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剑英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民航运输学院,成都 610000)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国家和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发生了许多变化。高职院校大学生没有学历的优势,如果对自己定位不准,很容易“高不成低不就”。准确把握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对于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价值观是指基于人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价值取向。就业价值观是指大学生价值观在就业方面的具体体现。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大学生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价值选择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1]就业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仅需要学校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等不同教育主体的沟通和协调,更需要学校将其上升到高等教育的战略层面,从学校层面对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培养进行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各个高职院校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使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大大提升,甚至超过了一些本科院校。但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就业时不会进行认真的行业趋势分析,对自己的专业前景和就业期望值过高,一味地追求理想化的工作状态,挑三拣四。多数高职大学生仍然希望自己能够进入到大城市的国企或行业内大公司去上班,而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基层单位或中小企业去寻找就业机会。与高职院校大学生高期望值相对应的是就业能力的缺乏。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获得工作并能在工作岗位中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据麦克思公司的第三方数据表明,高职院校65%以上的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具有的工作能力远低于工作岗位所需求的能力水平。用人单位往往对高职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比较看重,而我们的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核心能力不强,就业心态不成熟,就业素质亟需提高。有的高职毕业生连基本的简历制作和面试时的语言表达都成问题。自身能力不足,而就业期望值偏高,必然引发学生思想上的剧烈冲突。就业时的困难和挫折,又容易导致高职大学生陷入主客观矛盾中一蹶不振。[2]
高职院校的教育职能是通过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就业能力和正确的就业观念。各个高职院校虽然对就业工作都十分重视,但是绝大多数院校就业工作重在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意在帮助学生实现“安置型就业”,而对学生终身需要的正确就业观念的形成疏于指导。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仅仅是传统的课堂教育,少数院校还会开展一些类似简历制作大赛、职业技能大赛、专家校友讲座等的就业指导活动。但这样的就业指导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首先,大多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突出的是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提升,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和价值观方面的理念强调的比较少,学生就业后无法适应、随意违约、频繁跳槽等行为层出不穷。其次,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价值观教育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他们的教育内容和专业分割,没有太多的实用性和协同性。同时,这些老师没有企业一线的经历,对就业市场缺乏深入的了解,在指导上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就算是利用行业专家和校友讲座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因被动接受也无法引起他们更多的思考。也无法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困惑。再次,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实践性较差,不管是就业指导的活动还是讲座,积极实践的永远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多数同学属于自发的就业状态。没有正确就业观念的引导,各种小道消息肆意蔓延,就业负面情绪扩散,给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高职院校目前的学生都是90后。90后的高职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家中的独苗,追求个性,更多关注自我的需要和兴趣的满足。自律性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就业时把个人经济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摆在首位。对社会需要和国家的经济利益考虑不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同时,90后的高职大学生依赖性强。在就业问题上很多学生不认真思考,听从家人的劝告盲目择业。一方面不顾目前严峻的就业现状,只把目标锁定在一线大城市或是行业内的大公司,把获取优越的物质条件和为个人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作为择业的唯一要求。[3]另一方面,对就业问题虽然比较焦虑,但是不愿意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很多家长比学生更焦虑就业,从孩子进入大学开始就帮孩子谋划就业。不管孩子是否有能力通过努力找到工作,到处托人花钱替孩子找后门。有些家长不管孩子的个性和发展如何,一味给孩子灌输留在大城市,只找稳定、高薪、有保障的工作。家庭教育不但不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反而助长孩子的啃老依赖行为。[4]正是这些功利化的家庭就业教育观念影响了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让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只看重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对公司的发展和行业的贡献置之不理,更别说为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选择就业岗位。
相比传统的高职教育,90后的大学生在就业的实现途径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就业主要靠学校的推荐、招聘会等,而现在90后就业更多借助于网络。网上投递简历、网络面试、网上招聘会、视频求职等。网络极大地扩大了毕业生的求职视野,使毕业生的求职路径更加宽广。首先,高职毕业生通过网络收集到的就业信息更加丰富,而且不受时空限制。其次,网络的便捷性和自主选择性,使高职院校大学生可以更加自主的选择就业单位,激发了学生求职方式的创新。与就业途径的多样化相伴而生的是学生职业精神缺乏。对企业忠诚度低,稳定性差,即使签约了,看到比目前更好的岗位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违约或者跳槽。对企业的价值观认同少,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难以担当起职业的重任。为了在网络求职中胜出,部分高职毕业生弄虚作假,就业不诚信行为频繁发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职业道德品质低下的现象。最后,目前高职院校的90后大学生大多数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意识。就业选择时拈轻怕重,徘徊迷茫。
以上四个方面的并存问题,只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问题的突出表现。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把很多方面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虽然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就业难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一方面,适应岗位需求的综合性技能人才缺乏,二是基层单位和迅速发展的小公司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三是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长期存在。面对这样的就业现状,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个人就业调适,充分发挥自己在就业方面的主导作用。首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科学分析,然后根据自己的就业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合理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不盲目追求高薪企业和行业内的大公司,而是对什么岗位、什么要求、什么能力、怎么定位等有一个自觉的搜集信息、分析资料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次要认清自我,合理定位。正确的自我定位是找到高匹配度工作的前提条件。要意识到就业过程中的残酷竞争,积极乐观地正确面对,珍惜每次就业机会。竞争失败时不气馁,认真总结原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激励自己。具备强大的抗挫折心理,调整自己不良的就业心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身和就业单位。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再次,要重视影响就业的个人因素。比如个人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积累资本以应对来自就业的各种挑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该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比如口头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最后,自觉抵制就业中弄虚作假、拉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竞争行为,诚信就业。
大众化的就业教育包括就业思想观念教育、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技能培养教育等。大众化的就业教育是基础和起点。通过这些教育,使高职学生树立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念,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心态对于就业的重要性,培养就业所需要的基本求职技能。大众化的就业教育模式也应该创新。[5]老师讲授的传统方式应该渗入更多的实践环节,让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更深刻一些。比如在就业观念教育中融入就业调查、寻找身边的职业道德模范、就业先进人物专访等。在就业心理教育中加入主题类的团体辅导、心理沙盘模拟、就业心理素质拓展等。由于家庭教育背景、理解和接受能力、思想水平等的差异,如果只是一刀切的就业教育模式,会导致教育的效果缺乏针对性。因此我们还应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就业指导。首先,加强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建设,了解行业趋势进行企业调研,从战略上加快推进就业教育的体系化建设,分年级分阶段地进行就业指导。大一时融入就业形势的相关内容,让新生在自我认识的同时把握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树立职业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同时把理论学习和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结合起来进行指导,形成初步的价值观念和责任意识。大二时融入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同时根据就业岗位的需求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目标。大三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养成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3]其次,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如一对一导师制、就业指导工作坊、就业心理访谈室、精准面试指导等。再次,利用新媒体,为高职学生的面试指导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从多渠道获取更加实用的面试经验和专家在线指导。精细化的指导不仅从面上对学生进行体系化、针对性的培养,还从点上对学生面试中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交流。最后,从入学开始就利用班会等渠道给学生宣传就业价值观念,使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耳濡目染和习惯成自然的氛围下逐渐养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
就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单凭家庭教育或者学校的指导或社会保障是没有办法完成的,要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三个方面的作用,努力使家庭教育、学校指导和社会保障协同发展。首先,家庭要转变就业教育理念,不要一味地给孩子灌输去大城市机会多、在父母身边好照顾、实在不行父母养等观念。应该尊重孩子主体价值的选择,用沟通、互动、对话的方式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家庭教育。当出现意见不一致时,不应该过多的干涉孩子的选择权,尽量减轻孩子的就业压力,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条件作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其次,学校教育要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体系,开展深入的工学结合模式,让学生深入一线实践了解职业和岗位需求。学校还需将就业教育上升到战略层面,调动全部的力量实现全员育人的合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各种形式的就业服务指导。学校的各个部门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学校指导一方面要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课、职业规划课等第一课堂,更要利用好隐型的各种活动和实践等第二课堂,加强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最后,社会需要为高职大学生就业创建更加公平的环境,杜绝拉关系走后门等不良现象。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消除地区歧视,性别歧视等,切实维护高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搭建企业和学校沟通交流的平台,更加深入地开展工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的正面宣传报道,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用人机制和选拔机制。[6]所以,高职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家庭教育是支撑,学校指导是关键,社会环境是保障,三者缺一不可。
90后的高职大学生思维活跃,能够较快接受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有相当大的培养潜力。如果既有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又能吃苦耐劳敢于拼搏必定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高职院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保证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科学性和方向性。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把企业核心价值引入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保持高职学生的就业忠诚度。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扬职业精神,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道德典范。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奉献精神、诚实守信的就业态度,勤奋刻苦的工作作风。同时,为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高职院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高职院校不仅要开设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更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尝试。高职大学生正是青春年少,精力旺盛之际,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有创业想法的同学不断挑战自己。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回校现身说法,对有创业想法的同学进行指导。也可以把学生带出去参加各种创业路演活动等,通过学习和比较让学生制定出更加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层次的创业比赛,以赛促学,为学生以后真正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