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协作发展的视角解读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再造

2018-04-03 02:37◎王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虚拟空间总分协作

◎王 丽

(郑州图书馆,郑州45000)

在经济全球化深度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潮流的大背景下,区域协作的发展模式也被引入图书馆界。在此种发展理念下,图书馆的空间概念被重新解读,空间再造也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公共图书馆作为图书馆中开放程度高,读者覆盖面广的场馆,由于空间资源稀缺,迫切需要进行空间再造。

一、图书馆空间及空间再造的内涵

通常我们所说的空间是一个相对概念,指的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这个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虚实两个层面的意义,包涵了现实空间也涵盖了虚拟空间,如宇宙空间、物理空间、数学空间、思想空间、网络空间等。正因如此,对空间概念的阐述不断有新的理论和研究观点产生,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认为空间具有社会性,可以把空间分成“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雷伊·欧登伯格的第三空间理论,从社会学的角度将社会空间分成三个空间,第一和第二空间分别是家庭和职场,而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空间,比如城市中的闹市区、酒吧、咖啡店、图书馆、城市公园等公共空间为第三空间。[1]依照这两种理论,图书馆的空间作为文化公共空间是属于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社会空间,是一个包含有形物理空间和无形虚拟空间的多维空间体,其中,有形空间主要是指图书馆的馆舍建筑空间,无形虚拟空间是由信息资源、信息管理者与服务对象等组成的空间。

空间再造这个概念来源于建筑学,本意是把旧建筑物的内部空间进行重新改造而使原建筑物具有另外一种功能。[2]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不仅仅限于对图书馆建筑空间物理性能等实物层面的重新规划,还包涵了对服务理念、服务手段等无形的虚拟层面的改造。实物层面主要是图书馆馆舍建筑功能的重新划分,合理安排馆藏空间、阅读空间及各种服务区域使其能够与时俱进,馆舍空间的利用率得到提升。虚拟层面主要是信息共享空间(IC)及文献交流信息空间的建设及服务理念的转变,力求把图书馆由单一借阅空间转变为注重读者的使用体验,充满人文关怀的可以共同学习交流分享的社会空间。

二、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的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单个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读者的全部需求,以资源共建共享,利益互惠的图书馆合作群体是图书馆发展的趋势。我国图书馆联合发展的主要模式为图书馆联盟,依据联盟所涉及地域范围不同,可以划分为区域性的、全国性的图书馆联盟。目前,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协作模式主要为区域图书馆联盟,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大多采用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横向型的区域内跨系统的图书馆联盟,即建立起一个区域内各级各类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二是纵向型的区域内系统内的图书馆联盟,将某个区域内同系统的图书馆集中在一个共建共享体系中,实现该区域内该系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纵向型的区域内系统内的图书馆联盟是公共图书馆之间协作发展比较成熟的模式,如京津冀图书馆联盟、首都图书馆联盟等都取得相当好的效果。除了图书馆联盟之外,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还有一种以总分馆模式联合的形式,根据总馆与分馆之间经费、人员关系的不同,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即松散型的总分馆模式、集约型的总分馆模式、统一型的总分馆模式和多元型的总分馆模式。

松散型的总分馆模式,不涉及人力、财力、物力的管理,仅仅是业务上的合作,资源上的共享。集约型的总分馆模式,资金的投入仍由各级政府分级投入,只是进行集中管理,文献信息资源的采购、编目、加工由总馆统一进行,图书可以在总馆与分馆之间通借通还,此外在业务上也由总馆对分馆进行指导。统一型的总分馆模式,人力、资金、设备均由总馆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分馆与总馆是隶属关系,这种模式中总馆与分馆的联系更加紧密,但分馆丧失了独立地位。多元型的总分馆模式,是从一个地区大环境的角度出发,通过地区不同级别的图书馆之间采取不同的总分馆模型的构建方式,并对整个系统进行集中管理。[3]

三、区域协作模式下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再造

(一)空间再造的必要性

公共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承担着对公众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思想意识进行规范和引导的责任,为用户提供实体和虚拟空间以便开展休闲娱乐、教育培训、学习研究、沟通交流等活动是其义务,因此,图书馆的各种职能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而空间再造则是帮助其快速实现目标的必要手段。

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区域协作无论选择区域图书馆联盟的模式还是总分馆的模式,都需要在业务上进行合作,资源上进行共享,协作目的也都是为了最大化地利用资源提升用户服务质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大都采用优势互补的方式来充分发挥各成员馆的资源优势,在信息资源协调采集、联合编目、数字资源建设及资源合作储存、参考咨询服务等方面都会进行协作,这就意味着在区域协作模式下,原本的一馆单模的发展方式需要调整,服务方向也需从以现实空间为主向虚拟空间服务转变,发展方式服务方向的调整势必需要对图书馆的空间进行再造,使之能够满足新的需求。

区域协作模式下,公共图书馆的建筑空间布局设计再造的需求性更强。在单个馆独立发展时,每一个图书馆都需要设立完整的业务部门,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势必会挤压优势部门的物理空间,也无法根据实际发展需要进行空间设计。区域协作模式下,成员馆进行分工协作,可以集中精力发展优势部门,一些非必要设立的业务部门可以弱化甚至取消,如基层公共图书馆的保存功能就可以弱化,相应的建筑空间可以多留给读者服务部门,为个性化的读者服务提供发展空间。区域协作模式下,数字资源平台的建设,使得电子资源使用率与纸质馆藏使用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提升图书馆空间的使用率,空间再造也势在必行。

区域协作模式下,公共图书馆的虚拟空间再造更具紧迫性。注重用户服务和用户体验成为现代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核心理念,而用户需求行为模式随着新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态势,要求图书馆的用户服务必须与时俱进。在区域协作模式下,公共图书馆之间协作往往都是建立在应用新技术新媒体的基础之上,许多用户服务正在进行着由实向虚的发展转变。如图书馆联盟提供包括数据库、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等资源的全文下载服务,用户可按学科、数据库名称、文种等方式同时检索多个系统中的多种资源。参考咨询服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采用实时咨询和非实时咨询方式,与当下最流行的社交媒体相结合,及时高效地为用户提供服务。随着用户习惯的改变,虚拟的信息空间变得越来越重要,各公共图书馆现有的技术平台将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区域协作模式下,公共图书馆要克服不同成员馆之间服务模式参差不齐的弊端,必须基于统一的服务平台即图书馆的信息空间建设对馆员进行培训,且图书馆信息空间构建的优劣也直接影响了用户利用图书馆的效率与信息知识需求的满意程度,因此对图书馆的虚拟空间进行升级再造刻不容缓。

(二)空间再造的可行性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不再只是提供书本的场所,而是交流互动协同学习的场所。区域协作模式下,实现了图书馆服务的全面合作,突破了限于文献资源传统的框架。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合作在整体目标上有新的发展,目光从文献资源的单一目标发展到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等协同要素的综合统筹,[4]为图书馆的现实空间再造提供了条件。

在协作模式下,馆舍、设备、人员、技术、书刊、数字文献、网络条件等都被视为资源,由于各个成员馆的情况不尽相同,每个成员馆可以根据本地的特点和优势选择一至二项要素,进行空间改造获得整体协同发展的突破口,使得图书馆的空间升级改造得以完成。如京津冀图书馆区域联盟中,每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都依托自身的优势资源进行发展,北京崇文区图书馆建立全国最大的包装资料馆,河北省图书馆则着力于河北省的地方文献资料的保存,努力发展成为“燕赵研究文献中心”。

在协作模式下,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合作的核心内容,以大数据环境为契机对图书馆的异地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多馆资源的统一标志、信息共享。通过物理馆藏虚拟化,扩展数据库资源,加速馆际互借的效率,减少物理消耗与互借途中的不确定性,最大限度地保障物理资源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也为馆舍现实空间的改造提供了可能。[5]

现代图书馆空间的实质是虚实空间的结合体,二者互为镜像彼此不分离。在协作模式下,图书馆共享平台的搭建为虚拟空间的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用户支持。

在协作模式下,图书馆之间通过技术研发及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建立起资源合作平台,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成为图书馆面向服务读者的主要类型。互联网+时代,信息服务网络化,通过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用户之间实现在线阅读与下载、电子文献传递、离线阅读与打印等,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习惯于利用网络来体验图书馆的服务,为图书馆虚拟空间改造提供了用户基础。强调“主动服务”和“无处不在的服务”的“泛在”理念,已成为当代图书馆界对图书馆服务发展方向的共识,而虚拟空间的改造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种理念。以此为目标的虚拟空间改造与图书馆区域协作的目标是一致的,且协作模式下,图书馆间本已存在着基于网络平台的联系和相当数量的用户群体,虚拟空间的改造难度系数相对较小也较为容易实现。

(三)空间再造的方向性

图书馆界的空间改造、空间设计理念最早都是源自国外,2012年Elliot Felix提出的四步法则即人物角色分析、服务路径穿行测试、服务蓝图设计和原型检验法将空间改造看成是一个相互衔接的单向链条,是一个较为成熟的体系。国内学界也提出了不少地相关理论,中心思想都是以人为本,虚实空间相结合。

笔者以为,在区域协作模式下,公共图书馆的实体空间再造,首先要进行可行性调查,结合场馆具体实际,在协作框架内进行资源合理的安排。由于在构建区域协作时,各个图书馆已经按照协作形式对自身资源进行过重组,只需要再结合实践情况对馆舍局部空间进行设计,使之更为人性化,更具开放性即可,如重新布局图书馆的家具,使之更为尊重读者的心理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安全距离,熟人之间的距离为60-120厘米,图书馆应把两列书架之间的间距调整到120-150厘米,避免因为家具距离太近都会引起读者的心理警觉,形成相互干扰。其次,要注重生态环境,注重资源融合。在进行馆舍空间改造时需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不能太突兀。现代空间理论认为人是一种资源,空间也是一种资源,要注意二者的融合协调。第三,在空间功能和分区上,要结合实体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二者的需求,关注的重点也要从“书本”转移到“人”,把更多的空间留给读者,做到动、静分区,空间多元,再造出包括信息资源枢纽、学习空间、学术交流空间、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展览区、咖啡厅、休闲区等多种形式的空间。

虚拟空间再造,可以利用区域协作模式下,资源进行联合采购可谋求最优价格和最佳服务的优势,直接购买世界范围内主要厂商的先进的全套产品,如数字图书馆工具,网络数据库等图书馆信息资源,建立一个分布式的泛在图书馆信息架构,也可利用区域中已经搭建成熟的网络平台,开发协作内部的图书馆应用,如网络门户、书目指导、电子资源、虚拟教室等。还可以寻求第三方的支持,与虚拟产业领域内的领军企业合作,设计和开发最先进的虚拟图书馆项目。

四、结论

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空间改造是大势所趋,公共图书馆应抓住区域协作的机遇,因地制宜地进行空间改造,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重新审视图书馆实体空间,把空间环境与空间服务相结合,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借用无限延展的网络力量,让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结合起来,形成互动关系,再造出新的空间形态。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书本的力量,还要让读者享受到个性化的智慧服务,充分地把公共图书馆公共性、开放性、共享性展示出来,让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跨越时空无处不在,真正地实现作为“第三空间”的价值,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虚拟空间总分协作
虚拟空间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基于虚拟化的相向行驶车辆间通信机制的研究
团结协作成功易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协作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
网络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