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艺坚
(漳浦县盘陀中心学校,福建 漳浦 363202)
小学生数学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的小学生,由于数学能力的缺损而导致的数学学习成绩落后,也就是明显低于同年龄或同年级孩子的学习水平。[1]数学学习障碍的“拦路虎”不扫除,师生互动的正面效益难以产生,学生的学习信心也难以树立。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制定应对策略,最大限度降低数学学习障碍形成的几率,帮助更多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数学发展。
畏难情绪、先入为主和直觉经验是造成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三座大山”,困惑、曲解、误会的消极心理现象阻碍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策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症下药”:
有些学生由于认为学习数学整天与数学符号打交道,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兴趣,因此解题时就马马虎虎应付了事,草率面对,产生畏难情绪。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经常引导学生找到解决学习困难的“金钥匙”,培养细致解题的习惯,而且要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解题能力。例如背诵“乘法口诀”,不能死记硬背,可以设计出多种规律性的熟读法,加强记忆、理解和运用。如编儿歌“你拍一,我拍一,三七二十一”,也可以按“积的大小顺序”从1到81熟记等。
数学知识负迁移的抑制或干扰,导致学生简化对问题的认知程序。如果数学题类型相似或解题思路雷同,不厌其烦进行训练,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不可避免地形成解题的心理障碍。只有消除“先入为主”的影响,细加辨析貌似而质异的数学题,让学生分清其本质扣住其异同,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2]例如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一节后,了解到长方形、正方形各有2、4条对称轴,在组合图形中,学生从“第一印象”出发,有的判断对称轴有2条,有的说有4条,还有的讲2+4=6条!其实只有1条对称轴。学生对“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理解不够深刻,发生错误了。
由于缺乏对数学对象结构关系形象直感的领悟和洞察,学生在解题时容易受题目的局部特征迷惑,不经抽丝剥茧,凭借直觉经验贸然判断,从而产生负迁移。特别是容易混淆的若干概念,感性思维不能及时理性化,直觉思维被淡化了。教师必须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力求学生头脑中建立分化性的概念,实现由直觉经验到经验判断的变迁。例如判断这个图形中一共有几个□,学生似乎“一目了然”,整个图形可以“平均分成”4个相同的□,所以“一共有4个□”,这是错误的。其实整个图形(“忽视”其中的“十”字架)也是一个(□正方形),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一共有5个□”。教师可以边画边讲,学生就豁然开朗了。
观察的片面性、肤浅性、狭隘性是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观察障碍的“绊脚石”。消除学生的观察障碍可以从观察顺序、观察内容、观察方法等方面入手:
小学生观察事物比较片面,有时时间观念(先后顺序)颠倒,有时空间观念(方向位置)错乱,对事物的形态、大小、色彩的观察顾此失彼,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入观察,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对事物观察的顺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感知观察对象,从表面现象的观察中循序渐进反映和深刻揭示本质属性。[3]例如根据图形写算式,有的学生把每行“看成4个△”,列式为4×3=12或3×4=12,有的学生认真观察从上而下:4+4+3=11或4×2+3=11,有的学生从左往右观察而列式为:3×3+2=11,还有的学生从第一种错误解法中受到启发,列式为4×3-1=11或3×4-1=11。
不善于观察事物的隐蔽条件和捕捉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触及不到问题实质,观察问题满足于基本知识的一知半解,这样观察的肤浅性就暴露无遗了。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构建起从条件到结论的桥梁,深入浅出提高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例如教师让学生先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如,接着由顶点再引出一条射线:,让学生判断“一点引出三条射线”的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学生往往会脱口而出:2个。咦,刚才画的第一个角不算吗?学生在观察中没有领悟“角的大小”,明白规律后便能迅速、准确说出中一共有几个角了。
教师教学中百密一疏,数学问题的变幻莫测,学生非科学的知识结构等因素,催生了学生数学学习思维障碍,思维活动受阻,如思维方向不明,思维卡壳等,大量的思维障碍源于学习方法,要多方位灵活运用,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原型突破数学思维障碍,从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入手:
“愤悱”的情境越带有强烈的启发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就越得心应手。一潭死水的填鸭式教学情境势必产生思维“火花”熄灭,扼杀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展。教学重难点内容的突破需要创设启发式的情境教学,数学问题才能迎刃而解。[4]例如有这么一道练习题:“有一列队伍,从左往右数,小明排在第7个;从右往左数,小明排在第9个,这列队伍一共多少人?”为了克服“7+9=16人”的思维障碍,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扮演“小明”,左边还要站7-1=6人,(请6位同学站好队)接着根据第二个条件,请出8位同学站在“小明”右边,通过“排队”创设情境,学生受到启发,算法多样化。
这是利用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以其中一种学习的影响为中介,去突破另一种学习中所造成的思维障碍的一种方法。[5]例如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出示“我今年7岁,爷爷的年龄是我的9倍,爷爷今年多少岁?”让学生列式计算,说出用乘法计算的理由,并说出一个数的几倍表示意义,然后改编成:“我今年7岁,爷爷今年63岁,爷爷的年龄是我的几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已有的思维方式:“我的年龄×()倍=爷爷的年龄”,进行主动探索,懂得用除法计算的道理,通过迁移型启发,突破思维障碍,使学生举一反三,发展思维。
数学学习障碍是小学生学习的“顽疾”。学生要不断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并学以致用。教师应及时地进行分析及矫正,对待各类学习障碍时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策,用行为改变技术给学生指导和帮助。以“育人先育心”为主线,减少“差生”“后进生”“学困生”“潜能生”等名义的
[1]刘翔平.儿童学习障碍一百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0-50.
[2]左燕红.小学生数学学习障碍原因及对策初探[J].教育管理与艺术,2014(7):148-148.
[3]赵欣,袁茵.小学数学学习障碍学生特点与教育建议[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3(3):37-40.
[4]杨烈慧.浅谈小学数学学习障碍及优化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0):161-161.
[5]林茂盛.小学生思维障碍的成因及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 2007(12):26-27.出现频率,对学习障碍生不排斥、不讽刺、不惩罚,创设一种良好的愉悦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给他们创造进步的条件,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在成功的实践中增强更上一层楼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