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燕
(福州市井大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1)
众所周知,数学复习课是数学课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单元的整理与复习,还是学期末或学段后的总复习,都承担着系统梳理、强化训练并巩固提升的任务。基于数学复习课的实际内容与目标达成,笔者采用“软件+移动终端+网络服务平台”的整体系统,实施基于电子书包的主题教学模式。通过挖掘电子书包“参与度高、互动性强、个性化学习”的优势,灵活地将线上与线下的学习方式有效整合。采用“课前导学—课中探学—课后帮学”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巧妙地安排课堂内教学活动,合理地将一些任务分解到课堂外,改变了之前的接收式知识记忆向有意义发现学习、个性化主动意义建构发展。这不仅拓展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还促进了学生全方位的发展。[1]现将结合六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和四年级下册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两节复习课教学,谈谈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优势和成效。
散落一地的珍珠,只有一粒粒串起来才能成为一串精美的项链。复习课就是将数学知识点串成线,由知识线构成网,不断完善自身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增进持久记忆。[2]因此两节课教学教师都是先在学习空间布置复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梳理学习重点并制作成知识网络图和提出复习过程中的困惑。在之前的单元知识整理和复习中,学生已掌握梳理知识的方法,因此上传在学习空间的作品可谓精彩纷呈,各具特色。课前,学生在学习空间互相欣赏彼此的作品,打破原有课堂教师展示部分作品的局限性,凭借互联网的优势,遇到学习障碍时,可利用电子书包网络资源检索解决,也可与教师、同学交流讨论,人人参与,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学生的作品琳琅满目,展示点评时教师的选择是关键。《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一课共展示3份学生的作品,一份是将本单元所学习的7种运算定律一一罗列的知识网络图,还有两份则是分成加减乘除四类分类整理的思维导图,“分而治之,综合归纳”,通过一次次的对比,使学生领悟到分类整理知识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综合性强且方便记忆。《图形与变换》则让学生在自我介绍和相互评价中认识到整理知识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无需面面俱到,可以从五种变换方式的特点出发进行梳理,也可以从五种变换的注意点展开,还强调了制作知识网络图既要关注内容的简洁又要注意画面的美观等。两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开展教学。
复习课学生不仅要建构知识体系,掌握整理知识的本领和方法,还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帮助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传统的复习课无论学生水平高低一律齐步走,课堂练习题量少,且无法及时地了解学生完成情况。而电子书包恰恰弥补了这些遗憾。《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教学,教师设置游戏闯关,竞赛排行,充分利用学生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练习不再枯燥乏味。课堂推送的“水果超人”游戏共3关18道题,内含基础检测、进阶强化、能力提升三个层次的习题。借助电子书包的统计功能,教师能快速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并根据统计出的正确率有针对性地讲评习题,及时查缺补漏。Pad上公布的排行版,学生的答题时间和排名的先后顺序一目了然,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出学生无限的潜能。当然,几十名学生无论是知识掌握情况还是应用能力水平都是存在差异的,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课堂练习中还额外推送“棒球小子”和“智慧超人”,以便高水平的学生进一步提升。
针对高年级学生,《图形与变换》的练习就没那么花哨,而是以朴实、扎实为原则,只安排基础检测练习,学生一旦完成,就可即时点击马上提交。学生练习的提交情况实时再现,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答题情况实时了解和掌握,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和知识缺漏,并立即做出分析与判断,查找问题所在,提出修正方案。与此同时,教师只需指尖轻轻一划,标准答案、批改情况和答案解析即可实时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其神速的反馈,准确的批阅,让学生感受到即做即改、即学即用的“学习快感”,真正体验了一把信息时代的“迅猛交互”。不仅如此,功能强大的系统还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答案情况和存在的个性问题,因人而异地推荐一套个性化、有针对性的矫正练习,以达到既巩固提升,又省时高效的目的。
习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消化是通过完成习题来检测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课堂进入尾声时,建立在学生已完成大量练习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要出一份试卷需要几道用简便方法计算的习题,请学生帮忙设计。听说要帮忙,学生积极性可高了,个个都跃跃欲试。要知道设计习题可不是简单的活,它既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还要有准确定位重难点的能力。教师提供25和136两个数,让学生任意添一个数,选择加减乘除和小括号等运算符号,设计能应用简便方法计算的试题。学生要完成这个任务,既要认真选择数据,又要考虑解题时该如何简便计算,说是出题考别人,实际上学生自己先得会解答。打开学生作品库,发现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设计出的习题难易度和数量也不同。有的添上75或64等数据,应用加法交换律或结合律简算;有的则添上4,应用乘法交换律或结合律简算;还有学生设计出“25×264+25×136”需用乘法分配律、“136÷25÷4”应用除法性质及“136-25-75”利用减法性质的习题。学生脑洞大开,毫不示弱,提交作品库中的作品类型丰富,灵活多变。为了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思维,增添学生学习的乐趣,体验满满的成就感,此时教师把握契机设计“伯乐相马”环节,让学生帮助遴选作品库中的习题,认为设计的习题符合要求且定位准确的就点赞推荐并提供标准答案,觉得不够合适的在讨论区留言,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这一过程乃点睛之笔,只有学生理解掌握了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可以说逼着学生深入思考和提炼。最可贵的莫过于电子书包的给力,后台及时统计和反馈学生推荐的情况,让教师准确把握和定位学生的课堂生成,再将点赞率高的习题推送给学生完成,可谓一举多得。
现代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当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人知识的时候,知识的学习才有价值与意义。其中,学以致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就是在不断的“用”中,课本知识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利器,学习者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体验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学习的价值,从而在形成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激发起强烈的学习热情,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3]基于这一想法,《图形与变换》教学即将结束之时,教师充分发挥Pad作品库里特有的画图功能,设计动手操作、学以致用的教学板块,让学生自主设计精美的图案作为QQ或Pad的头像。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情高涨,兴趣倍增。而要制作QQ或Pad的头像,非得用上图形的五种变换方式不可,如设计奥运五环就得来一番平移,设计米老鼠、唐老鸭不能缺少放大和缩小,设计温馨小屋就要运用旋转和轴对称。更有甚者,个别学生不满足于运用单一的图形变换方式,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变换方式,设计出洋溢着浓浓生活情趣、充满浓郁的生活意境的美丽画面,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就这样,学生在学以致用的亲历过程中,不仅让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对数学知识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而这恰恰是学生持续学习的不竭动力。
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与数学知识的无限性的矛盾是必然存在,不可避免的,特别是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仅限于课堂的知识学习,显然是不够的,难以解决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学习者个体必须具体一定的自我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数字媒体的课堂普及,无疑对学生的自我汲取知道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因此,课堂教学结束,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终止,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媒体的作用,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随时进入平台持续学习。需巩固强化的,可进入错题库,选择错题,获取解决办法,促进学法迁移,实现温故知新;要拓展新知识的,可进行相关的知识链接,直接观看教师提供的视频;想弥补知识缺漏的,可上线寻找相关微课,作知识点的补救性学习,以夯实知识基础。
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中的应用,已然不是“用不用”哪些技术的讨论与展望,而是重点探讨“如何用”的实践与反思,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懂得搜索、甄别、处理、加工信息,掌握必备的日常技术,运用各种各样的数字化平台、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工具不断分享与创造。只有回归教育本源地应用,才能整合信息化资源,使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应用信息媒体,创新生本课堂,真正使学生思维参与、行为参与、情感参与。
[1]胡卫星,张婷.电子书包的系统构建与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 (12).
[2]郑燕.变形记——从应用“电子白板”到引进“电子书包”[J].启迪与智慧(教育), 2016(11).
[3]赵志美.在操作与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找质数”为例诠释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教学[J].广东教育 (综合版 ),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