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
(重庆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7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有了更高期望。一方面,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既是我国法治建设追求的法治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再次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把核心价值观同我国法治建设的联系上升到新高度。同时报告也提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更加注重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更好构筑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因此探析新时代我国法治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对推进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我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法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主流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其培育与践行都需要法治的保驾护航,法治能为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主要体现在:通过将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工作落实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实践各环节中;通过完善体现法治精神的核心价值观践行机制;通过把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念直接规定在法律条款中,从而形成一整套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
2.法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首先,国家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都高度重视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工作中,加强对社会成员思想和组织的引导。人大、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分别在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中履职尽责,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协调各方力量,提高工作整体合力,积极主动践行核心价值观;其次,全面依法治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法治工作人才。通过在法治工作队伍中进行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教育,建设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品质好、并忠于党、国家、人民和法律的法治工作队伍,从而为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法治提供了精神动力
形成共同的价值共识是一个国家、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勾勒了社会理想追求,寄寓了未来发展期望,凝结了人们共同的社会期待。面对人们思想观念多元的新情形,只有坚持用核心价值观教育人民,引领风尚,才能凝聚起全体人员的智慧与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共同奋斗。法治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强保障,法治建设要顺利向前推进,需要充发挥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纽带作用,以形成乐观向上的社会风气、共同的理想追求,汇聚全面依法治国的正能量。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法治的目标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一切活动、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法治建设目标具有一致性。比如,我们发展法治经济,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相关经济法律法规,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的运行,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优良市场环境,保证经济发展、财富增加。所以,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富足是发展法治经济的目标,也正是核心价值观“富强”理念的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法治的目标价值。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基本满足了“有法可依”需要。虽然如此,我国法律体系依旧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出现了某些法律条款的适用性遭到质疑,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存在法律缺位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使一些假恶丑行为不能得到有效制止,制约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比如,核心价值观的“平等”理念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然而在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却出现了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平等”理念要求坚持男女平等,但在人们生活实践中,对于平等的具体判断标准,在法律条文中没有很清楚的界定,就算存在性别歧视,也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进行责任追究。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因为相关法律制度未完善、未细化甚至未涉及造成的,制约着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首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落细、落小机制不健全。所谓实,就是要勤出实招、多干实事。所谓细,就是要具化,坚持把任务目标转变成有操作性的方法途径。所谓小,就是要从身边小事、日常工作抓起。然而,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流于形式、空洞无物、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
其次,践行机制的合力不足,缺乏系统化。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形成系统的运行机制共同推进。当前,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机制还较为零散,各个践行主体之间还缺乏完善的良性互动机制,制约着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比如,学校在践行核心价值观时,往往只强调课堂教育、校园活动、校园文化的作用,而忽略制度规章对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保障作用,另外,学校也很难较好做到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衔接配合,削弱了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效果。这主要是由于人们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还不高,在思想上还未深刻认识到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未意识到践行核心价值观对推进法治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提出,意味着在新历史方位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旧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集中体现,依旧需要大力弘扬与长期坚持。
1.在科学立法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形成良法善治,最关键的就是做到科学立法,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就要求在立法过程中,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注重加强立法机关与社会民众的互动联系,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过程的渠道,充分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吸收民智,使法律条文符合客观规律和人们意愿,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和民主性。这样就践行了核心价值观的民主、文明、自由、等价值理念。
2.在严格执法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律的权威和生命力都在于实施,柏拉图曾说过:“立法工作是很重要的事情,可是,如果在一个秩序良好的国家安置一个不称职的官吏去执行制定得很好的法律,那么这些法律的价值便被掠夺了,并使得荒谬的事情增多,严重的政治破坏和恶行会从中滋长”。这充分说明了严格执法对国家法治建设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我国,人民政府是执法的主体,严格执法,最重要的是要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各级政府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框架内开展职责内的工作,健全执法的相关程序;要做到公正执法,不能出现依态度执法、按关系执法、视人情执法等情况;做到平等执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出现超越法律的特权;做到文明执法,在有力惩治违法行为的同时,还要尊重公民的合法权利,体现应有的人文关怀,做到刚性执法与柔性执法相结合。做到这些,能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践行了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和谐、平等、公正等价值理念。
3.在公正司法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治的生命线在于公正,司法活动的最高价值追求也在于公正。在论及司法的重要性时,培根就曾说过:“一次不公的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因此,做到公正司法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底线,要增强司法的公信力,努力地让民众在每个司法案件里都感受到公平与正义;司法主体要坚持法律的客观性,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独立公正严格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要不断健全对司法活动监督机制,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要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活动,健全人民陪审员制度,推进司法活动公开、透明、便民,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等。做到这些,核心价值观的平等、民主、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在全民守法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真诚的信仰和拥护,真正的法治应当是人们积极主动地把遵循法律作为一种向往和习惯,若是将法律仅看作是强制性地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使人们消极被动地接受法律的统治,真正的法治国家难以形成,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也难以深入人心。因此,在全民守法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法治工作人员应改变传统的守法观念,由过去那种使民众消极、被动、威慑式守法,转变为在加强对民众自由、平等权利的尊重和保障过程中,让民众逐步树立起对法治的信赖、信仰,成为自觉的守法者。这样,法治理念以及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理念才能深入人心。
1.在家庭法治教育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庭法治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篇章,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个人的价值观。因此,家庭成员尤其是长辈对法治理解、运用法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行为,都会成为晚辈的参照。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发挥家庭法治教育对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特殊功能,在弘扬中华民族的忠孝礼仪等传统家庭美德的同时,将和谐、自由、平等、公正、诚信等法治社会倡导的理念融入家风建设中,形成这些价值理念涵养下的特有的家庭行为准则;作为家长,应认真理解依法治国、法治社会的基本内涵,并在生活中自觉尊法守法,引导子女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在潜移默化中推进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2.在学校法治教育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教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是引导人们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的主要场所,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一主阵地。
第一,充分发挥学校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遵纪守法教育是德育课程的重要教育内容。我们应充分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推进小学、中学及大学法治教育体系有机衔接、循序渐进;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创新法治教育的教学形式,促进法治观念系统地进教材、生动地进课堂,使青少年在理解法治社会内涵的基础上,形成法治信仰,自觉尊法守法用法,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
第二,发挥校园各种法治教育活动的作用。参加学校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发展各方面素质。首先,可以邀请当地政法工作者或法律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法治讲座,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其次,可以举行各种法治主题的辩论赛和演讲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法律素养;再次,还可以开展模拟法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捍卫法律权威,增强法治意识。在此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遵纪守法价值观,发挥了学校法治教育活动对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第三,建设一批师德高尚、懂法守法用法的教师队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们满意的教育,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承者,进行法治教育,教师队伍本身就起传递讲解、引领示范的作用。所以,要完善教师任职时的资格准入制度,高度重视教师道德素养考核标准;要注重把法治教育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教师要以身作则地引导学生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权益,当好教师在尊法守法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方面对学生的榜样示范者和引路人的角色。
3.在社会法治教育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法治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又一重要途径。社会法治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更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单位、民间团体在进行法治教育,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第一,在做好宣扬传播工作中推进社会法治教育。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是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增强社会成员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首先,要重视传统媒体的作用。传统媒体主要是指报纸、期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具有广阔的信息沟通渠道与长期的品牌效应,对主流价值观传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都比较高。在新时代进行社会法治教育,党政机关单位要更加注重对传统媒体的引导,确保其正确的舆论价值导向;传统媒体要树立责任意识,创新法制宣传形式,提高法治传播质量,唱响建设法治国家的主旋律;其次,要发挥新兴媒体的功能。新时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更加迅猛,互联网等新媒体越来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新空间、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进行社会法治教育,要利用好、建设好、管理好互联网等新媒体对法治宣传教作用。比如:开设普法网站,及时传递法律法规信息和法治热点;健全各地特别是在边远地区、山村法律服务平台;建立法治宣传官方微博,在微博平台宣传讲解国家法律政策,认真与群众互动交流、回答公民的疑难困惑,使其在守法懂法用法的过程中践行核心价值观。
第二,在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推进社会法治教育。进行社会法治教育,应开展各种涵养法治理念的实践活动,使民众在自觉守法用法的过程中践行核心价值观。如:开展学习法律的实践活动,让全体党员干部公民学习法律条文,推动法治思想深入人心;开展“争当新时代守法公民”征文活动;组织面向公民的法治课程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考试;适当安排公民旁观法庭案件审理过程,让公民参与司法活动等,从而推进法治理念更好深入人心,推进了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1]。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因此,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要重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发挥其对法治建设的滋养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又有着紧密联系,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转型的重要体现。所以,通过在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育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法治文化,能推进法治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与心,推进将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落实到我国法治建设中。
1. 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培育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法治文化
中华文化恢弘灿烂,培育法治文化,应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成为涵养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源泉。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天人合一、政通人和”的和谐理念、“贤能兴家,廉可避祸”廉政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仁、义、礼、智、信”的行为准则、以及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勇往直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都能为培育法治文化提供丰厚的营养,也能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所以,培育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法治文化,应挖掘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发扬光大。
2.在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培育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法治文化
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首先我们自身要做出努力。培育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法治文化,要善于根据时代的新变化、实践的新要求及人民的新期盼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比如,保障人民权利、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核心价值观“民主”理念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法治文化应蕴含的理念追求,而“民主”理念又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在培育“民主”理念时,我们可以传承传统“民本”思想提倡的以民为本、亲民爱民恤民思想,同时丢弃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民本”思想中的君民不等思想,并将现代法治提倡的人人平等思想融入其中,赋予传统“民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发挥传统“民本”思想对“民主”理念的涵养作用,推进法治文化的培育和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其次,我们应借鉴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法治文化的有益成果。我们应以包容、开放、自信的态度利用各民族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旗帜鲜明地反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同时,汲取西方法治文化中的的优秀成分,丰富核心价值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内涵,推进法治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