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在整体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校园作为重要的文化和思想传播基地,在绿地规划过程中,不仅能够起到美化社会环境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广泛传播生态和环保思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Ian Mc Harg就已经提出将生态性原则融入环境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在绿地规划中,应实现降低能耗、良性循环的目的,因此高校办学首先对自身所拥有的自然条件如地形、植被等进行充分的掌握,并在精心设计基础之上,构建出具有突出特点的景观,促进高校同自然的融合。
在高校校园绿地规划中坚持生态性原则,就适应加大环境和原生态保护力度,因此对原有植被以及动物栖息地的保存至关重要[1]。同时,还应当在绿地规划过程中,对已经产生的生态破坏现象进行挽回,这一过程中,可以对科学先进技术进行应用,也可以创建适当的植物群落。最重要的是,在利用绿地规划实现生态平衡的过程中,可以对生态小气候的形成进行应用。
全球各所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尽管都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集成,然而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中,其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文化传统。所以,在进行高校校园绿地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不同高校所拥有的自然、人文等资源,从而促使绿地景观经过精心的设计能够将高校独特的办学宗旨进行充分的体现[2]。
在进行高校校园绿地景观规划过程中,应从结构、布局以及分区规划入手,构建一个统一的绿地系统,提升绿地景观功能,构建出一个优美、安静的校园环境。
结构规划中,应首先对校园的气候、植被、地理环境等多种客观因素进行掌握,并将空间安排作为绿地结构规划中的重点,注重对绿地空间设计的强调,充分调动各地区复杂的绿地性质,并努力通过规划将其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现阶段,国内外多所高校在绿地规划中应用了四方院模结构,这是传统学堂的模式,南北方向构建一条直通的路,教学楼位于北侧,校门设于南端,在路的两侧种植绿化植被[3]。这种绿地规划结构能够将高校庄严的性质充分凸现出来。而还有部分现代大学应用了Mall式结构,将草陌应用于中心轴线上,图书馆位于其端点当中,校舍构建于草陌两侧。这种绿地景观结构呈现出广场、箭镞和道路相组合的特点,注重以人为本和科学理念的体现。
对高校校园绿地景观的布局状况进行规划就是这一环节的设计重点。首先,应对校园当中的绿地面积进行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合理的布局,努力通过各种措施提升绿地布局的优美性,促使其内容同形式形成高度的统一,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一定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例如,日本大学在进行校园绿地景观布局的过程中,最长使用三种形式,分别为线形、并行和向心布局。线形布局指的是绿地景观沿着校园中的直线或环形的道路分布,南山大学就是典型的实例;并行布局指的是在较多设施的基础上,两个方向上的建筑能够实现并行分布早稻大学等面积较大的大学都会对这一布局方式进行应用;向心布局指的是在校园中构建一个中心广场,促使绿地景观形成一种较强的整体感。
现阶段,世界各地高校在进行绿地景观布局规划的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自由式和轴线对称式,从而促使整体绿化景观形成一种独特的意境。例如,我国深圳大学在绿地景观布局规划中,将中心设置成图书馆,教学所用的楼宇构建于道路两侧,整体的布局成马蹄形[4]。学校中间位置并不是中心区所在地,而是在校园整体的黄金分割线之上,促使自然流畅成为绿地布局的主要特点。
针对高校校园来讲,通常可以进行教学、生活以及运动三个区域的划分,从整体的绿化特点来看,学校入口位置通常是教学区所在地,能够促使人们对学校的形象产生直接了解,同时这一区域也是进行绿化规划的关键区域,在进行绿地景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其同教学区域建筑功能的和谐,在提升其观赏功能的过程中,应对常绿树种进行种植,并对草坪等进行设置,提升校园空间的理性和严肃性;生活区域的绿地景观规划过程中,应注重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交流以及活动的空间,布局中可以综合利用自由式和混合式两种方式,并努力应用丰富多彩的植被,促使这一区域的四季景观分明;针对运动区域来讲,绿地景观布局过程中,应注重突出遮阴的功能[5]。一般情况下,会将5m以上带状绿地设置于运动场四周,植被应以冠大荫浓为宜。
同其他地区的绿地景观设计相比,高校校园的绿地景观设计应注重特殊空间的设计,也就是说,在设计过程中,应能够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室外学习、交流的空间。
首先,室外学习空间。良好的室外学习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新时期在积极进行大学绿地景观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构建一个恬静舒适的室外学习空间。如在桌椅的周边种植遮阴能力强的植被,构建亭廊和园林小品,从而形成一个自然的户外课堂,不仅有益于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身心放松,更能够提升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6]。例如,清华大学的绿地景观规划过程中,就存在多处户外教师,灰墙是形成户外学习区的关键,自然弯曲的内侧围墙和古老的壁灯不仅能够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更能够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我国古老的文化以及人文气息。
其次,交流空间。新时期,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们意识到交流的重要性,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促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而大学绿地景观规划就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空间。例如,构建中心广场和图书馆等,这些场地具有综合性功能,而空间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例如,北京大学在进行绿地景观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就构建了多个能够进行交流的室外空间,包括食堂和图书馆之间的白色长廊,为学生课余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场地,学生可以在这里自由的就餐和交流学习。
个性文化设计是校园绿地规划和设计当中的另一个要点,由于高校运行过程中,拥有不同的教育体系定位,也从而导致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在历史、传统以及教学结构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校园的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必须将个性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设计要点。
首先,加大对地形和地势的利用。地貌和地物是地形的两个主要成分,在进行高校校园绿地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对空间的界定以及方向性的选择都应当将地表的起伏作为依据。众所周知,在丰富的景观纹理中,必定包含森林、河流以及山脉等因素,同时还包含这些因素共同构建而成的面貌。而在绿地景观当中,重要的构成因素包括地形、地貌以及相关建筑。在对高低起伏的地势进行利用的过程中,可以促使观赏性在景观当中有效提升。而根据河流走向,可以确定景观的方向,要想获得开阔的视野,可以对开敞的平原进行利用,而利用山丘的过程中,又能够实现俯瞰的效果,在提升底图关系时,设计师必须能够综合利用地形和地势。因此,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原有地理条件的保护,因地制宜是设计中的关键。
例如,珠海大学在进行绿地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就对原有地形进行了充分的应用,促使人们可以对大海进行观望,充分体现出珠海大学对环境的关注和深刻的理解。
其次,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还应当充分运用当地的风土民情。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同时各民族也拥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大学在进行绿地景观规划和设计中,应尽量将当地的风土民情融入进来,实现文化传播的基础上,突出学校绿地景观特色[7]。例如,清华大学在进行绿地景观建设的过程中,就对灰砖进行了应用,这是北京传统建筑中的重要材料,从而促使清华大学的绿地空间呈现出较浓的老北京特色。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然而,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放松身心,更有助于为我国的绿化建设事业做出一份力量。鉴于此,本文积极加强了高校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要点分析,希望对我国高校建设以及人才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