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雅黎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武汉 430000)
教育是促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的适应行为也随之不断发展。 总的来说,适应是个体达到人们期望与其年龄和所处文化团体相适应的个人独立和社会责任标准的有效性和程度[1]。适应行为又称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职责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即个体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有效性[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曾明确指出幼儿适应行为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幼儿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在适应幼儿园生活、周围人际关系以及物质环境方面表现出诸多不和谐的状况,进而导致幼儿社会化进程受阻,影响了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对此,应当深刻剖析当前幼儿适应行为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策略,从而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和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为“配合得适当和均匀”。“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最高境界与最高道德准则,同样,“和谐”亦是研究幼儿适应行为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与共同准则[4]。从根本上说,和谐体现了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等方面和谐的共性,本质上是指一种协调、均衡和美好的状态,其与良性冲突并存[5]。据此,和谐理念可作为促进幼儿适应行为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其主旨是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必须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幼儿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幼儿与自然之间的核心发展,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的目的。具体言之,必须相应发展幼儿以下三个方面的适应行为:一是幼儿自发的适应能力;二是幼儿的人际关系适应,包括与同伴、教师及家长关系的适应;三是一般自理能力:如饮食自理能力、穿着自理能力、移动能力、作业能力、实际能力、自我指导能力和社会化能力[6]。事实上,只有幼儿内部微系统即身心和谐统一,他们才能将视角由内转外,接纳外界,逐步提高其适应能力,从而实现幼儿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幼儿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个体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也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潜在的重要价值。现有研究表明,日益突出的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将妨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7]。幼儿身心发展不和谐状况主要表现为幼儿身体发展失调和心智发展失衡。在身体发展方面,由于学前期幼儿身体的生物机能发育尚未成熟,导致幼儿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薄弱;加之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幼儿的肌肉、骨骼、内脏等各项身体机能得不到协调发展,造成幼儿的身高、体重、视力、五官等各项指标的失调。在心智发展方面,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人类存有多元智能,如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等。加德纳赋予了“多元智能”独特的内涵,在他看来,每一个正常个体都具有多元智能协调发展的可能,各种智能的发展程度及组合样态导致了心智结构的差异。“如果这些差异能够被考虑而不是被否认或忽视的话,那么大多数的教育工作是有效的。”[8]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幼儿的身体发育和体格锻炼并不充分,导致某些身体机能有欠发展,进而造成幼儿的身体运动智能得不到充分激发。同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种种误区和局限进一步导致幼儿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其它多种智能得不到充分激发。由此,幼儿的身心内部系统难达协调一致,不能同化、顺应外部环境,进而导致身心不和谐状态。
皮亚杰曾提出,幼儿在思维发展时具有自我中心性。幼儿在适应幼儿园新鲜环境时,常常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形。例如,幼儿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从自己身体、动作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而不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及他人角度认识事物。由此,这导致幼儿社会适应技能欠缺,进而引发诸多交往不和谐问题。首先,幼儿与同伴交往不和谐。幼儿从家庭单一的亲子关系突然转变为多层复杂的同伴、集体关系,难免会一时不适应,不知如何与同伴交流、交往,更加重其心理压力,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进而难以融入班级集体氛围,不能与其他幼儿和谐共处。其次,幼儿与教师的交往不适应。幼儿对陌生的环境、教师缺乏信任,与教师有种距离感,由于自身内心体验和感受与家庭父母给予的爱的区别,加之自身言语水平、交流技能的欠缺,不知如何同教师进行合理沟通,导致心理更加不适,以致在师生交流方面难以达成平等对话。而这时成人轮番的安慰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对于认知水平尚弱的幼儿来说,来自四面八方的噪音只会加剧其心理不适[9]。最后,幼儿学习适应能力相对缺乏导致幼儿学习上的不适应[10]。不同幼儿学习能力差异显著,部分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生活适应力上较弱,注意力等难以集中,导致与教师互动频率低,激发幼儿焦虑感,更加难以融入班级课堂和谐交流氛围,让幼儿无所适从。总的来说,由于社会技能的缺乏,导致幼儿与同伴、教师微观社会圈难以和谐共存,学习上难以适应,从而加剧了其心理不适,也延缓了其社会化发展的进程。
毋庸置疑,与大自然的互动对幼儿的健康发展非常关键[11]。有研究表明,许多家庭的快节奏生活导致幼儿室外活动时间不足,甚至导致幼儿在有机会接触大自然的情况下与大自然的疏离,这无疑对身体健康和身心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11]。一方面,生活空间的改变,让幼儿无所适从。从环境角度而言,当幼儿从熟悉的家庭走进陌生的幼儿园时,难免会产生分离焦虑;幼儿园开放式的自然环境、不熟悉的班级家具摆放环境会让幼儿感觉心理不适,尤其会对诸多的陌生的花草树木、稀奇的种植园产生害怕感、排斥感。另一方面,幼儿自身环境迁移水平的欠缺。现实生活中幼儿长期处于单一的家庭环境中,很少有机会与外界大自然亲密接触,去发现和体验大自然的秀美。人在封闭的建筑物内待的时间过久,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其适应外界自然环境的能力会下降,机体自身与自然环境难以和谐共荣。由此,当幼儿置身于一个陌生的新环境,对复杂的外界环境的不适应,就会减缓其个体逐渐接受所在班级、幼儿园群体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的进程。还会影响幼儿从家庭逐步融入到幼儿园的角色切换的速率,不利于培养幼儿对幼儿园生态环境,乃至大自然的的适应能力,最终难达与自然和谐共生。
“和合观”即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和谐的观点。和谐既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12]。因此,提升幼儿身心平衡适应能力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要务。首先,促进幼儿身体机能发展,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教师须在尊重幼儿日益增长的独特需要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其自我服务、独立生活的能力。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地结合一日生活、学习、游戏等方面活动锻炼幼儿的身体,培养幼儿自理习惯;同时,避免过多的包办代办,积极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机会,让幼儿去独立地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进而逐步减少依赖行为,提高其生活自理适应能力。其次,帮助幼儿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幼儿心理健康包括保持愉快情绪和适应集体生活。因此,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积极心理疏导,例如集体的游戏活动、体育参与活动调节不良情绪,保持其积极的情绪,从而使其心理和身体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再次,提高幼儿自我角色认知,促使幼儿从父母呵护的孩子角色向幼儿园学生角色转换。进入幼儿园之前,幼儿是被动的爱的接受者,承担的是父母庇护下的幼子角色,缺乏独立承受外界刺激的能力;而进入幼儿园之后则是作为主动接受教育的学习者,承担主动获取知识的学生角色。因而教师、家长应该把握教育时机,让幼儿更好理解其角色的转变,主动适应心理角色的变化过程,从心理上积极适应幼儿园环境,让身心达到认知上的平衡。最后,建立现代教师观念:关怀接纳孩子。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幼儿园应将以人为本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还应包括因人而异的个性化设计,根据幼儿个体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不同特点及不同的发展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进度和个别教学要求[13]。
“和处观”即促进幼儿与人相处和谐的观点。幼儿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幼儿与同伴、教师、父母关系的和谐。教师和家长应形成教育共同体,携手合作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第一,教师应当创造游戏环境,提高幼儿自信心,增强其同伴交往意识。具体言之,教师可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多鼓励幼儿主动参与集体合作游戏,避免单独游戏、平行游戏。在预设的游戏环境中,教师可对交往能力相对欠缺幼儿进行积极教育,及时捕捉他们“闪光点”并给予赞扬,让他们获取更多成功的体验。这对丰富幼儿交往经验,提高其交往成功感、自信心,不断习得更高级的社会交往技巧大有裨益。第二,家长应树立现代父母观念,降低幼儿的亲子依恋程度,促使他们与教师建立信任感。有研究显示:父母养育幼儿的观念和技能是影响学前幼儿适应行为形成的最重要因素[14]。幼儿在家里与父母一起时,内心充满了安全感、满足感,尤其在情感上得到充分的满足;当幼儿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则会产生“分离焦虑”。对此,家长应当在幼儿入园前给他们讲解有关幼儿园的相关经验,如“隔壁家小朋友很喜欢上幼儿园,还得到了老师奖励的大红花”等一些故事,让幼儿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幼儿园的向往感、认同感。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做好承接幼儿入园的准备工作,为他提供亲切、宽松的人际关系环境,转移幼儿入园焦虑不适的情绪,与幼儿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三,教师和家长密切合作,积极培养幼儿的学习适应性。研究表明,家长应注重在活动中激发儿童对事物的关注和兴趣,加强儿童学习的稳定性、持久性[15]。因此,家长应当重视幼儿在园知识的学习,激发他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并且,教师应创设一定教育情景,给予适应力偏差幼儿一定知识经验的过渡准备。
“和生观”即促进幼儿与自然共生和谐的观点。适应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包括个体改变以适应环境,同时也包括个体影响环境以适应个体的需要[16]。培养幼儿顺应自然的能力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入手。首先,在物质环境方面,家长、教师需提供更多条件。幼儿园是幼儿离开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17]。因此,教师多让幼儿出门走动,体验不同生态环境,主动亲近陌生、可爱的动植物,并逐渐缩短心理差距,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而接纳、融入大自然,培养幼儿顺应生态环境的能力。同时,幼儿园也可创设一定相对具有家庭氛围的班级环境,采用渐入式方法帮助幼儿从容渡过不适应期。其次,在精神环境方面,教师要以幼儿为本,从思想上对幼儿进行环境认同感教育。具体言之,教师可从幼儿感兴趣的幼儿园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入手,正强化他们积极适应陌生园内、班级环境行为,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促使他们从思想上产生对幼儿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另外,幼儿应提高自我强度,主动迁移、顺应外部环境,学会与幼儿园自然环境和谐共处。自我强度是幼儿应对内外压力的能力,是幼儿积极适应环境的主因。因此,家长和教师在开展教育时需珍视幼儿融入行为,并让幼儿学会主动调适自我,灵活迁移,积极顺应。同时加强家园合作,让幼儿、家长、老师一起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彼此的合作,三位一体帮助幼儿提高生态环境顺应能力,最终实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