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查干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以诗集《彩石》为例

2018-04-03 01:57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查干彩石困境

肖 倩

“生命意识是指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于人类生命的本体、对人生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生价值、生存的意义诸问题的高度关切、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对生命痛苦的超越。”[1]132查干是蒙古诗人,对大自然和生命有着深刻的感受力,享有“草原歌者”、“自然之子”的美誉。他热爱草原,热爱生命,对生活充满热情。他的诗歌刚柔并济,表达着他对生命的思考。

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生命,是查干诗歌最大的主题。查干深爱着养育自己的大草原,诗集中,他不遗余力地歌颂草原之美,并感恩于草原赐予他的生命和自由。草原是查干最先的思想启蒙者,严苛的生存环境,让他学会以细微的角度去观察生命。查干的生命意识,首先在于他对生命的热爱和讴歌,在查干笔下,生命既渺小又伟大,既脆弱又顽强。草原上的生命看似平淡无奇,但总能在细微之处展现着希望与奇迹。

在《雨》的结尾中诗人写道:“额吉,禁不住,亮起长腔;少女禁不住,情思汪洋。雨呀,雨呀,绿了歌声,绿了酒杯,绿了爱情,绿了希望”。水是生命之源,北方环境恶劣,古往今来北方民族更知晓生灵存活之不易。他们对于自然赐予的水十分敬重。雨是生命的希望,绿色的青草也是生命的希望,绿太可贵了。照理说,雨该是绿了青草,肥了牛羊,润了戈壁,红了山花。但此处诗人强调的是,雨是草原民族生存繁衍的动力,雨给族人带来的精神振奋。每一次雨的来到,都会激起草原人民破除艰难险阻坚强生存的希望。诗人看到了奇迹,不仅是雨水“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更是注意到那细小的水滴竟也能传递力量,支持着一个古老民族生命的信仰。在这里,雨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雨象征生命,它是草原民族的强大的精神慰藉,是鼓舞他们继续前行的动力。透过《雨》,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查干在《彩石》中倾诉:“草原是个沉寂的海,失去了往日的澎湃。我想着古往今来,在这里久久徘徊。”生命充满着希望,但漫长的生命历程也会让人跌进失落和迷茫。而查干是一位善于体味生活的诗人,心弦被拨动之际,他总会驻足沉思。《彩石》描绘了受挫的“我”从悲伤压抑到释然的心路历程。诗歌开头,生活的苦海让“我”的情绪变得低沉,于是在“我”眼中,连往日澎湃的大草原也沉寂了,世界变得死气沉沉。直到“我”发现彩石映照出的生命的光泽,才了悟,充满生命的世界是那么美好。于是,作者笔锋一转:“我懂了,我懂了,彩石原来是生命遗留的一次微笑。”诗中,渲染了生命光泽后的彩石也变得光彩四射。在低靡的情绪中,对生命的热爱赋予了“我”自我释放的能力。从自我禁锢到豁然开朗,显示出诗人对生命的崇敬和热爱。

奉献,是查干诗中另一主题,是诗人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和追寻。查干认为,奉献并不意味着牺牲,更不等同于死亡。奉献是一种让生命传递和转化形式,正是这种奉献精神,才让事物冲破灭亡的藩篱从而得到延续。

《挑担的妇女》:“大半个中国,挑在南方妇女的肩上.....她们变得矮了,祖国却高大了。所以她们无愁绪,总是这么欢畅。”诗歌字里行间表达出诗人对广大劳动妇女深深的敬意。困难重重之际,女性们一改传统文学中柔弱的形象,逆流而上、勇往直前,展现出女子的刚强和韧性。她们无声地付出,让祖国逐渐变得强大。高与矮原先是一对鲜明的对比,但在诗中展现出一种生命能量的传递。万千妇女们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祖国的发展中,增强了祖国的生命力。祖国的高大承衬托出妇女们奉献精神的伟大。又如《牧羊》中:“请看着青草,高高兴兴地,让羊儿们啃。绿色的生意并没有消失,融化在欢悦的生命之中。”诗歌用拟人化的手法歌颂了奉献精神。青草的生命形式转化了,它们变成羊的一部分,以另一种形态延续生命。而正是由于这种奉献,草原上的生命才种类繁多、世界才能变得五彩纷呈。

二、对生命困境的解读和超越

首先,查干认为,生命困境是成长的考验。在《奇景》中,作者写道:“水蒸气飘渺上升,天地仿佛都在飘动……这是虚幻,自然界施展的魔影,千万不要信以为真,徒劳你一阵心血沸腾”。这首诗让人展开想象——这也许是在蒙古包外篝火上沸腾的水冒出的水蒸气,微弱的火光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水汽夸张放大的世界。但作者却将此称为奇景,如同海市蜃楼一般,是大自然部下的魔影。“魔影”一词也值得探究,“魔”带有邪恶的喻意,而“影”则是虚幻。这个带有西方奇幻冒险主义色彩的词语寓意着考验和成长。的确,想要穿透“水蒸气”的迷惑看清事物背后的真相是困难的。作者通过诗歌,委婉地再现出一个人生的“通过”仪式,一个人的一生必然要经历层层考验、要越过无数生命的困境才能成长。

同时,生命困境虽不可避免但也意味着希望。尼采在《偶像的黄昏》里概括了先代哲人对生命的判断:它们毫无用处。人们从这些智者口中听到了对生命怀疑、忧伤、厌烦甚至是抵抗的音调。[2]42生命是宝贵的,它的价值无法估量。但实际上,它带给人类的除了快乐外还有无尽的烦恼。就连伟大的苏格拉底也表现出对生命的厌倦。他在临死前道:“生命,意味着常年生病:我欠医药神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公鸡。”[3]107如何看待生命中的“荒漠”,查干在诗中做出了自己的解答。他在《在鄂尔多斯的夕阳下》做了如此描绘——夕阳中,草原变成了古老斑驳的油画,生命的意义变得模糊了。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总能为他寻得出路:“生命虽然短暂,大地却是永恒的。相信吧,朋友,绿色的摇篮原本是荒漠,莫为生活的荒漠惆怅……”毫无疑问,这个世界存在生命的同时也存在荒漠,二者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将这个观点投射到生活体验中,便发现,生命有辉煌就会有低谷,人生有欢乐就有悲伤,它们亦是自然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同时,荒漠是绿色的摇篮,那么人生的低谷也预示着腾飞的希望。既然如此,我们应该转变自己对人生坎坷与磨难的态度,坦然地面对生命中的困境,怀着希望超越困境。

鲁迅在《生死场》的序言中写道:“我早重回闸北,周围又复熙熙攘攘的时候了......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4]2查干的生命意识亦体现出这种力透纸背的坚强。在以乐观的心态歌颂生命的同时,他也以诗人特有的感受力审视着世界。对于生命道路上的波折,诗人选择直面逆境和考验,并力图超越困境。更通过诗歌指出超越困境所需要精神和品质。《瀚海一棵树》中惊心动魄的语言:“看!枯叶苍绿,仿佛在喊,活,活,活。”诗中,生命在呐喊,在表示自己与死亡抗争到底的决心。诗歌的语言直白但铿锵有力。读者仿佛看到,草原生命的强大力量,正带着一股按捺不住的狂热逆流而上。即便是狂沙猛袭,即便是只剩下最后一抹绿,生命也绝不向流沙妥协。这句诗表达了作者超越生命困境的勇气与决心。在赞美生命的同时,也暗指草原人民不向命运屈服的英雄本色。歌颂了蒙古人民迎难而上、坚毅强悍的民族精神。诗人赞美顽强,不仅因为它是超越困境的力量,更因为它是生命最高贵的面容,是蒙古人民最坚定的信仰。

三、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反思

文学中生命意识的根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对于人的探究。学者杨守森认为,文学文学创作者只有立足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又能以超越性的襟怀,以大生命意识的视野透视人性,观照人生,体察万物,才能创作出富有魅力境界高超的作品。[3]51通过诗歌,查干对人类现实存在的状况进行了反思。人类是伟大的,也是自私残忍的。人类需要不断修正完善自身,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世界。查干作为诗人,诗歌就是他改造世界的媒介和工具。他在《人,是自然之子》写道:“诗不能沉默,不能只关照小小自我的那片领土。诗,来自自然,诗是良知的源头,尤其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诗歌总是作为正义的潮头出现在辽阔的大地上。诗歌具有壮士胸怀和忠烈肝胆。诗,任重而道远,为建立一个和谐宁静平等的世界献身,是她的责任和光荣。”[5]22查干的诗歌渗透着他对生命的体验,对时代问题敏锐地捕捉,让他对人类生存现状有着深刻思考。

在《人与星座》中,查干将星星拟人化,与人相对比。星星住在天上,数量繁多。但比人类世界要平静得多:“没有嫉妒,没有掠夺,所以总是愉快地闪烁,所以总是热烈地生活。”当今时代,由各类因素引发的冲突已经成为现代人所要面对的最为严峻的生存挑战之一。诗中,诗人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他通过对星座各就其位、和平相处的赞美,从侧面来批判了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和相互伤害。对于人类相互斗争的现状,诗人是担忧的。人类在自大然的重重考验中生存下来,却在自己建立的家园里相互厮杀。诗人用诗歌艺术将自己的情感对象化、明朗化,在意识层面构建出一个超越现实困境的“和谐”空间,深化了读者的感觉和体验——和谐的精神能够化解嫉妒,消除掠夺,让人类和平共处。所以,真正平静幸福的生活是建立在和谐之上的。此处,查干将人类视为命运共同体,对人类的命运、生存都给予人文关照,表达出诗人对人类之间和谐共处的呼吁以及对和谐世界的向往。

诗歌《人啊,人》中,诗人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黑暗面做出了揭露和批判。诗人歌颂光明磊落的灵魂,鄙夷那些眼里蕴藏着仇恨与阴火只懂得寄生与掠夺的人。诗歌虽然揭露出人性的阴暗面,但对奉献精神的呼唤与宣扬却洋溢着净化灵魂、荡涤心灵的光辉的生命意识。诗人在诗中鼓励人们积极地克服自身的劣根性,传达着每一个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的人都应该为世界增添一分快乐的信念。《同志》里,诗人指出,同志这个词,在曾经黑暗的岁月里,如阳光一般温暖。对人的精神而言,这个词是意志是食粮,是莫大的鼓励和安慰。但今天,这个词丰富的精神内涵已经被剥离了,被遗弃了。于是,“那冷冰冰一声‘同志’,能让你浑身的热血即刻冻僵”。“同志”一词本意为志同道合的人,诗人通过对不同时期“同志”称呼的体验,引出了现代人之间关系冷漠的话题。现代人精神的异变让诗人感到无措和遗憾,问询和思索的背后是诗人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关照——人对外界反应的冷漠源于自身深层情感的消解,而情感消解的深层含义是现代人价值感的失落和自我丧失。究竟哪里是人类精神的归宿,这是诗人困惑的,也是被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社会所忽视的。也许只有唤起更多人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关注,人类才能早日重拾自我,重建精神家园。

查干的诗歌长而不空,贯穿着民族的历史,贯穿着他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他讴歌生命,赞美奉献精神,追寻生命的价值意义。他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直面人生荆棘,以英雄的气势超越生命困境。他反思时代问题,反思人类的纷争,寻找人与人之间正确的相处之道。除此之外,诗人反思人性,直指人类面临的精神困扰。他竭尽所能,为如何创造更美好的世界苦苦求索。查干的诗歌表现出蒙古族人民豪迈广阔的心胸,如同广阔的草原包容着万物。对生命,查干爱得坦然,爱得真诚,他为生命写诗。

[1]钱志熙.唐前生命观与文学生命主题[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2]尼采.偶像的黄昏[M].卫茂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杨守森.生命意识与文学创作[J].文史哲,2014,(6).

[4]萧红.生死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查干.人是自然之子——也来读《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J].诗歌月刊,2011,(2).

猜你喜欢
查干彩石困境
陆上丝绸之路
美石鉴赏
困境
中国女摄影家聚焦一代天骄查干苏鲁克大典采风活动花絮及作品选登(下)
祈 祷
君临天下
查干凹陷苏红图组火山岩储集特征及主控因素
查干凹陷火山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