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巧 马泓宇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学院旅游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1;广西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1)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在现代旅游市场中,茶文化旅游因其生态、健康、养生的形象,已成为旅游产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姿态万千、风格迥异,吸引着大批游客前去体验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游客需求呈多样性趋势,民族地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倍受游客青睐。在旅游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居民是旅游目的地活化的旅游资源、人文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社区居民的好客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是地方精神与文化传承的主体[1]。因此居民的对民族地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居民的参与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地方感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居民的参与度。
地方感在人文地理学中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情感联系。段义孚指出,地方感是人的情感与地方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连结,是经过社会特性和社会文化改造后的关系[2]。生命周期、居住时间、日常体验、感官认知和社会关系,都会影响个体对地方的地方感[3]。民族地区茶文化旅游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社区的社会结构随着也发生变化,居民对社区会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地方感随着发生变化,受茶文化和民族文化影响的居民本身对社区空间赋予一定的意义,被赋予意义的空间成为了居民自己的“地方”,经过一定时间的主客互动进而产生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会因为居民自身对社区的认识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地方感,民族地区茶文化旅游社区居民地方感的形成同时受到个人内在与环境外在的同时作用,且此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文认为在民族地区茶文化旅游语境语中,地方感是人与地方在互动中所形成的一种认知和情感连结,是一种经过文化与社会特征改造的特殊的人地关系,是人和地方的全方面的关系,包括人对地方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等。
有学者基于态度的视角对地方感进行研究,将态度定义为个人对某一外在对象的反应,这种反应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4]。认知成分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评价,是人对于态度对象的思想、信念及其知识的总和;情感成分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绪或情感性体验;行为意向成分是个人对态度对象向外显示的准备状态和持续状态。
按照环境心理学家Jorgensen等人的观点,根据民族地区以及茶文化的特点,地方感可看作是居民对茶文化旅游社区的一种态度。人对地方的认知主要是对地方于自身具有某种意义的一种认知,而地方是有人类超越空间实体单纯物质性主观的重新建构与定义,进而成为一种充满意义且不断变化的社会与文化实体[5],因此地方认知可理解为个人对地方意义的认知。地方依恋是指人们与其所在的居住地之间的情感联结,主要是正面情感,是人与地方在长期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如地方能够为人们提供自我连贯、增加积极情绪、带来安全感。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将地方认知、地方依恋、行为意向分别对应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构成要素,作为民族地区茶文化旅游社区居民地方感的构成要素,其中,地方认知是前提,地方依恋是基础,行为意向是结果。
1.地方认知的构成类别
作为感知价值中心的“空间”,地方是社会和文化意义的载体,主观性与日常生活体验是地方构建最为重要的特征。在地方认知中,个体往往是对地方进行解构,通过不同的构成部分加以体验与认知,不同的个体对地方的认知会有所差异,而且不同的“地方”给人的体验也不尽一致,民族地区茶文化旅游社区是一个具有明显民族文化和茶文化特色且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的地方,当地居民对其的认知会有所差异。本文曾对民族地区茶文化旅游社区居民进行深度访谈,居民在对地方的描述中,通常提到的就是自身在这个地方的状态、周边的环境、周围的邻居等比较直观且附注意义的实体。居民对地方的认知,主要是通过对自我、环境、他者等以及两两之间的关系感知,随后基于感知主动获得的信息进行逐层加工的过程。结合Gustafson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民族地区茶文化旅游社区居民地方认知包括自我极、他者极、环境极、自我-他者关系、他者-环境关系、环境-关系六个变量。
2.地方依恋的构成类别
目前学术界对地方依恋的定义不尽相同,大部分学者认为地方依恋是一个多维概念,根据民族地区茶文化旅游社区本身的独特性,本文将居民的地方依恋维度划分为地方依赖、地方认同、情感依恋、社会联系四维结构。地方依赖指一个地方的环境景观、公共设施、特殊资源、可达性等能满足人的特定需求,是一种功能性的依附;地方认同是个体对客观环境有意或无意的想法,并借由态度、信仰、偏好、感觉、价值观、目的、意义和行为趋向的结合,达到对该地方的情感依恋与归属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依附;地方认同感是建立于“我群”的感觉之上,借由特定地域中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经由不断的认知过程达成共识,依赖群体中每一份子的“公共参与”,从而强化群体的互动机会,让个人感觉自己为群体的一份子,持续对这个群体产生爱与信任,进而愿意接受群体的价值观、维护群体共同之中心议题或事物。情感依恋是一种情感层面的依附,社会联系是一种人际层面的依附。
3.行为意向的构成类别
人文主义地理学认为地方感是人与环境作用的产物,即在特定共享空间中的不同个体由于其自身对地方认知和情感不同导致其地方体验和行为也不尽相同。因此,民族地区茶文化旅游社区居民的地方感,由于居民对社区认知和情感联结方式差异决定了居民个体不同的行为意向。在中国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的茶文化旅游开发实践中,大多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开发模式,居民期望通过茶文化旅游开发来获得生活的改善和地方的发展。行为是态度的外显,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直接决定其日常环境倾向性行为,对于当地旅游的开发、成功运作以及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纵观以往文献,对于旅游地居民行为意向的研究主要涉及旅游地居民旅游发展期望、环境保护行为、旅游支持度、政策参与、社区参与等。从经济学角度来讲,社区居民对所居住的地方情感得到正向提高时,会意识到旅游发展带来的收益,进而会积极的参与到旅游发展活动中,以期获得更多收益。基于以上分析,在民族地区茶文化旅游社区这个特定的情景中,旅游支持、旅游参与、环境保护可以作为行为意向研究的三个类别。
综合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构建了包括地方认知、地方依恋、行为意向的民族地区茶文化旅游社区居民地方感概念模型,对于民族地区茶文化旅游社区居民而言,他们对所属社区的地方感受到社会因素、物理环境因素、人口学变量等方面的影响。根据态度模型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知,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影响其依恋;居民的依恋影响在社区中的行为意向;地方认知通过地方依恋作用于行为意向,同时也直接作用于行为意向;地方认知、地方依恋与行为意向三变量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民族地区茶文化旅游社区居民的地方感。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民族地区茶文化旅游社区的建 设至关重要,居民对社区的地方感将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在地方感概念模型中,地方感被看作个体对某一地方的态度,这种态度源自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包括地方认知、地方依恋和行为意向三个基本成分,其中地方认知成分是指居民对旅游社区的认识和评价,是居民对旅游社区的思想、信念及其知识的总和;地方依恋成分是居民对旅游社区的情绪或情感性体验;行为意向成分是居民对旅游社区向外显示的准备状态和持续状态。
参考文献:
[1]李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社区自主和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以云南泸沽湖与青海小庄村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0,31(2):106-112.
[2]TUAN Y F.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74.
[3]KONG L,YEOH B,TEO P.Singapore and the experience of place in old age[J].Geographical Review,1996,86(4):529-549.
[4]FISHBEIN M,AJEN L.Belief,attitude,intention 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London:Addision Wesley.1975.
[5]朱竑,钱俊希,吕旭萍.城市空间变迁背景下的地方感知与身份认同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J].地理科学,2012,32(1):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