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昊芳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福建 厦门 361026)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慢慢丰富,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富饶。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教育部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 + 1项目”,还是基于厦门本土特色的闽台两地美术合作项目,都揭示着美术教育越来越受社会的重视。美术是一门创造的艺术,其课堂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解决问题,并让学生解放自我,开放思维。所以,教师要深入研究课堂活动,让其凸显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有效服务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培养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教师都不可能教给学生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学生也不可能在一个阶段学会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其他科目如此,美术学科亦然。作为一门需要一定天赋和创作激情灵感的学科,要想让学生追寻并喜爱,兴趣是重中之重。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美术教科书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活动,激活丰富、生动的思维,经历时间和创新的过程 。[1]因此,美术教学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该以学生生活为基础,随时随地观察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堂活动为先,把美术从高大上的神坛拉回日常生活,也让学生以理解带动实践,触类旁通。
某校义务教育片区之一的一个村落本是一个具有浓郁闽南特色的自然村落,各种风俗习惯、民居古物保留得非常好,是一个闽南传统风俗的“活博物馆”。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祖屋拆迁,征地建厂,古老的风俗慢慢消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人教版2013《美术》九年级上册《古城镇美术文化考察》这一单元的两课内容均为古民居调查,于是笔者在美术课上便对学生加以引导,以“听阿公阿嬷讲古”设置课前预习活动,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民风民俗,对单元第1课《古城古镇考察》的重点进行突破,又以“回到童年”为话题,让同学们讲述自己儿时的民俗趣事,也对第2课《民俗文化展》进行预热。在单元重点的“民俗文化展览”环节,学生以速写、摄影、手工制作等各种方式记录生活中的民俗,尝试阐述保护古民居和古风俗的重要性,并对只重经济利益不顾民俗保护的现状进行适当的评价,对身边的古民居保护提出建议,用美术专业知识设计公益海报,丰富美术视野,陶冶美术情操,欣赏身边快要逝去的美好事物。
首先,课堂活动要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让学生有交流的平台和敢于交流的信心。“公开交流”(go public)是让学生展现自己的解答办法及作合理辩护。公开交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呈现有关初始挑战的最佳解决方案;另一种是留下财富供他人后续利用。[2]在人教版2013《美术》八年级上册《色彩的感染力》一课,笔者首先告诉学生许多作品并不是完美无瑕的,是可以再探索甚至再创造的,让学生在思想上卸下“大师的作品都是完美的”这个包袱,设置“为大师来找茬”的课堂活动,让学生采取各种方式改变大师们的作品。于是,撕开重构、更改色彩、利用名作色彩画身边事物等以名家名作为基础再创作的艺术作品,学生体会到色彩是具有感染力的。
其次,课堂活动要鼓励学生敢于推陈出新,突出“美术是为生活服务的”的观点,运用自己擅长的材料,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学生都渴望自己的作品被认知和推广,虽然有些初中生羞于表现,但是如果有平台,他们还是愿意释放自己的。教师可以通过在至少两个可接受的解决方案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选择,来帮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在人教版2013《美术》七年级上册《设计我们的校园》一课,教材作业设置是让学生完成校园模型的创作。但是因为笔者所在学校新投入使用了一批垃圾桶,于是课堂活动就设置为创作垃圾桶模型,但是重点放在了垃圾桶身的彩绘。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开发了想象能力,有了有创造的空间,完成了纸上美向生活美的转化,把美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美术课堂活动要树立“把提出问题看得更重要”的理念,时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问题不仅“是什么”或“有什么”,还要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要创造美术学困生融入课堂的机会,并以自己的擅长带动自己的不擅长,让他们在作品评价环节发挥自己的光芒。
很多所谓的美术学困生是自己贴了标签,认为造型能力不高就是美术成绩很差,但是他们也许有很好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活动中,设置“艺术评论”这一环节,让学生站在同龄人的立场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更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共同愿望。在人教版2013《美术》七年级上册《我们的风采》一课,学生以校服为话题,评价同学的作品是否功能合理,是否符合年龄特点,把校服的审美性和实用性统一考虑,实为可贵。
在人教版2013《美术》八年级上册《自己办展览》一课,几个同学认为中国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博大胸襟的民族,要把中国传统书画展览用工业展览,如车展、服装展、动漫展的形式体现,虽然在创意实施上较为理想主义,但是在创意构想上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也把美术活动的广泛性、多元性、实用性和包容性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富于幻想的创造思维,应充分肯定其合理创意、大胆创新,哪怕是极其细微的,也必须给予充分肯定。筹备展览的过程中,学生们和家长、学校配合,按照时下流行的形式邀请嘉宾,利用海报、广播电台等形式,开办展览发布会、开幕式,用一种新的思维,把一节课上成了一种活动,把课堂变成了讲堂。只有这样不断肯定的前行,艺术才有创新的可能,美术课堂才能是活动中学习,学习中爱好,爱好中悦纳。
[1]钱初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5.
[2]盛群力.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