编辑出版事务。他的工作范围,覆盖了编辑、出版职业中选题策划、组稿、审稿、校订、校对、装帧、版式、封面设计、印制、发行、广告、市场调查 、信息反馈等全部过程。大到刊物的创办、出版社的经营,小到书刊的启事、告白、介绍、小信、附白、例言、小引、编校后记、按语,甚至新年贺辞,他都亲自处理。放眼如今的编辑界,即便是专业专职编辑,又有几人能像鲁迅这样为编辑工作呕心沥血,事不惮烦呢?
报刊书籍是人们传播思想学说的主要媒体。作为编辑,要负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鲁迅认为,任何报刊书籍,既然是一种文化产品,就会带有时代的烙印,一定会为一定的政治服务,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站到一定的阶级立场上说话。一个时代的报刊书籍是有时代特征的,是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所以报刊书籍一定要有自己的办刊宗旨办刊目的,都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受一定的阶级意识支配,否则办不好刊物。编辑主体离不开自己所处的社会,一定会有自己的立场和思想。这样的作品才有精神支柱和时代烙印。与鲁迅时代相比,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观念意识也要符合当代特点。我们现在的报刊书籍,不用大讲特讲阶级斗争,但是也必须有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立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许多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运作方式正一步步逼近我们。在新旧体制转型换位的同时,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种种非理性的暗流也在涌动,必须承认,在新的历史阶段,一些腐朽的落后的思想意识观点,一些错误倾向也常常隐藏在学术之中。当今编辑,仍需像鲁迅那样旗帜鲜明,立场稳定。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必须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繁荣先进文化为己任,时刻保持和党中央在政治上的一致。坚持社会主义办刊特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处理好政治与学术的关系,努力向社会和读者奉献高品位高水平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在我国,编辑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编辑工作不仅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活动,还是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通过对知识、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形成各类出版物,不仅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活动,陶冶人们的性情,同时也传播先进的知识和技能,使读者从书本中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一名有职业道德的伟大的编辑应该都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将精神生产成果固定化、物态化 、系统化,组构成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使其有序地进入传播领域。
有人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的,付出辛劳,扮靓了别人;编辑是园丁,浇水除草,育苗成材。编辑这项工作是具有隐蔽性的,对于读者而言,是看不见编辑的过程和痕迹的。编辑是在没有物态化的精神产品上,留下剪辑的印记。这种编辑再加工的印记溶化在原始稿件中的,且只在原始稿件中才能看到,文章和书稿一旦变成出版物后,编辑工作成果就无影无踪,甚至有的文章和书籍出版,只有作者的署名,而省略了编辑者的名字。编辑的隐蔽性使得编辑者的创造性劳动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近些年来,伴随着改革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当一部分人物质极大丰富,但对待文化的态度越来越随意,缺乏必要的敬意,甚至有的人在恶意玩弄践踏文化。编辑者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重要力量,要时刻秉持知识分子的良心,意识到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不去回味自己曾经付出过的艰辛,不因为为他人做嫁衣而自暴自弃,始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而感到快乐。同时,作为出版物的编辑人员必须对文化充满敬畏,与践踏文化的不良现象作斗争,坚守自己的根据地,努力生产有益于读者的精神食粮,传播先进的能推动我国文化向前发展的文化知识。鲁迅曽说过“竭力运输些切实的精神的食粮,放在青年们的周围”是编辑工作的“万不可缓的任务”。编辑是社会文化的构建者。在构建社会文化中,编辑活动作为创造人类文化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宣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是构建文化进步的基本途径。
当今的编辑应学习鲁迅纯粹的编辑思想和编辑精神,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名利面前不弯腰,爱岗敬业,甘为人梯,用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方法从事编辑活动,力争做到稿件质量面前人人平等,不搞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不因自己的主观意识使稿件的处理失之公正,在甄选稿件时能慧眼识珠,发现掩藏在粗糙下的闪光点,并能恪守职业道德,阻挡一切与社会发展相悖的文化的传播。如今,在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在我国出版事业大发展的同时,由于商品大潮的冲击、拜金主义的腐蚀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入侵等原因,出版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令人痛心的腐败现象,诸如色情、凶杀之类读物的屡禁不止,封建迷信书刊的死灰复燃,有些作家精神状态弱化,创作心态游戏化,有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而缺乏弘扬正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气概,作为社会文明建设中坚力量的编辑一定要继承鲁迅编辑的光荣传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恪守职业道德,弘扬职业精神,牢记编辑工作的神圣使命,继承鲁迅内在的编辑精神,为创造民族文化的辉煌尽职尽责。
编辑是一座桥梁,它连接着作者和读者。编辑应与作者、读者心灵相连相通,不仅将作者的稿件视为己出而倍加珍爱,而且对文稿的编辑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常人眼中的编辑工作,一般只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性工作,这仅仅是表象而已,编辑工作实际上是一份严谨细致且繁杂的工作,它需要每一名编辑都能在工作中做到严谨细致,不仅把好稿件的政治关、知识关,同时对稿件的内容、形式、观点、标点等进行规范要求,力求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充分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工作和经验,对稿件进行公正客观的编辑加工。
作为一名编辑在工作中要做到严谨细致,并能将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化为每一名编辑的内在品质,使其成为一种信仰,把编辑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好。编辑人员在日常编辑工作中要多观察,多学习,多思考,避免因为粗心大意而出现一些低级错误。只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才能防止“无错不成书”的编辑出版现象。书刊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园地,是传播科学知识的殿堂,编辑人员切不可有“差不多,怕麻烦”的粗心大意敷衍了事的思想,否则产生的任何缺陷错误都会对读者、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编辑不仅要做到严谨细致,还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这包括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书刊装帧、用料、印装的设计能力,乃至于市场开拓的营销能力等。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工作者,应该提高自己的工作热情,做到谦虚谨慎、豁达开朗,同时努力增强各方面的知识的积累,多渠道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老编辑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学术素养得以提高,和作者进行良性沟通,使作者得以信赖,读者得以佩服,在作者、读者心里树立起威信,形成以编辑为中心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传世之作”,否则编辑生产出来的作品只是充斥着陈言旧词,经不起敲打,耐不住回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