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星
(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精神生活得到了满足,我国的经济总实力已迈入世界强国的行列,影响着世界的格局,中国梦正在逐渐实现。为了开创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在古丝绸之路的战略思想之上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国外期间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紧接着在十月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构想,即“一带一路”。[1]“一带一路”下的各国之间应该共享、共建、相互信任,最后产生双赢的共同局面。各国之间要以和平发展为主要目的,全方位的打开陆路、航路,先把“路”通起来,再把“商”通起来,最后用经济连带体把文化、政治等方面融合起来,成为共同的利益责任体。日本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中国沿线合作国家之一,进一步加快了中日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中国作为亚洲经济的领军者,是“一带一路”战略中重要的动力来源,带动“一带一路”的发展,带来了经济产业的转型。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必然导致需要更多新型日语人才,对于这些人才的需求,不同于以往单一的应用型日语专业人才,而是需要那些能够顺应不断变革发展的创新型日语人才,“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创新型日语人才是未来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这种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还在不断摸索的路上。
从高等教育改革开始,国内的专家学者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各抒己见。有专家认为“外语+X”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同时具备过硬外语水平和擅长其他学科业务技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还有专家学者认为,应用创新型人才既区别于学术研究型人才,也不同于应用型人才,同时具备学术研究型人才的专业知识,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型人才的素养,进入社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社会环境,最终改造、创造环境。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创新型日语人才的培养,要突破固有的陈旧教学模式,从知识、技能、教养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笔者将从国家对创新型日语人才的需求出发,从现存的日语教育教学问题的角度出发,满足需求解决问题,不断摸索探求,找出一条最适合培养“一带一路”的创新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一带一路”战略顺利推进,伴随着国家的硬、软实力要不断增强。硬实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实力,软实力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2]“一带一路”为日语人才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市场,尤其是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专业基础、创新开放式思维、跨文化交际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求在金融、经贸、能源、生态、建筑、旅游等多方面领域都能发挥作用的创新型日语人才,这将成为新的市场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的重点,也使得高校在日语人才培养上遇到了新的挑战。笔者认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3]
健康的身体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走出去、走出国门的最基本条件,生理和心理的双向健康能够快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面对一切艰难险阻都能够乐观开朗积极向上,能够吃苦耐劳,灵活应变,快速融入新的生活新的工作,充满自信。
“一带一路”战略引导下中国与世界近乎三分之一的国家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不仅仅是人格的表现,更是作为中国人代表着中国的大国风范的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有利于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能够理解彼此的文化冲突与差异,更好地合作与共存。
对于日语人才的要求,最基本的就是具有较高的日语专业知识技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不仅要具有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的日语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具有对知识技能的创新精神、国际化的放开视野,将日语语言学习过程与汉语等中国元素结合起来,开拓创新新知识,将日本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与中国文化融合起来,探索更多新的知识领域。
“一带一路”带来了国际之间的多边经济、政治、文化往来,在对日本的经济贸易往来中,日语人才就是两国之间沟通的桥梁。单一的日语语言人才是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的,中日之间的沟通、中日企业之间的交流,更需要的是“日语+X”的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综合能力强的创新型日语人才,例如“日语+贸易”“日语+金融”“日语+旅游”“日语+管理”“日语+能源”“日语+建筑”等。这类“日语+X”的人才不仅具有熟练的日语技能,还能够掌握跨学科的业务技能,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中日相应的贸易、金融、旅游、管理、能源、建筑等工作中,而且能够灵活应对各类突发问题,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职业素养。因此“日语+X”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创新型日语人才,将会是中日企业最为需要的日语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开放式的思维逻辑、敏锐的洞察力、饱满的自信心。只有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才能够符合“一带一路”对人才的需要。创造力丰富的人才,能够在科研领域不断创新,敏锐地发现市场发现商机,以饱满的自信心迎接机会,创造出领先于其他企业其他行业的技术、品质、服务等。因此,具有创造性开放思维的这一类人才,拥有着无限的潜在价值,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动力。
“一带一路”战略是多国间的交流与合作,避免不了文化的沟通与理解,跨文化沟通能力在国际交流中至关重要。跨文化的沟通能力也是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体现,善于交际、性格外向开朗,有利于两国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互相理解对方的文化,更加促进合作的融洽。跨文化沟通能力强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周围环境,遇到突发状况能够及时应对和处理,是集“适应”“应变”“处理”能力为一体的人才。
新时代、新背景下,日语人才的进步也要跟得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而我国高校现在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远远无法满足对人才的需求,问题不仅存在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同时也存在于学生自身,因此,新时代的背景对我国的日语教育及日语专业的学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我国现在各大高校对于日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多数还是培养具有日语语言文学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单一的日语语言技能已无法满足当今对人才的需求,并且培养只有应用能力人才也是不够的,“一带一路”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日语人才。在课程结构与设置方面,80%的课程、教材、内容还是围绕着日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例如: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听力、会话、写作、泛读、笔译、口译等相关课程,理论课程偏多,缺乏创新性,虽然在高年级会增设一些商务日语、商贸日语、旅游日语等课程,但由于课时量太少,学生只能泛泛了解而无法掌握,造成学生就业后还需要学习各领域相关知识,适应能力较慢;在课堂教学方面,近些年大力倡导混合式教学、反转课堂、微课等,能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发挥自主能动性,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然而实际上大多数的学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灌输式教学,单一刻板,照本宣科,学生对学习也无法产生兴趣;在师资建设方面,课堂教学方法的陈旧与学校师资力量紧密相关,师资力量不仅是相应学历的表现,还包括日语语言能力、教学理论水平、教育实施能力、科研能力、新事物学习能力、较高的人格修养等,师资力量是由综合因素构成的,教师常年只上课,不提高自己、不进修、不学习、不充电,不接收新的教学方法理论,必然导致师资力量下降,教学质量下降;在学习交流沟通方面,目前日语的学习交流过于局限,日语系的学生仅局限在日语系,没有院系之间的交流、校校之间的交流、校企之间的交流,导致学生的能力局限在课本当中,没有实践能力更没创新思维。
当今我国日语教育现状表现为,很多学生不愿把日语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日语专业的学生转专业的人数逐渐递增,日语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和日语相关工作的也越来越少,种种不利因素导致日语的学习过程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无法激发他们对日语学习热情,甚至一些同学只为最后获得毕业证,浪费了大学四年,没有掌握日语专业知识技能,更缺少学习思考能力,失去了钻研创新精神、管理能力,社会生存能力极差,工资低,职场没有存在感,进一步导致对社会对日语人才的理解的偏差。因此,创新型日语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学校教师的正确教育引导,更重要的则需要学生积极自我培养。[4]
“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日语人才打开了广阔的就业市场,一个新的挑战也摆在了我国高校日语教育改革的面前。现阶段培养出来的单一应用型日语人才已无法满足国际上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适应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已经阻碍了日语人才的发展。因此,学校方面必须要探索出符合当前时代背景时代需求创新型日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学生方面也要学会积极主动进行自我培养提升,做自己人生职业的规划师。笔者将围绕下几点进行探索与研究:
创新型日语人才就是同时具备复合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日语人才。创新型日语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复合型素养和创新能力,目的是培养出不仅具有高级日语专业水平,还要具备掌握一门其他学科知识的跨学科能力,具有创新精神、探索精神、钻研精神,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在这样的培养目标下的创新型日语人才能够将日语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通过自己的创新能力,打破传统研发新成果。[5]
“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要求日语人才毕业就能立刻适应工作,所以学校的课程结构设置也要进行改革,既要有日语语言专业课程设置,又要重视跨学科的学习,将原有的单一“日语语言文学”课程设置,构建成为“日语+X”的双专业、双学位的课程体系,一年级学习日语语言基础知识及日本相关学科内容,例如: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本概况、日本文化、日本文学、日语交际礼仪等相关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跨文化学习能力、国际沟通能力等。二年级开始增设商务日语、经贸日语、旅游日语、日本经济、日本企业管理等课程,并开始辅修二专业,例如:经济、金融、流通、国际贸易、管理、生态、建筑、管理等,增设相关选修课和必修课,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日语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复合创新型日语人才。[6]
创新型日语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突破以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反转课堂的实践、微课等网络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在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过程中学习知识;在任务分配、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自由辩论、积极抢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勤于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课下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知识的运用,例如企业访问、专题讲座、演讲比赛、国际文化节、设计大赛等,全方位、多方面身临其境感受知识文化,通过多种实践方式扩展课堂教学内容。在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不仅仅在于课堂,更在于学生自主学习,形成优良的学习氛围及习惯,实现自我发展。
培养创新型日语人才需要建立一支日语语言能力突出,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的教师队伍。首先,教师的年龄、学历、资历成阶梯分布,既要有一定数量的博士教授,也要有一些年轻教师,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还能够促进与学生间的沟通。其次,教师的日语语言水平和教学理论水平也要不断充电,可以通过校本培训、自修、国内外业务进修、学术会议、国内外访学等,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学科动态及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论,及时调整教学目标,让自己始终处于新知识技能传授的前沿。对于“日语+X”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师还需要培养自己“X”专业的进修及业务技能,可以通过与经济学院、金融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等院系间的合作进行集中培训,通过与企业间的交流进行实践,鼓励青年日语专业教师跨专业考博,实现复合型日语教师的培养。最后,教师要始终充满创新精神,刻苦专研精神,崇高的职业精神,发现探索新知识,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学,培养出符合“一带一路”需求的创新型日语人才。
培养创新型复合日语人才,充分开展“三个合作”至关重要,即“院系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综合性本科院校充分利用校内的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等,与日语系联合培养,实行双学位机制,培养出日语语言能力精湛和跨专业跨学科技能熟练的复合型日语人才。同时,综合类性本科院校日语专业必定不是优势专业,学习资源也存在局限性,充分展开“校校合作”,与北外、上外、广外等外国语学校的日语系展开交流,学习外语类院校是如何培养日语人才,以及外语院校的日语专业学生是如何学习日语的,改善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调动综合类院校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自发性。“校企合作”就是将学校教育与企业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学生到企业实习,教师到企业锻炼,切身实地了解日语人才需求方向,达到人才培养满足市场需求。[7]
在“一带一路”开放性政策指导下,“走出去”的机会越来越多,创新型日语人才塑造的过程中,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国家2010-2020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政府应扩大学历学位认证,充分扩展国内外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学分互认、学位互认,加强中外学校间的师生交流与学习。加强与日本的大学乃至全球大学的合作,展开“2+2”“3+1”的交流培养模式,完成相应课程学分后获得由双方颁发的毕业证书,多提供短期交流、短期交换、夏令营、冬令营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国外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感受到国外教学的特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日语学习习惯、跨文化思维方式,开拓学生国际化的视野。全方位“走出去”的交流学习,为创新型的实践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绝对优势。[8]
以上七点是从国家、社会、学校、教师的角度去探讨如何培养符合“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创新型日语人才,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要意识到,时代在进步,对于创新型日语人才的标准也在不断提升,必须自我加强学习,具有精湛的日语专业技能和熟练的跨学科跨专业知识,加强自我训练,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用于尝试实践,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把自己造就成为符合“一带一路”需求的创新型日语人才。
总之,为了适应国家新一轮“一带一路”的改革开放政策,我国高校对于创新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地变革与改善,打破传统,放眼国际,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勇于探索创新、具有学科交叉知识储备及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新型创新型复合日语人才,为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提供强有力的软实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周谷平,阚 乐.“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4-9.
[2] 文 君,蒋先玲.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5):153-160.
[3] 王灵玲.“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5):94-96.
[4] 陆 娟.“一带一路”战略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6(5):101-104.
[5] 佟 玲,徐 蕾.应用创新型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6(5):292-295.
[6] 张秀红.日语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集美大学学报,2013(3):78-84.
[7] 蒋道超.培养外语人才服务“一带一路”战略[N].人民政协报,2015-06-11(04).
[8] 杨青青.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09(10):288-290.