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锐
(黑河学院人文传媒学院 黑龙江·黑河 164300)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优秀构成要素,对我国文明的构成及持续发展从未间断、对构成及保护我国民族团结和谐的政治局面、对构成及稳固我国众多民族所形成的大家庭、对构成及深化我国民族精神内涵、对激励群众自主拥护民族独立、共同抵抗外来侵略、对促进我国现代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与建设等方面都发挥者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形势及国内急切繁重的改革任务,应坚定自身信念,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努力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深刻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意义及核心价值,要在创新中弘扬传统文化、在发展中深化传统文化内涵,让中华传统文化逐渐成为革新的文化力量,以此来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宝贵财产的失落,虽然广大群众生活中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中华文化社会中,但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相关的系统知识,当前社会整体生活处在较为随性的状态中,并未实现真正的知之境界,全社会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当前了解并不全面,缺少正确全面的认知,传统文化对于人们日常行为及社会中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有所减弱。文化教育资源优势并未真正有效的成为文化竞争的有效力量,多种文化资源优势长期处在静态,甚至传统文化中部分遗产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全球性、信息化的经济时代形势下,世界各国、各个群体之间的相互依靠,将全人类共同编织成一个整体,全面进入了世界性的统一社会中。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在经济的整体输出力量与国际影响力上逐步增强,在国际上地位也相对更加稳固,但我国综合软实力薄弱,并未拥有足够的国际话语权。国内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仅为5%,而美国却占据46%,网络中的有效信息资源,汉语内容不足1%,其大部分是由新加坡制作,而美国文化则占据高达97%。这些鲜明的数据对比,催促着我国要更加密切的关注国际文化的发展动向,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高到世界性的发展规划中,在多种文化维度的国际空间中要找准自身的位置,在世界全新文化体系建设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当前世界各国均已全面进入到网络时代,互联网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新构建媒体形态及舆论格局。目前,我国十四亿人口构成世界稀有的人口超大规模的网络社区,电子新闻的使用者也已超过六亿,占整体网络用户的七成以上,移动网络加强了个人心理世界的时空交融,加强了人们各种文化、各种行为方式之间的有效沟通。一方面原因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所构建的全新信息传播渠道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感,实现社会共识的不断追求上遇到了全新的瓶颈。传统文化弘扬的教育观念形式、方式已无法满足网络时代下社会建设及大众的实际需求,急切要求其努力探索网络时代下传统文化发扬的多种有效途径,表现方式的不断创新,真正解决宣传过程中所经历的传统与现代、本国与其他国家文化思想的冲突与矛盾。利用更多表达技巧及形式上的创新,让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走进广大群众的视线中。另一方面,则是主要由于当前世界环境的约束、国家社会的新出现及网络信息技术的严重不足,让我国传统文化在对外弘扬过程中,无法准确的选择合适的文化符号及宣传角度,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有着较大影响力的媒体并不多,信息传输的关键指标与国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自身软实力的输出水平与对实际舆论的影响力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校讲话时明确提出:国家机关领导与所有工作人员也要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应学习来提高自我文化修养,增强自身文化内涵,要利用研究生攻读来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借鉴古人在为人处世、管理行政事务等方面的伟大智慧与丰富经验,从而塑造高尚的人格魅力,不断提升自我精神境界。中华传统文化当中隐藏着能够有效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难题的有关启示,其中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哲理、崇高的道德信念等,能够为更好的管理政治事务提供有利的参考与启示。领导干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努力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对于国家来说,能够从中探寻到有利的指导思想,强化科学领导、提高国家管理能力。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能够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带头引导作用,在社会当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中华传统文化环境。对于群众个体来说,则能够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高其自身道德修养。
知识分子、各地区各等级文化教育部门以及大众传媒是知识、思想与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在传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哟组合责无旁贷的基本要务。应利用祖国重大纪念日与传统节日来积极推广与宣传教育、参加历史名胜古迹及博物馆展览、组织传统文化系列主题的全民性读书活动,全面弘扬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推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领广大群众遵守道德、勇敢追求崇高的理想,不断稳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建立的思想道德根基。应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体制建设,促进网络教育系统的构建与发展。在《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文件中明确指出:各大高等院校应努力创造有利条件,针对全体青年大学生增设传统文化课程,全力推进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教育部门出台的《优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方针》中提出具体的要求:高校应分学段按照合理的顺序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其文化体系渗透到学科课程及教材当中,提出发展不断顺应时代需求的中华传统文化互联网络教育机制,通过当下的有效的资源成果制造出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传统文化优质作品,塑造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网站形象,强化高校网络建设,形成中华传统教育资源库。
在校青年大学生肩负当代社会的重要使命,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其应成为当代大学生主动承担的责任,且要用实际行动去履行其义务。在校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者,是实现我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传承者与接班人,因此,理应成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分子,成为拥有坚定信念的实践者。具体来说,首先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坚持理论自信、体制自信、不断提升文化内涵及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青年自信研讨会议中指出:青年大学生们应时刻展现自身活力,掀起文化自信的新浪潮,主动学习并通过实际行动去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用科学的知识来增强自身文化实力,用高尚的道德情操进一步提高自我综合能力,从而形成为实现我国民族伟大复兴而甘于奉献的坚定信念。其次,要充分弘扬改革开拓的创新精神,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改变,习近平提出:广大青年学生是当今社会最具青春活力、最具创新性的团体,应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将中华传统文化有融入到新时代的精神中,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更多生机与活力,赋予其全新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内涵。最后,则是要传承与弘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努力坚持、不断奋斗并充分展现锲而不舍的精神。面对国际范围内多样性的思想文化形态,青年大学生更应充分坚定自身心中理念,持之以恒以一脉相承的精神和水滴石穿的气势,共同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
在世界多元化文化及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国际化背景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需要转变传统落后观念、消除体制上存在的诸多障碍,顺应实际发展形势与科学技术更新的速度,完善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建设工作。要勇于创新、不断实践、在实际行动中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广泛传承中更好的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与全球社会空间中得到我国传统文化应有的认同与尊重,稳固我国在国际上地位,增强其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从而让更多人感受到东方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价值。
[1]钱广荣.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2(01):21-26.
[2]曹雪彦.新媒体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3):82-85.
[3]郭万超,景俊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现状[J].中国国情国力,2016,(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