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史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价值与选择

2018-04-03 03:31:20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史料

(广东培正学院思政部 广东 广州 510310)

“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从头讲到尾、考试划重点、考前突击背”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直在不断尝试和改革。史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的作用,使它日益成为“纲要”课程教学的重要工具和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从史料对于“纲要”课程的价值以及史料在课程中的选择进行探讨,希望对“纲要”课程教学改革大有裨益。

1.史料对于“纲要”课程的价值所在

“纲要”是通过历史学习进行思想教育的课程,而史料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础,对人类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如果离开了史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寸步难行。今人治史,只能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和运用,以期能够复原历史和重构过去。梁启超认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蔡元培、傅斯年更是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学”的论断。因此,“纲要”课程教学离不开史料,史料对于提升“纲要”课程教学效果有重要价值。

1.1 史料的运用更有助于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从初中开始学习历史一直到大学,学生在以往历史的学习中,就是对历史年代、历史事件和历史意义的简单记忆,缺乏对这些历史概念深刻地理解和领悟,反而对历史课程内容产生了枯燥、乏味的认识。而丰富鲜活的史料的选择,则可以直接还原历史情境,让学生全方位更真实的地去接触历史。

例如在讲到第二章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书本只是给出“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这一结论,却没有具体史料予以支撑,学生也只是简单机械记忆,并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而1861年,英国来华特使布鲁士根据英人宓捷在南京实地考察所得的报告,这样记载“南京城及其附郭地的明代华美的陵墓与著名的瓷砌宝塔,一切皆被破坏。城垣极高,周围约二十英里;但是城内以前宽广平坦的市街,只留下一些穿过瓦砾堆中的小径了。诸王的宫殿很刺目地挺立在那些残垣废墟之中,这些宫殿都是新的”美国宣教师罗伯滋的报告则批评说“1860年,从苏州到南京的途次,我所目见横陈于路旁的死人有十五个到二十个之多;当中有几个是刚被杀了的,杀的人并不是他们的敌人,而是他们自己的人。使我更嫌恶苦恼的,就是他们故意设置一些陷阱来捕杀人民。一个是他们的布告说‘凡剃发的人不许入城’,但在人民知道有此布告之前,已经有十七八个人堕入这个陷阱,被他们捕杀了;当中有几个恐怕永不知道有此布告……”。[1]通过这两位外籍人士根据在太平天国时期南京城所见所闻的记录资料,使得同学们对洪秀全所建立的太平天国有了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深刻体会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之所在。相关史料地选取使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枯燥的理论,另一方面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史料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纲要”课程教学目的明确规定使大学生在中学所学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两个了解、四个选择”相关的重大历史问题、历史发展的经验以及规律性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把史料引入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史料的选择、甄别、判断与运用,对历史问题进行自己的认识和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辨析和探究能力。

例如讨论课是“纲要”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进行讨论课的过程中,往往发现讨论课都流于形式,思想和内容皆无,本希望做到“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但学生的讨论只是激烈的言辞,在内容上并没有揭示问题的本质。其原因就在于,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历史积累比较有限,有些学生只通过教材来学习历史,从未接触过史料。而“纲要”教材讲述从1840年至今170多年的历史,因此在编写教材时,编写组为了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不得不对一些史料进行割舍,以突出重大历史事件与重大理论问题的阐述,这就使得教材上的史料十分有限。如果学生开展讨论课,仅仅是通过阅读课本来进行思考和分析,那么学生的思考只能成为内容缺乏的简单思考,其所进行的讨论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趋于表面的讨论。例如“纲要”课程第四章第三节,以“国民大革命为什么失败”展开讨论,很多学生对问题的结论完全来自于教材,如进一步提问“国民党为什么会叛变革命呢?”,“中国共产党除了右倾错误还有没有其他问题呢?”,学生给出的答案竟同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基本一致!这种是从教材到教材,从结论到结论,根本未能起到讨论课应有的作用。没有“史料”,何来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何来学习能力的提升?

1.3 史料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纲要”课程“开篇的话”讲到,通过对“纲要”课程学习,让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能仅仅靠教师课堂上抽象空洞的灌输,更需要学生自我的升华,而史料则可以发挥这一媒介的作用,使学生在全方位体会和了解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

史料丰富多样,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传史料。以文献史料为例,文献史料是指用文字记录的历史资料,与“纲要”课程相关的文献史料大致有几十种。按照历史时期分,可分为:(1)1840-1919年间的文献史料 这部分史料包括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两个时期。(2)1919-1949年间的文献史料 这部分文献史料涉及其间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社会等方方面面。(3)1949年至今的史料 这部分文献史料也被称为当代中国史史料,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保存的档案;文史、图书机构收集的全国性当代史料;军事机构的史料等等。[2]上述文献资料,是对近现代社会各阶级和各社会人群活动比较详细记载,反映了近现代中国170多年的历史进程。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和研究,近现代史上的英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主义传统,使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促使其进行深入的人生价值思考。

2.“纲要”课程中要科学选择史料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数量庞大,浩如烟海,因此在“纲要”课程教学中,要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坚持对史料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科学选择,力争每段史料的选取都有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功用,才能有效地发挥史料的作用。

2.1 史料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内容上要认真选取那些典型性、基础性、基本性的知识,做到少而精,把那些完全多余或可有可无的内容毫不可惜地删掉。[3]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可磨灭地加深印象,切实掌握教材。因此,在“纲要”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史料的选择要慎之又慎,要严格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出最能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并能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史料。例如,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思潮出现在国际国内,诸如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给予过明确回应,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4]“纲要”课是基于历史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这些思潮,可以选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洋务运动》、《三朝筹办夷务始末》、《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等档案史料的部分内容供学生阅读,学生通过思考对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有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从而认识到革命是不能否定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2 史料的选择要依据学生的特点

“纲要”课是全校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地区、不同性别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选择史料时,要考虑到学生差异性,适当兼顾学生的专业和学科。对于文科背景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专业性较强的史料;对于理科背景的学生,可以选择较为通俗的史料。例如,教材第三章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其中提到“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他(孙中山)开始看清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为什么“宋教仁遇刺案”使孙中山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呢?这里就需要补充史料对“宋案”进行说明。江苏都督程德全、民政长应德闳发给袁总统的电报,关于“宋案”的一一证据,在电报中都有所说明。但这份史料对有文科背景的学生比较适合,对于理科背景的学生则可以选取一些反映“宋案”的影像资料。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选择本专业与近现代史相交叉的史料。总之,教学中史料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同时也使史料发挥应有的价值。

2.3 史料的选择要具有真实性、启发性和多样性

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曾说“你根据错误的资料得出的结论,必定是错误的结论”,所以,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应该进行比较和筛选,把最能反映历史真实的史料运用到教学中。我们需要用具有真实性的史料去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去认清历史进程中人、物和事。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些为了吸引学生眼球,罔顾历史事实编造的所谓“史料”是不可取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因此,史料的选择要有启发性。选择具有启发性的史料,同时一定要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简单的史料,学生几乎不需要思考和探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起到相应作用;太难的史料,超出学生能力水平,使学生不能在现有知识背景下进行思考,反而会增加学生分析史料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排斥,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此外,“纲要”课教材中不仅史料少,而且多是节选史料中的一句或者几句话,学生看不清历史的本来面貌,质疑的空间也不存在。因此,选择史料还需要多样且全面,让学生从历史知识的简单接受者转变为历史问题的探寻者。

鲁迅先生告诉我们“读史可以知今,治史有助于研究现状”,史料作为历史的细胞,以此为工具去探究中国近代史的进程、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在感受到历史无穷魅力的同时,进一步领会“四个选择”,更加坚定中国今天之来之不易。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它是对自身的反思,对一个人的反思,对一个国家的反思,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反思,让我们在这反思中不断提升和丰富自己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智慧。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史料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郭沫若学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10:00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4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4期)2016-06-08 13:56:09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科技视界(2016年1期)2016-03-30 13:5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