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月成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云南·临沧 677000)
幼儿争抢玩具行为是幼儿园内较为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是幼儿在一些特定情境下所选择的维护自身利益或表达内心情感的行为方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幼儿都是边玩边学,游戏活动是幼儿日常活动多主要内容或者说是生活方式。如此一来,孩子们接触玩具的机会也就增加,幼儿争抢玩具的可能性比较高,所以他们争抢玩具可能发生在一日活动的任何时间段,如餐后、区角活动中。
小朋友们都喜欢到区角玩玩具,他们喜欢堆积木、玩插片等,但是,幼儿在区角活动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两个幼儿互相争抢玩具或游戏材料的现象。在他们看到老师来到旁边的时候,会大喊:“老师,他抢我的玩具。”这时老师只会说:“不准抢小朋友的玩具,大家要学会分享,大家一起玩。”一听老师这样说后,小朋友都会友好相处了,一起玩玩具,但是过不久,同样的事情还是会再次发生。幼儿园的玩具有限,玩玩具的人又多,自然而然的争抢玩具的现象就发生了。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最初的生活场所,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首先从家庭开始。父母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如:过于溺爱、过于专制等不恰当的方式都会给幼儿在以后的人际交往方式中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等方面不够重视。家长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容易会强化幼儿自我中心的心理,孩子往往变得自私自利。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大部分家长不会向幼儿提出什么要求,都是只要是幼儿要求的,作为父母的都会满足幼儿的要求。长此以往,现在大部分的幼儿受不了半点委屈。对幼儿过于严肃的家长,如果遇到幼儿争抢玩具现象,会指责自己孩子的过错,并让自己家的孩子让出玩具。长此以往,孩子会产生内疚感,他们往往任务自己的行动是错误的有违家长愿望的。
2.教育机构因素
很多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有失妥当,他们常常简单地认为孩子在一起活动就是合作。当幼儿发生争抢玩具现象的发生时,教师只会用干巴巴的几句话让幼儿不准争抢,而不是努力的去倾听幼儿的心声,然后给幼儿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去跟幼儿沟通与交流,让幼儿愿意听老师的话,真正懂得分享。其次是幼儿园自身条件有限,缺乏充足的玩具。幼儿都是看见其他幼儿玩什么自己也想玩什么,看见别人有自己也要有,幼儿人数比较多,相同种类的玩具较少。幼儿好不容易得到的玩具又怎么能轻易与别人分享呢,所以,幼儿争抢玩具在所难免。
3.社会因素
社会有时候不能为孩子提供道德意识发展的良好的环境。现在的幼儿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唯我独尊,霸道。随着社会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变化,幼儿与外界环境交往的机会减少甚至隔绝。再者由于家长们工作都很忙,很大程度上,手机、电视机、游戏机等家用电器代替了幼儿户外游戏时间,有些幼儿会模仿动画片里面的人物,做出一些有损其他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使得现在的幼儿缺失同伴交往的机会,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很难去自我为中心。
诸多研究表明,幼儿缺乏分享意识的缺失是造成他们争抢玩具的重要原因。皮亚杰的研究发现,在幼儿期,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典型特点就是“自我中心主义”的,处于此阶段的幼儿只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思考问题,因此,容易产生自私的心理和行为。诚然,幼儿的分享意识缺失与后天教育又极大关系,不可否认,这和他们心理发展的水平同样有着极大关联。可以看出,主观原因是引起幼儿争抢玩具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1.坚持理性施爱
只有严爱结合才能教育好孩子,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有些孩子一出世,就生活在一切以“自我中心”的环境中,全家人围着他转,他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喜欢什么就买什么,长此以往,幼儿容易产生一种呼风唤雨的“全能感”和优越感,进而行为上表现出自私、任性,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他人。另外,幼儿在能分辨“你的”与“我的”之前,就知道把玩具占为己有二不与他人分享,此时,家长千万不能认为这是孩子“聪明”,在以后与人交往过程中不会吃亏。
2.教给幼儿礼貌用语
由于幼儿认知水平低,不太容易懂成人用语,所以家长要用幼儿能够听懂的语言讲给幼儿道理,让幼儿能够和睦相处,如家长可以把玩具分享的礼貌用语潜移默化地运用到故事中,这样可以产生“替代性强化”的作用。父母要多多鼓励幼儿与他人沟通,当你想玩别人的玩具时,不要不沟通就把别人的玩具抢过来自己玩,这样就交不到好朋友了。如此一来,让幼儿意识到抢玩具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幼儿之间争抢玩具的冲突一定程度上为幼儿创造了幼儿间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家长可以及时把握这一契机提升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比如:“我能和你一起玩玩具吗?我有变形金刚,我们一起玩吧。”家长教给幼儿礼貌用语,让幼儿懂得分享的快乐,在以后的学习中,懂得分享。
3.教育幼儿要互相谦让、分享
孩子们在玩耍的时候,难免会发生冲突,家长不要处处维护自己的孩子,不要过多的干预,要让幼儿自己处理问题,让幼儿有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比如:在他们争抢玩具的时候,家长不要立即出面干预,可让幼儿自己尝试解决,如可以用玩具交换的方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与“他人的”区别,并使他们在化解冲突的过程中逐渐学会通过妥协和沟通交流来得到自己渴望得到的东西。当两名幼儿出现玩具争抢的时候,大多数家长会让自己家的孩子不要争抢了,并说“爸爸妈妈给你买一个。”长此以往,幼儿也不愿与别人争抢,会一直让父母满足幼儿,这样会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产生不利影响。如果自己家的孩子总是抢别人的玩具,家长就需要干预了,不然孩子就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了,这样不利于幼儿以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1.提供给幼儿足够的玩具
提供充足的玩具是化解幼儿玩具抢夺的重要措施。在教学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教师会有更多的时间给幼儿玩玩具、看电视或者进行户外活动。而在幼儿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如幼儿之间因玩具抢夺引发相互攻击。毕竟,保障幼儿安全是幼儿教育机构的第一要务。因此,游戏尽量以“平行游戏”为主,教师和保育员应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玩具,足够数量的玩具才能满足幼儿相互模仿的需求,这样即可避免因玩具不足引发的幼儿之间玩具争抢的现象。
2.为幼儿树立榜样
模仿是幼儿阶段重要的学习机制和学习方式。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幼儿树立可供模仿的典型。在幼儿有玩具主动分享给其他幼儿的时候,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种行为。在一日活动中,时时表扬幼儿不仅可以让这种行为得以持久,还可以给其他幼儿起到带头作用。在幼儿和睦相处的状态下,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就会慢慢减少。
3.游戏规则的制定
游戏活动有助于培育幼儿“礼貌、遵纪守法、公平、平等”的行为价值观及道德行为规范。因此,若要发展幼儿的道德行为,就有必要培养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道德意识。通过教师与幼儿共同制定游戏规则,使幼儿明白在有规则的游戏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只有每个人都遵守游戏规则游戏才能顺利开展。幼儿与同伴之间友好协商、合作沟通,使每个幼儿真正体验到沟通合作分享带来的欢愉。长此以往,幼儿的契约精神和自我控制力就会在共同游戏中得到提升。
4.家园共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良好的合作过程是一个双方相互受益的过程,是家长与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在合作过程中,能够使双方在交流沟通中形成一致的、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扬长避短,从而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家园合作共同引导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
1.媒体影响
家长工作都比较忙,幼儿在没有人陪伴的情况下,都会看电视、玩手机或者是玩游戏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媒体的影响,可以借助动画片里的人物,教给幼儿一些礼貌用语或者是一些有关分享情节的小故事,让幼儿去模仿,让幼儿学会礼貌用语去和其他幼儿交往,就可以减少幼儿争抢玩具现象的发生。
2.扩建小区娱乐场所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独门独户的住宅模式越来越多,幼儿缺少与同伴交流,会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所以需要相关人员来建造一些小区娱乐场所,让幼儿可以在除了家里以外,还可以到娱乐场所与其他幼儿一起玩耍,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
[1]吴旻烨.幼儿攻击行为的因素分析及干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4)
[2]孟博.动画片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1)
[3]范从芳.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分析[J].时代教育,2016,(16)
[4]许晓珍.幼儿文明礼貌培养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