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脸类星体(或称变脸活动星系核)是指其宽巴尔末放射线在数年间出现又消失的类星体,探明该类星体的产生机制对于构建统一的类星体模型异常重要。近日,北京大学天文学系吴学兵和杨倩研究组与合作者,基于LAMOST、SDSS及WISE等光谱巡天数据,在北天区发现并证认了21个新的变脸类星体样本,将目前已发现的变脸类星体的数目增加了一倍。研究人员利用光谱巡天的光度数据估算出这批新的变脸类星体的转变时标上限为0.9—13年。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当这些类星体变脸开始时其光学和红外波段亮度增强,而变脸结束时亮度减弱。研究人员针对其中15个变脸类星体的测量数据分析,发现在变脸过程中,W1波段的亮度变化超过2倍,而且有10个变脸类星体在光学和中红外波段的亮度变率与模型预测结果不一致。研究人员还发现,变脸类星体在光学波段表现出越亮越蓝的趋势。而基于WISE在W1和W2波段的数据可知,其在W1波段表现出越亮越红的变化特征。研究人员推测,这很可能是随着类星体活动增强,强的热尘埃对W2波段的贡献所致。上述研究结果对于理解类星体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已发表在Astrophysical Journal期刊上。该项目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重点专项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