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驱动供给侧改革路径分析

2018-04-03 00:33杜鹃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供给改革

杜鹃

(福建商学院管理工程系,福州 350000)

供给侧改革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提出的,主要指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生产端入手,解放生产力;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数量,将发展眼光锁定到新兴领域,刺激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这要求我们在经济改革过程中着力致力于转换新思路和新方法,着眼于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国内学者王盼等人认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供给侧改革的提出,能有效解决我国现行经济发展面临的产能过剩、楼市库存和企业高债务三大问题。要落实供给侧改革,首要问题就是抓好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唯有创新才能创造实效性的产品和服务。在此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成为国务院相关部门配套供给侧改革主推的一项重要教育改革措施,成为提供供给侧改革的原始驱动力。

一、高校创新创业的内涵分析和学界动态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概念首先包含高校自身的创新创业,如校企、科研部门的创新创业;另外就是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教育一般指利用高校的资源、教育环境,主导和调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创业教育一般指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创业意识,开发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学生创业技能、知识、技巧的发挥提供系统就业培训,并提供就业前的实践岗位。

当前高校学界都通过管理和学术研究双重手段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方案。截止到2018年2月底,国内高校分别创办了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特训班、创业训练营、众创空间创新管理研修班、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程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旨在促进创业孵化,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辅导与服务,并打造创业者与成功企业家之间的交流渠道。尤其是一些高校创新创业特训班的设置,运用了学科交叉综合、导师制、创新性实验训练,产生了明显实效。在学术研究领域,创业大赛、创作交流中心都成为交流总结创新创业成果的途径。除此之外,双创示范基地,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科技节与设计大赛,专利成果推进会、创业博览会与创业园区的建设等都成为学界将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体现。

总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可以为供给侧改革提供物质基础。确实,当前各高校为响应政府要求与改革方向,广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争做示范型应用型高校,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不足之处仍不容忽视。

二、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能力的不足

第一,效益本位,高校亟待成为经营模式创新的发源地。高校经营模式通常是指运用调配、控制和整合等手段,有效开发高校的课程、教学、管理资源,以提高相关质量和水平。高校经营模式建构的目的是增加高校的教育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经营模式建构客观上影响着国家产业政策的部分调整,国内学者黄剑认为有效的产业政策是供给侧改革的改革的保障[2],因此必须使高校成为经营模式创新的发源地。

但以高校管理体系为例,高校各部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学术研究方面与行政机构联系密切,中国高校中的科研成果与等级晋升紧紧联系在一起,导致高校中的科研人员和行政部门利益攸关,即使在高校管理制度方面有一定程度创新,传统管理制度仍占主要位置,很难有所谓的先进、特色的管理、经营模式科研。这样的经营模式下更难以产生优质的创新创业成果。

第二,系统需求,高校亟待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目前高校创新在国家创新领域占有主要地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能力仍有较大差距。

首先,中国高校的创新力缺乏专业知识产权,缺乏个性和核心技术。高校创新创业的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用性欠佳,对于创新创业的研究成果无法在企业部门进行实施,对社会效益的提高也具有局限性。其次,我国高校创新创业系统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高校创新作为整个国家创新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但各高校的创新并未做到有效的协调统一,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再次,我国高校创新对于市场需求掌控不够。高校的技术创新没有结合市场信息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缺乏市场性。

第三,赶超先进,高校亟待打造创意创新主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对高校来说,创新也是其发展不可或缺的源泉。关键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可能赶上世界先进生产水平,才能促进知识的转化。其中青年骨干和当代大学生是社会、高校发展的主体力量,这既是科教兴国的任务更是时代发展的使命,大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创新活动才能促进民族事业和高校快速发展。

但当前高校学生除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外,其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学能力、产学研结合的能力都相当不足,师生作为高校创新主体与市场的融合度较弱,高水平的科研、技术论文太少。以上问题都导致了供给侧改革要求与高校创新创业能力之间的差距。

三、高校创新创业驱动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路径

第一,建构特色经营模式,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加强经营模式创新。当前我国政府针对国家战略需要和供给制改革要求,制定了一系列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制度、法规。除了这些顶层设计之外,高校自身应加大创业就业扶持优惠力度,完善毕业生创业就业引导政策,健全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具体来说,要从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公共就业培训基地建设、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创业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创业就业工程资金补贴项目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多层面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我国整体社会发展和适应我国发展战略的教学模式与理念。学者马永斌等人提出,要将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相结合,形成全学科的、生态的新辐射模式[3]。在高校专业教育基础上,既完善体制机制的建设,又形成各高校特色的美育经营模式、人本经营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经营模式等是最契合供给侧改革要求的创新创业根本路径。

第二,增进创新主体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加强技术创新。

国内学者王占仁指出,要重点建设实践导向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缄默知识的传达[4]。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和利器,是供给侧改革和创新创业的主体。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要做到各高校讲师、教授、院士言传身教、慧眼识才,挖掘具有独特才能的优秀人才。为高校创新创业培养优秀人才、讲授知识、坚持甘为人梯,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只有具有创新能力才能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快速稳定的发展。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督促高素质人才的自主学习和自律能力。在高校培养这一方面尤其要重视研究生的培养,研究生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核心和主导力量,最后要进行有效的毕业生流动地区和就业方向的引导。由于推动创新创业的关键最直接体现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面对科研成果转化如此之多的限制,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首要任务是保障科研成果的质量,只有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才能保证强大的市场竞争和市场占有率。切实提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维持良好的科研成果市场供求关系,正确了解科研环境的现状。其次是大力推动科研市场发展、建立有效、有保障的科研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对科研市场环境进行有效评估预测。

第三,完善师生创新团队建设,建构创意创新主体。科研人员和学生是高校最具创业潜力的群体,除了鼓励科研人员创办校企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外,更要培养其创业意识与创新能力,只有他们的思想跟紧时代,才有能力、有想法创业。但高校师生团队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首先要有专项资金支持,无论从人才配置、资源配给,还是管理梯队的设置以及团队管理的后续服务上都要有资金支持作为保障。有了资金投入的根本保障外,加强师生创业团队建设,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水平还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设立专门的创新课程。老师进行创新创业课程讲授,建立独特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课程突出专业特色,并与其他专业课有效融合、衔接。适当借鉴国外有关创新创业学校的成功经验,聘请专业讲师到校演讲,学习方法。编写具有指导意义的专业教材。

其次,加强高校专业创新创业的师资建设,引进专业性强的指导老师和就业指导老师,通过课堂专业讲解或案例分析等多样性讲授方方式,使大学生深切体会创新创业过程,培养其兴趣、意识和能力。支持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参观实践,并引进优秀企业人员做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独具特色的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组成的师资队伍,同时高校要从资金、考核、评定等方面给予支持。国内学者冯海燕认为创新过程必须重视科研团队的创新环境、创新氛围以及创新沟通[5],因此要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实践,优化科研团队的组织环境,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创新创业实践水平。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研究平台,打造立体、全方面的创新创业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是一项涉及民生实际的大事,供给侧改革更是实现这一大事的积极方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需要深化供给侧改革,同时供给侧改革也需要高校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由此,我们的改革事业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理论进步!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供给改革
科研成果转化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改革之路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改革备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